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靜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
金融業是現代經濟活動的核心,貫穿于整個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各行各業同金融領域都有著千絲萬縷地聯系。金融安全關乎一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中之重。在全球加強金融監管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保障我國金融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進一步理順監管體制,迫在眉睫。
金融監管是指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如中央銀行)對金融交易行為主體進行的某種限制或規定。金融監管本質上是一種具有特定內涵和特征的政府規制行為。綜觀世界各國,凡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無不客觀地存在著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管制。
從詞義上講,金融監督是指金融主管當局對金融機構實施的全面性、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并以此促進金融機構依法穩健地經營和發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當局依法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實施的領導、組織、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動。
金融監管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金融監管是指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監管當局依據國家法律規定對整個金融業(包括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實施的監督管理。廣義的金融監管在上述含義之外,還包括了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和稽核、同業自律性組織的監管、社會中介組織的監管等內容。
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如果沒有監管,銀行業就會不顧風險去追求收益。1936年凱恩斯發表的《通論》使“看不見的手”理論第一次遭到系統的挑戰,這一時期的金融監管理論就是建立在對市場不完全的確認基礎上,人們稱之為“市場失靈理論”。格林斯潘提出,金融體系系統性崩潰(市場失靈)的風險是市場經濟不能回避的特征,由金融機構造成的系統性風險不可避免且無法消除。因此,“監管”是主要市場經濟國家應付市場失靈的主要手段之一。
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說明關系雙方掌握的信息量不同,這對信息劣勢者的決策及利益造成很大影響。信息不對稱可能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逆向選擇是事前的,如潛在的不良貸款來自那些積極尋求貸款的人。如果發生了逆向選擇,信貸資源就沒有得到有效配置,一旦貸放出去,將可能形成不良資產,從而影響到金融體系的穩定。道德風險是在交易后發生的。貸款者發放貸款之后,將面對借款者從事那些貸款者所不希望進行的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可能使貸款難以歸還。一旦這些活動失敗,將形成銀行的不良債權,惡化銀行的資產質量,也會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
信息不對稱與信息不完全還會引起不公平交易。如銀行可能對特別客戶發放不正常關系貸款;內幕交易會引起股票市場的不公平交易;具有強大資金實力的機構投資者會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進行價格操縱損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等等。這些都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引起資源的不合理配置。
為了保證存款人、證券投資者獲得足夠的信息,金融監管制度設定了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各項規定和要求,使存款人和證券投資者可以全面了解金融機構的資本狀況、資產運用、內部控制及管理能力,防止和避免金融機構的過度投資和投機行為,維護存款人和證券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金融市場和商業銀行均具有脆弱性。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反映在當一件意外事件的沖擊導致人們信心喪失時,易引發股票急劇下跌,擾亂經濟金融秩序。在商業銀行的運轉中,如果存款、提款是隨機發生的,則商業銀行的資金流量就是穩定的。但是,一旦發生擠兌,將導致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甚至破產。金融監管可以保護公平競爭,提高金融效率,是實施貨幣政策和金融調控的保障。
金融監管核心是法律,特別是金融監管法律的作用,依法監管是監管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嚴格的金融立法是銀監會行使金融監管職能的法律保證,是金融監管的法律基礎和必要依據,不能用行政的隨意性代替法律,要使金融監管法律能面支持未來金融監管的需要。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體系法律法規之間有諸多重疊、不協調的地方,還有部分法規和規章待更新。
目前,我國實施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經營,分別由人民銀行、證監會和保監會對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實施監管。首先,這種分業監管的方式監管效率低下,監管成本較高。我國的存款類機構(銀行、信用社)、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在資金監通、清算上都由人民銀行管理,其外匯業務也由外匯管理局監管,在業務上有一定交叉,由于各監管機構之間的協作和信息交流問題未能很好解決,往往造成有的金融業務得不到有效監管,出現監管“真空”。其次,我國金融監管的內容主要是機構的審批和經營的合規性,對金融機構日常經營的風險性監管尚不規范和完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環境變化日益加快,銀行面臨的風險不斷變化,監管者事實上很難隨時掌握其風險狀況。
監管人員素質不全面,能力偏低。在基層人行中普遍現象是大多數人學歷較低、熟練業務操作但對金融監管研究較少,全面掌握金融、法律、外語、計算機的人才鳳毛麟角。
(1)健全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并確保有效實施。伴隨著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和對銀行業監管的需要要,根據金融市場開放的現狀、加入WT0 后外資銀行的設立和經營情況、國際金融監管趨勢的變化,金融監管需要進一步修改、完善現有法律框架,以匹配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同時,應加強對國際金融相關知識和法規的學習和研究。在我國,由于銀行體系占比超過85%,銀行三法對金融監管起極其重要的作用。要根據我國金融工作的實際需要,學習、研究、借鑒國際關于銀行業監管的有關規定,并結合我國實際制定出具體的、操作性強的監管細則,指導我國的銀行監管工作。
(2)加強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大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和合作。由于現代金融業的迅猛發展,各金融領域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現行“分業經營、分行監管”的監管體制雖然在一定時期發揮了很巨大的作用,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此種模式也存在相應的局限性。綜合經營趨勢與分業監管的不匹配可能產生一些跨市場的金融風險,針對未來混業經營、混業監管的趨勢,要做到未雨綢繆。
(3)加強高素質金融監管人才培養,提高監管隊伍的整體素質。制定金融監管人員的任職資格管理辦法,逐步完善資格考試、競爭上崗的監管人員選任機制。在此基礎上,人民銀行應把加強監管隊伍建設、提高監管人員素質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強員工培訓,鼓勵員工深造,吸收學歷高、能力強的優秀人才,以適應未來金融監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總結起來,我國應加大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擴大監管的范圍,借鑒國外經驗,不斷完善金融立法,強化監管系統機構,綜合提高金融監管人員的素質。以確保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監管機制,保障投資人的利益,促進我國金融經濟繁榮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