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圍內的塑料污染問題已經變得極為嚴重,塑料從原料提取到處置,都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包括我們吃的食物、飲用水中都含有微塑料,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魚類,而這些塑料垃圾一旦被魚類誤食,最終威脅的將是人類的健康安全。不夸張的說,塑料猛如虎,原來是說談虎變色,現在是談“塑”變色。
如此緊迫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全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重視。隨著各國政府和公眾對于塑料污染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如何促進塑料經濟,限塑禁塑,發展塑料再生行業,構建塑料循環再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重壓之下,全球都在積極制定和實施環保計劃。中國、歐洲、美、日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制訂和出臺有關法規,通過禁用、限用、強制收集以及收取污染稅等措施限制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大力發展生物降解新材料,以清潔環境,保護土壤。
中國是禁塑的先行者
中國在禁塑方面是世界的先行者。從政策層面看,2008年中國已實施了“限塑令”,這一時間比英國早了整整7年。回顧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限塑大致歷經了三個階段。
2001年,原國家經貿委發布《關于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緊急通知》,這是限塑令的最早版本。緣由是鐵路1986年開始使用塑料快餐盒,因為便利性和價格低廉等特點而泛濫,大量的白色餐盒被丟棄于鐵路沿線,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污染”。引人矚目的是,如何對待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政策出現過搖擺。由于一些牟取利益的人員和生產企業聯手進行說服融通,2013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其從淘汰類目錄中刪除,一次性發泡餐具重新合法化。不過,今年的新限塑令又再次將其拉入黑名單,長期飽受爭議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再度迎來禁令。路程不可謂不曲折,但這顯然是正確的糾偏。
聲勢浩大的全民限塑運動,出現在2007年后。200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次年5月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及工商總局公布《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管理辦法》,這兩項專項文件即家喻戶曉的“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限塑令中,最為重要的政策有兩條:一是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即日常所說的超薄塑料購物袋;二是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彼時,網上購物還未發達,限塑令的主要矛頭對準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
當時堅決執行限塑令的代表是吉林省長春市。據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的報道,從實施禁塑令開始至2018年9月,長春市工商局共出動執法人員37380人次,出動執法車輛12460臺次,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1350份,行政約談326次。但效果卻非常不理想,禁塑令基本落空。現在總結起來,一是沒有抓緊源頭,重點放在了禁止買賣使用,而對生產企業管控不嚴;二是市場的巨大需求無法滿足,又沒有合適的替代品;三是使用普通塑料袋很難禁絕,偽劣可降解塑料袋魚目混珠;更大的問題是可降解塑料袋難以得到真正降解。
盡管效果不理想,但成績是有的。據央視財經報道,2008版限塑令執行的10年中,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共節約了700億個左右,平均計算下來每年節約87.5億個。更重要的是敲響了禁塑的鐘聲,起到了警示作用,提高了人們的環保意識。
為了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長效管理機制,2020年1月16日,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區別于2008年推出的“限塑令”,該項新政稱為“新限塑令”,打開了我國限塑禁塑的第三階段即新階段。
