王俊強

無數成敗交錯的案例證明,股權激勵是把雙刃劍。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夸張地說,在我們可以想到的諸多激勵工具中,股權激勵的長效作用可謂首屈一指。很多企業的股權激勵之所以失敗,根源在于“股改”改錯了方向。那么,股權激勵該如何定位呢?股改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我們不妨“解剖麻雀”,以一家企業的實際操作為例分析,厘清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的痛點、難點與要點。
S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食品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企業。該公司正式員工有500余人,設兩處生產基地,在四個中部省份設有區域銷售公司,在10多個大中城市設有銷售門店,年營業收入約5億元。近年來,該公司發展遇到瓶頸。主要表現為:
行業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激烈,公司的銷售規模一直停滯不前,難以實現有效突破,跨區域拓展更是步履維艱;
食品屬于傳統行業,工作環境相對較苦,對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師傅不愿意帶徒弟,人才斷層現象日益加劇,優秀店長奇缺;
人浮于事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很多人出工不出力,“跑冒滴漏”的事情層出不窮,利潤率下滑嚴重,人均產出越來越低;
公司主要為老板家族持股,管理方式粗放,員工職業化程度低。股東會一言堂,董事會形同虛設,基本沒有公司治理的概念;
老板幾乎是公司每天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模范“員工”,但他其實非常無助,不知道公司到底出了什么問題,更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破局。
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股權改革,套的不是上市公司或華為等大公司的股權激勵模板。那樣做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越套越深”。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對公司進行了為期近一個月的盡職調查,內容涉及發展史、業務流程與布局、戰略規劃、公司治理、薪酬制度、考核制度、企業文化、資本運作等諸多方面,并與公司所有中高層及員工代表進行了一對一深度溝通研討。
在內部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行業分析與標桿企業研究,公司發展停滯、員工士氣低落的根源找到了:
老板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產品上,對“人”這個推動企業發展的重要能動要素關注極少。企業內“管”與“壓”的味道非常重,員工從內心深處對老板及管理者都很抵觸;
員工在收入分配上吃大鍋飯,大家的年終獎都跟公司整體效益掛鉤,現在公司效益不好,年終獎大幅縮水,導致人心不穩、士氣不振;
公司發生過多起“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惡性現象,凡是能力強的人都把自己的看家本領捂得死死的,生怕別人偷學,砸了自己的飯碗;
公司缺乏長遠戰略規劃,也沒有對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幾乎每個人都看不到自己的晉升路徑。對前途迷茫的員工來說,外部有機會就跳槽,沒機會就混日子。
在深度調研及原因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
該公司之所以陷入經營困境,根源不在于員工不努力,最主要的是“老板病了”,確切地說是老板自身角色錯位。具體來講,那就是“老板干了高管的事,高管干了中層的事,中層干了員工的事,導致員工無所事事,天天在想老板的事。”如此惡性循環,企業必然越來越糟。
所謂企業,就是將企業家一個人的夢想變成一群人的夢想,或者說是將一群平凡的人組織在一起干一件不平凡的事。為什么需要股權機制?要進行夢想的轉化,就得用一套科學的機制正確引導員工的私心,從而實現公司的大業,也就是用眾人之私成企業之公。
對員工來講,企業生產什么產品其實沒不重要,他們最關注的是這個企業是否能夠幫助自己實現個人價值,要么是收入,要么是權力,抑或是榮譽。
所以,這家公司股改的方向應該是從經營產品轉向經營平臺,為員工搭建能夠充分施展自身才華的舞臺。員工有多大的能力,公司就提供多大的舞臺,同時賦予配套的責權利。根據該公司的股改定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頂層設計:
搭建起四級經營性平臺,自上而下依次為集團公司總部、事業部、分子公司、門店,為各層級的人才提供對應的舞臺;
針對公司100%家族控股過于集中的現狀,可由集團層面家族控股70%、下屬子公司由集團控股51%-80%不等的持股模式;
啟動資本運作等戰略規劃,明確職能定位,將“總部推動市場”的管理模式變更為“市場需求拉動總部”的服務模式;
構建“師帶徒”股權激勵機制,通過師傅參股徒弟門店的方式,讓師傅有機會分享到徒弟所創造的經營成果。
比拿多少股份更重要的是,員工在哪個平臺拿股份。在設計持股平臺時,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那就是“關者有其股”。也就是說,員工的努力能夠影響到哪個平臺的收益,就拿哪個平臺的股份。這種激勵是最直接的,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鍋飯。
