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明 湖南科技學院
從就業市場調查、來校招聘企業、正規網絡招聘平臺來看,雖然傳媒行業人才需求量大,各行各業都需要一定數量的此類人才,但是在復雜的就業環境下,存在一定數量的畢業生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了解實質性的原因,攻堅克難、對癥下藥、積極促進就業,努力改善民生是高校的義務和職責。
就畢業生就業困難表現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傳媒領域專業不感興趣。極個別學生在高考填志愿時,出于對父母意見的尊重、隨意填報高考志愿、以為隨意就能就業等因素,而選擇傳媒領域專業。其實,興趣是成功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興趣,在此行業就業比較困難。畢業后因對傳媒領域專業學習不夠扎實,故對其他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不懂,因此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
第二,傳媒行業發展迅速。傳媒行業有一定技術含量,當前新技術更新快,部分陳舊設備已被淘汰,由于課程和觀念滯后,導致不適應或不擅長使用新的設備或者軟件,出現就業困難的情況。
第三,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傳媒行業是個辛苦行業,經與往屆畢業生交流,他們經常加班到凌晨兩點,有時通宵趕稿子、錄節目,以致理想的工作狀態與現實有差距。
文章從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分析了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第一,就業期望過高。通過與傳媒畢業生交流,目前存在一部分學生對工作單位性質要求過高,對工作單位地址要求為一二城市,對工資要求過高等等。或者家長在畢業生求職期間,在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條件下,要求學生必須進心里滿意的單位、要求必須去指定的地點工作等等。學生和家長特別熱衷于公務員、事業單位或者大型國企,瞧不起一些民營企業。
第二,自身能力不足。部分大學生在校學習理論知識,但是缺乏實踐操作經驗,交際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社會資源等都存在不足(韓紅粉,2019),尤其是對傳媒領域的畢業生而言,用人單位對動手能力要求極高,而部分學生只重視理論、不重視實踐,尤其極個別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在校期間存在“混日子”現象,自身綜合素質得不到有效鍛煉,導致自身能力不足。
第三,就業意識不強。當前部分學生等到畢業之后才去找工作,甚至一部分畢業生畢業之后還去旅行,以致錯過很多機會。校園招聘招時,出現學生寧愿在宿舍睡覺,也不愿去參加的情況。經了解,他們覺得來參加校招的企業檔次比較低,達不到他們的滿意度,其實前來招聘的單位,不乏有國企、事業單位以及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但是畢業生以為出去能找到更好的,待畢業后才明白,其實不然。以致部分學生畢業后,才問老師,學校校園招聘是什么時候開始。
第四,不就業,懶就業。當前存在部分應屆畢業生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良好,自認為沒必要工作就能過得更好,或者認為自己還很年輕,暫緩幾年就業也沒問題。實際上,這類學生會因為時間的流逝,知識的衰退,能力的下降,最后很難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應屆本科畢業生,一般從未就業過,極少部分存在不想去找工作,覺得工作很辛苦,自己不應該浪費現有寶貴玩的時間,成天在家打游戲,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家長都管不住的現象。
第一,高校畢業生總人數持續增加多,競爭壓力大。今年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已達八百七十多萬,比去年增加近三十萬,處于歷史之最。傳媒行業雖然人才需求量大,但是對理論水平和實踐要求、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極高,而主修此領域相關專業的畢業生眾多,競爭壓力巨大,可想而知就業壓力是多么的巨大。
第二,課程設置滯后。當前經濟發展相當迅速,傳媒行業以以前的單個領域時代走向了“融媒體”時代,出現個別課程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主干課程不適應。
第三,就業指導不足。就業指導直接影響學生的求職成功率。部分學生不重視就業指導課,導致課堂效率效果不好。
第四,疫情的影響。今年出現的新型冠狀肺炎,導致我國發生公共衛生事件。在抗疫期間,為防止疫情擴散,避免聚集,全國廣大人民群眾響應號召,自發配合,待在家里,不出門。在抗疫的幾個月里,各行各業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人才的需求量較往年大大降低,甚至出現裁員的情況,其中相當部分的中小微企業倒閉。這對今年畢業生就業造成重大打擊,使高校畢業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
第一,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向基層就業。高校相關部門必須要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式做全面的分析,積極引導學生牢記“先就業,后擇業”的理念。當代大學生不要一心只想著進政府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大型國有企業以及高新舒適的工作。要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發揮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到基層去干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到基層去鍛煉自己的能力。因此要多渠道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可通過年級大會、下寢、下課堂、QQ、微信及個別談話的形式,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以及提高他們就業危機意識,鼓勵大家向基層就業,符合條件的去參軍入伍。
第二,合理發布就業信息。應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及時有效地、有針對性地篩選出符合傳媒類專業、適合學生應聘的崗位,切記不能原封不動地轉發從官方渠道獲取的各類信息,因為當招聘單位數量過多時,學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尤其不要出現學生在沒有教師資格證的情況下,卻給還他推薦教師類招聘信息。同時,也要拓寬就業信息的發布渠道,僅僅靠QQ 發布就業信息是不夠的,目前學生用微信比較多,所以要迎合社交軟件的“流行性”,主動轉移,利用好微信這個平臺,QQ 和微信同時發布招聘信息。此外,還可通過官網公布、年級大會、下寢、下課堂、電話及個別談話的形式,有針對性的向學生推薦招聘信息,切實讓每位學生知曉,并動員他們去應聘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第三,要建立相應的幫扶措施。要把高校能利用的資源全部合理利用起來,傳媒部分專任教師和校友有一定的招聘信息來源或者人脈,假如能真正利用好,對提高就業質量、就業困難學生成功實現就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要注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的幫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對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實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幫扶措施。精準幫扶的措施,要比草草轉發的招聘信息效果要好。此外,對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適當給予一定的求職補助。
第四,課程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堅決淘汰“水課”,新增“實課”。傳媒課程是以設置是以社會需求為準繩,應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新事物、新技術、新方法、新操作等在教師自身學懂弄通的情況下及時傳授給學生,并且利用課堂及課外時間去內化這些“新東西”。因此高校應時刻關注傳媒發展行情,加強科學研究,認真發揮好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
第五,加強指導學生求職創業技能。要積極引導學生及時轉變思想,突出求職創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加強學生求職創業指導。求職創業技能強的學生,能提高求職成功率,就業創業指導不僅僅是就業指導部門的責任,“全員”都有義務去全程、全方位指導學生就業創業。求職技能強的學生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多參加校園招聘和校外各類工作招聘。
與其他領域就業問題相比,傳媒領域畢業生就業問題,既有個性,也有共性。高校以及各學院應該精準把握各類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危機感,提升求職創業能力。傳媒領域的教師和輔導員應該幫助學生認真分析就業形式,緊跟時代發展,激發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努力提升學生求職創業的必備條件。傳媒領域的畢業生應該努力學好理論知識,加強實踐動手能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為求職創業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