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鴿 那日蘇 王喆 呼倫貝爾市委網信辦
所謂意識形態,本質上屬于一種抽象性的概念,很難被當前社會群眾感性層面認識和接受,也就使得主流意識形態不被社會群眾所信任,也就出現了當前人們所講的“政治冷漠”,這就需要我們積極面對新媒體主流意識形態所帶來的挑戰,做好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因此本文對此進行詳細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意義。
將以往傳統模式下的媒體作為代表,保持其處于固守陣地狀態不進行改變,然后借助其特有的內容優勢之處,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者的深度融合,將“兩微一端”作為核心,其中兩微指的是微信和微博,一端指的是新聞客戶端,當前我國“兩微一端”的融合傳播成為輿論傳播最重要的傳播方式,也是當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主流媒體傳播平臺,這也就推動了新媒體成為當前網絡意識形態輿論宣傳中的主要媒體發聲陣地。以微信作為實例來講,在2007 年時,清博指數成為該年度全國媒體類微信公眾號的一百強,在這一年里共計發文數量和閱讀數量分別為31 萬以上和83.37 億。通過上述數據即可看出,傳統模式的主流媒體優勢在于其在長期發展中不斷積累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其在融合發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義,在當前新媒體時代快速發展背景下,依舊是主流意識形態宣傳中主力所在。
在媒體融合中,大力推進媒體+政務+服務,充分將線上開展問政、反復、監督等方面的作用發揮出來。對于當前社會熱點、焦點以及敏感問題,要比謠言的傳播速度更快,所以就需要線下及時處置,線上主動向受眾傳播相應的動態信息,在最快的時間內進行輿論引導,告之受眾真相,解決實際問題,搭建政府和百姓溝通的平臺,樹立政府良好的辦公形象。通過網絡發布政務信息和民生信息,比如民生方面的政策信息、如何處理突發性事件等等,都要在第一時間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發布,在最快時間內將信息傳遞給群眾,利民惠民,便于辦事群眾能夠及時了解政策、了解流程、了解相關情況。
在運用新媒體過程中,應嚴格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根據當前新媒體發展特征和規律,健全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其對新媒體陣地的監管作用,健全管控體系。
其一,要想確保新媒體時代下的意識形態新陣地建設安全,其重要手段就在于法律,根據新媒體發展特征和規律,構建相應的法律法規,以此來起到對新媒體運行環境的凈化作用,另外,對其中惡意散播謠言、有害言論、詆毀國家形象、宣傳違反道德和主流價值觀等行為情況,應對此擴大曝光度以及處罰力度,對于情節特別惡劣的行為,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追究其法律責任。
其二,對于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要求,首先要做到的是合法合規,積極運用當前比較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不斷健全并完善其監控管理體系,強化其風險預警的能力,對不利于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信息具備一定的監測、研判、處置能力,能夠對其中的有害信息進行實時監測、研判,然后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其進行刪除、限制傳播、賬號停封等措施進行處理,最大限度避免社會群眾受到錯誤信息的影響和誤導。
從新媒體的本質來講,其主要受眾者是社會群眾,不是專家學者,也不是政府工作人員,因此對于傳統模式下的“高大上”主流意識形態,在進行宣傳和教育方面,應將過去單向、生硬、說教形式的傳播方式摒棄掉,充分運用新媒體特有的圖文并茂等形式的應用優勢,轉變以往傳統思維方式,迎合時代發展創新新型的語言表達形式,運用當前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采取具有一定靈活性、多樣性的傳播形式,通過這種方式來向社會大眾由淺入深的傳播正確思想觀念,以此深入社會群眾實際生活中,進而強化其情感體驗。
就新媒體平臺本身特有的互動特征來講,通過與用戶進行相應的媒體交流,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促使主流意識形態更貼近群眾生活實際,提升群眾對新媒體主流意識形態的感召力和引導力,從而更好的促使新媒體被社會群眾所理解和接受。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呢,人們獲取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新媒體可充分利用這樣的社會發展趨勢,將當前比較大眾應用比較普遍的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效銜接,例如短視頻、微信、微博等等,將其形成一種矩陣型多維度新媒體平臺,同時起到強化社會群眾與政府兩者的信任度,對建設主流意識形態有積極性推動意義[3]。
綜上所述,本文分別從主動開辟新媒體意識形態建設陣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新媒體平臺的監管和引導作用、構建大眾喜聞樂見新媒體平臺,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三個角度來分析如何運用新媒體開創意識形態建設的新陣地,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我國意識形態生命力以及防御外來意識形態的能力,強化我黨凝聚力,有助于社會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