具體到該公司,集團總部的高管與骨干人才在總部層面持股,事業部人員在各自的事業部持股,區域公司負責人在所在的區域公司持股,店長及核心店員在各自門店持股。同時,為避免各自為政,事業部負責人、區域公司負責人、店長等各平臺的一把手采用本平臺與上級平臺雙重持股模式。為統一管理公司各平臺的激勵股,每個平臺都會設計一個員工持股平臺,股份的授予、收益結算、變更等事宜都通過該平臺辦理。
由于虛擬股的出資比實股少得多,所以對非上市公司而言,在首次激勵時,虛擬股比實股更容易獲得員工的青睞。所謂虛擬股,就是將股權的一部分收益權讓渡給激勵對象,但不進行股權的工商變更,類似于晉商票號的“頂身股”。具體到該公司,集團公司層面采用期股模式,激勵對象既可以享受分紅權,也可以享受增值權。事業部、區域、門店等平臺由于規模擴張有限,增值收益不明顯,所以給予激勵對象的是只具有分紅權的干股。
在公司準備啟動上市計劃時,所有激勵對象都有機會將其持有的虛擬股轉為擬上市公司的實股,但需要通過虛股激勵期內的業績考核。屆時,該部分實股將由擬上市公司的持股平臺進行統一管理。
為糾正該公司人浮于事的歪風,股權激勵采用對崗不對人的原則。按照崗位職責及預期貢獻確定激勵額度,競聘上崗。崗位股授予數量根據崗位價值評估確定,但股份的最終收益將根據持股人的實際業績考評而定。除崗位股外,公司還預留一部分機動股,用于那些未來崗位升遷或業績貢獻突出人員的額外激勵。要讓那些有潛力的核心員工既能吃到碗里的,還能惦記著鍋里的,從而更加努力地投身工作之中。
合理拉大收入差距,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分紅就要讓那些拿不到紅利的人“眼紅”。對那些原本想搭便車的人來說,由于本次股權的數量和收益都與崗位和貢獻掛鉤,他們根本沒有空子可鉆,只能老老實實地革自己偷懶的命。
作為一種長效激勵工具,股權既有激勵的成分,也有鎖定的成分。針對該公司能人流失嚴重的現象,設計了由授予期、鎖定期、解鎖期三個時間段構成的五年激勵期。在鎖定期內,激勵對象所持的股份不能進行交易,只能在年度結算時領取紅利。若激勵對象中途離職,則未結算的收益自動歸零。股權解鎖時,也是分期解鎖。同時,當股權快要解鎖完畢時,將啟動第二輪的股權激勵。
從留人的角度來講,激勵對象可以短期看年度分紅,中期看內部增值,長期看上市溢價。只要肯努力,激勵對象在公司待的時間越長,個人的股權收益越多。借助于長期股權機制,個人與公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從利益共同體到事業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
股權激勵不是分企業的資產,而是分享企業的經營成果。對于該公司,以經營業績為導向,總股本與注冊資本脫鉤,虛擬股股價與公司凈資產脫鉤,采用市銷率與市盈率加權平均的方式確定了公司價值、公司總股本與內部股價。
無數失敗的案例告訴我們,無恒產者必無恒心。拿股必出資,錢投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免費給的股權是沒人會珍惜的。因此,該公司合理的股權出資區間,出資額大約為激勵對象股權激勵前個人年度薪酬總收入的50%-100%之間,既讓員工拿得出,也拿得有“心疼”的感覺。而在虛擬股轉實股的環節,則設計了比外部投資人優惠很多的內部購股價格,讓既出錢又出力的股東實實在在地占到了“便宜”。
不患寡而患不均,但股權卻萬萬不能均分,均股制可謂是最差的持股模式。崗位有高低,能力有大小,股權數量的分配也應該有所差異,而且是要給出科學合理的分配依據,并有技巧地授予。
根據該公司多層次、多平臺持股的框架設計,對于下屬小平臺,采用了“1+N”的持股模式,即每個小平臺的激勵股中,除了預留部分之外,剩余激勵股中的50%授予平臺第一責任人,50%授予平臺現有團隊成員。在股權收益上,讓第一責任人有了當“小老板”的感覺。這樣的股權激勵機制也形象地稱之為“小老板合作計劃”。
激勵如喂鷹,不能太飽,飽之必去。在計算出個人的激勵總額后,其激勵額度必須分批授予。
一個靜態的方案,不管設計得多么科學,都是不完美的。激勵對象產生躺在股份上睡覺的滿足感,這是股權激勵的大忌。股權激勵培養的是既出錢又出力的股東,而不是只出錢不出力的股民。
為了讓公司的員工動起來,在機制設計上,幾乎每年的窗口期都會對激勵對象的持股數量進行動態調整。激勵對象不管是跨平臺調整職務,還是晉升或降級,其持股平臺或股權數量都會隨之調整,不給持股人任何鉆空子的機會。
不僅讓有能力的員工自己動起來,還要讓他帶出能干的徒弟來。當徒弟有能力開新店時,師傅就可以在徒弟的新店中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師傅培養的徒弟越多,自己持有的股份也越多,當然收益也越多。
表面來看,員工是最不聽話的,你讓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你不讓他干什么,他偏偏去干。其實,員工是最聽話的,公司的獎金考核導向何方,員工就朝哪個方向努力。很多時候,公司經營陷入困境,原因都在老板。老板病了,給員工吃藥,那是沒有用的。總結S公司股改的經驗,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股改的核心不在于如何改造員工,而在于如何改造老板。在以個人能力為中心的企業內,老板就是企業發展的天花板。以老板個人的好惡作參照,企業必然會陷入“好人驅逐能人”的尷尬境地。
二是,股改的難點在于針對企業的業務特點設計出多層級的持股平臺,讓不同能力等級的人都能夠在屬于自己的平臺上當家作主,找到“當老板”的感覺,千萬不能混在一起吃大鍋飯。
三是,股改的要點在于如何讓方案動起來。不管設計時考慮得多么周全,都難免存在紕漏,但我們又不能因噎廢食或坐以待斃。以動態的操作手法,不斷修訂完善,才能讓激勵方案越來越接近事實。
概而言之,股權激勵的推行不是單純的經濟利益分配,而是一場老板的自我革命,是老板自身角色從經營產品向經營平臺的轉型升級。抓住了人心,就抓住了股改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