《意見》要求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積極推廣替代產品,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 ;在塑料污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政策法規方面,當前我國涉及塑料治理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年頒布),提出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中國以海南省為代表的各地限塑禁塑法令發布實施;以上海、北京為代表已經陸續開始推廣垃圾分類,2019年7月1日起,被稱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今年5月1日北京開始實施垃圾管理,垃圾分類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廢舊塑料的污染和后期處理成本。這些政策法規為限塑禁塑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時過境遷,現在的限塑與十多年前的情況大不一樣,電商、快遞的興起,改變了主攻方向。綠色和平、擺脫塑縛、中華環保聯合會等三家環保組織聯合發布的《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生產特征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電商“雙十一”購物節2009年啟動,歷經七年時間,交易額于2015年首次突破千億元規模,2019年突破4000億元。在快遞包裝材料中,塑料類包裝材料使用85.18萬噸,占快遞包裝材料總重量近百分之十,但塑料用品回收難度遠超紙質類。面對使用廣泛數量龐大的塑料包裝,限塑任務更加艱巨。
新版限塑令的施行比舊版限塑令更嚴格更明確,大家期望很多。各方面人士普遍認為,新版限塑令的“治塑”效力能否充分發揮,關鍵在于其是否能夠上升為一道“法令”。新版限塑令僅是一項行政通知,其落實離不開后續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配合,后續法律法規應當明確相應的懲戒措施,保障新版限塑令的執行效果。限塑內容寫入相關法律中,納入地方性法規,能夠以法律的權威性、強制性,促進防治塑料污染。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政府各部門的責任劃分,在塑料生產、使用、回收和處置各環節,都有清晰明確的相應責任部門,避免因責任混淆導致各部門不能有效盡職;明確對違法企業和個人的懲罰細則,在立法中清楚地規定違法行為及相應的處罰措施。
亞洲各國積極限塑
亞洲各國都在行動。日本是亞洲經濟強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非常重視各方面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是亞洲各國注重包裝廢棄物回收的先驅者,早在1995年日本就頒布了《容器與包裝回收法令》。此法令要求強制執行,市政當局將包裝材料(當然包括塑料)廢料回收,經過加工循環利用。印度的塑料污染屬全球嚴重級別。印度于2019年10月2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對塑料袋、杯子和吸管實施禁塑令。這是印度推出的大規模的禁塑措施,以消除城鄉范圍內的一次性塑料。韓國2019年年底開啟“禁塑令”。從2019年年底開始,韓國禁止使用難以回收利用的彩色塑料瓶或用聚氯乙烯(PVC)制成的塑料保鮮膜。以2017年為基準,韓國每年銷售的4589噸PVC包裝材料主要用于食品保鮮膜、包裝用透明薄膜和透明容器等。韓國環境部料將僅允許部分沒有商用替代產品,且與飲食、醫藥安全直接相關的醫藥及保健功能食品,常溫銷售的火腿及香腸、有水分的肉類、水產等,可以使用PVC制造的保鮮膜包裝。該修正案還禁止使用有色塑料瓶。據悉,韓國環境部為了能夠輕松去除塑料瓶上的標簽,還制定了不允許使用一般粘合劑貼標簽的方針。斯里蘭卡10年就限制塑料包裝使用,禁止使用超薄(小于20μm)聚乙烯薄膜作為包裹材料并且建立小型塑料回收中心。組建消費者廢舊包裝收集中心和集中回收工廠,任務主要是對以工業為主的西部省份所產生的塑料廢物進行分類、收集、清潔、篩分、打包、分級、彎曲和造粒等工作。目的在于提高有效利用塑料廢舊物的意識和技術,以及展示相關最新技術,支持塑料回收部門回收再利用能力的提升。另外,中央環保機構必須指定各省的塑料廢舊物回收單位和再利用單位。
特別值得介紹的是泰國,實行了最嚴格“限塑令”。2019年,泰國政府通過了《管理塑料垃圾路線圖2018-2030》,規定2019年底,泰國禁用塑料微珠等3種塑料產品;到2022年將禁用厚度小于36微米的輕質塑料袋、外賣食品用發泡膠容器、塑料杯和塑料吸管4種一次性塑料制品;到2027年將全面使用100%可回收利用的塑料。
一夜之間,泰國從一個排名世界前列的“塑料袋消耗大國”,變成了限制使用塑料袋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于是,刷遍泰國社交媒體的是“拿什么去購物”?全國43家大型購物中心、超過10000家便利店,以及各大超市,不再免費提供且不出售塑料購物袋。不過,這個政策也有“網開一面”的地方。有四類物品,商家可以使用塑料袋裝盛:必須微波加熱的食品、濕食、肉類海鮮以及水果蔬菜。
泰國環境與自然資源部部長瓦拉烏今年1月1日來到超市和購物商場,宣傳限塑并為民眾送上環保袋作為新年禮物。瓦拉烏表示,該項措施實施后,泰國塑料垃圾將大量減少,政府希望在2021年沖刺“全泰無塑”的目標。
泰國零售商協會認為,如果2020年在百貨商場、購物中心、超級市場、便利店認真執行這項政策,預計可減少使用90億個塑料袋,或減少20%的塑料袋垃圾。數據顯示,首都曼谷平均每人每天要用8個塑料袋,泰國一年就要消耗450億個塑料袋。
2017年,泰國產生了2740萬噸垃圾,其中200萬噸是塑料垃圾。這些塑料垃圾泰國人也處理不了,最后基本都焚燒、填埋或者排進大海了。據統計,全球90%的海洋垃圾來自地球上的10條河流,其中有8條位于亞洲,泰國的湄公河就是其中之一。在目前全球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來源國中,泰國排名第六。因為泰國不節制的使用塑料袋,導致每年在泰國水域有約300頭海洋生物,因為吞食塑料袋而死亡,比如巨頭鯨、海龜和海豚。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和案例,讓泰國逐漸意識到與塑料污染“作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歐美限塑爭先恐后
“歐盟版禁塑令”2019年5月正式生效,規定到2021年將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產品,例如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簽等,而成員國需要在2029年之前實現回收90%飲料瓶的目標。歐盟還全面禁止了氧化式可降解塑料的生產和使用。歐盟塑料法案也要求企業承擔生產者延伸責任(EPR),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垃圾管理和污染治理承擔經濟責任。歐盟為再生資源建立了獨立回收體系,體系的運營費用由生產商和市政一起承擔,生產者不僅包括可口可樂、雀巢這樣的品牌商,也包括塑料產業上游的化工企業。
歐洲禁塑沖在前面的是英國,已采取諸多具體的步驟來對抗國內的塑料污染,舉措并行,領跑了歐洲防治塑料污染的攻堅戰。根據《英國塑料公約》(UK Plastics Pact)的首份年度報告稱,到2020年底,將會消除10億個有問題且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到2025年實現這四個目標,目標一:消除有問題或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包裝;目標二:制造100%可重復使用,可回收或堆肥塑料包裝;目標三:70%的塑料包裝能夠有效地回收或堆肥;目標四:所有塑料包裝平均含有30%再生成分。不僅會實現塑料循環經濟,還將減少初生塑料的生產。
2018年1月,英國政府禁止塑料微珠的政策正式生效。微型塑料顆粒廣泛用于化妝品、肥皂、牙膏,由于其體積小,可以逃過處理廠的篩選,會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并污染水體。英國的這一舉措,代表著全球對這些有害塑料制品實施嚴禁令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英國白金漢宮實施新廢物計劃,在公共和私人用餐區停止使用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瓶。越來越多的英國餐館和酒吧正在加入“結束使用塑料吸管”的全球運動。英國零售商Tesco也在啟動一項試驗,以取消一系列塑料包裝,減少包裝廢棄物。
英國環境調查協會(EIA)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的聯合報告指出,盡管公眾承諾減少塑料包裝,但英國超市所耗的塑料包裝已增至每年90多萬噸。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是所謂的“環保袋”的銷量急劇上升,盡管它們比傳統的一次性塑料袋含有更多的塑料,但仍有數百萬人選擇一次性使用。2019年,占雜貨零售市場94.4%的10家超市報告稱,環保袋的銷量達到了驚人的15億個,根據市場份額計算,同比增長了約25%。
歐洲各國紛紛出臺法令限塑。法國政策規定,所有可拎一次性塑料袋在2010年后必須可生物降解。烏克蘭議會宣布將從2022年1月起開始禁止商店使用塑料袋。國會議員提議在所有貿易企業中完全禁止使用厚度小于50微米的塑料袋(他們認為密度較大的塑料袋可以重復使用)。
世界知名國際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紛紛積極站到限塑禁塑的第一線。
美國消費品牌制造商莊臣推出塑料回收計劃,防止塑料廢物進入海洋,計劃在三年內收集3萬噸塑料廢物。“我們現在有能力幫助形成閉環,推動循環經濟,同時在需要的地區發展基礎設施。我們渴望成倍地擴大規模,大限度地努力清潔環境,禁止廢物進入海洋,同時減輕貧困。”
聯合利華承諾增加再生塑料的使用,到2025年,聯合利華將把塑料包裝的使用量減少10萬噸以上,并加快再生塑料的使用,從而將原生料的使用量減半。聯合利華還將幫助收集和加工比銷售更多的塑料包裝。該公司此前承諾,在2025年之前將至少25%的再生塑料納入其包裝中。
塑料袋制造商也準備為限塑做些事情。由美國塑料袋制造商和回收商組成的美國回收塑料袋聯盟(ARPBA),簽署了一項針對該行業的廣泛的可持續發展承諾。ARPBA成員達成的協議的目標是到2025年95%的塑料零售袋可以重復使用或回收。
塑料袋重復使用和回收,是限塑的重要內容。當前塑料雜貨袋的再利用率約為78%,回收率約為12%,目前將近90%的袋子被再利用或回收。回收聯盟除了鼓勵消費者重新使用袋子,并與零售商合作在所有美國制造的袋子上貼上How2Recycle標簽,會員還將增加其產品中的回收成分,以實現95%的再利用和回收率承諾。成員承諾實現塑料零售袋的最低回收量:2021年所有袋子的回收率將達到10%;2023年所有袋子的回收率將達到15%。
各國限塑禁塑有法可依,所以才有可口可樂和百事等因塑料污染被起訴。加州環保組織不久前對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等大型公司提起訴訟,理由是它們造成了塑料污染“公害”,并在塑料可回收性方面誤導消費者。這起于周三在圣馬特奧縣高等法院提起的訴訟稱,這些公司銷售最終會污染海洋的塑料瓶和塑料袋,他們應該為破壞環境負責。這起訴訟并不是要去勸阻消費者進行回收利用,而是要讓公司對他們的產品造成的廢物承擔更多責任。
提起訴訟的地球島研究所表示,每年流入地球海洋中的800至2000萬噸塑料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追溯到少數幾家嚴重依賴一次性塑料包裝的公司。該訴訟起訴的10家公司,基本是凈灘中收集到的塑料垃圾最多的生產商。這些公司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高樂氏,水晶高山泉水,瑪氏,達能,億滋國際,高露潔-棕欖和寶潔。該訴訟指控企業進行了一場“長達數十年的運動,將塑料污染危機的責任轉移給消費者”。
從亞洲到歐美到全球,限塑成為共同的要求和行動。有全體地球人的自覺努力,科學合理對待塑料,減少用量,重復使用,再生循環,研發可以自然降解的優質替代材料,就一定會走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大路。(韓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