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 徐州中煤(寧夏)鋼結構建設有限公司
近年來,中央加大了對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的重視程度,完善行業技術標準,定下建設目標。其中裝配式建筑勢不可擋,裝配式建筑具有如下優勢:①質量好,構件可標準化大量生產,施工受天氣情況影響小;②節能環保,在施工過程中可提高物料使用率,同時也大大減少了建筑垃圾的產生;③可縮短工期。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術全名為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全流程智能控制、全流程協同工作的特點,廣泛運用于項目各個階段(招標、設計、施工等),在縮短工期、節約成本、保證項目質量上可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建筑產業化發展和建筑綠色施工是研究熱點之一。本文在BIM 技術的基礎上引入綠色施工的理念,基于實際案例,重點探討基于BIM 技術在裝配式建筑施工階段的應用,為BIM 技術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研究提供借鑒。
在鋼結構工程內,建筑主體以鋼制構件的安裝組合逐步構成,當下國內發布了鼓勵運用裝配式結構的相關政策,在此背景下,鋼結構工程的運用已經成為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鋼結構中所運用到的構件節點,其生產制作和安裝流程相較其他結構下構件更為復雜,且在全項目周期內,信息的更新效率較低,對工程量的統計存在困難,該類問題直接影響著鋼結構工程的推廣及運用。國內當前對BIM 技術的推廣及普及是為了通過技術的實踐運用,將上述問題進行充分解決,對BIM 技術的靈活運用,將其應用進鋼結構工程之內,促使國內建筑工程領域盡快達成鋼結構設計,工程管理精準性,高效性及便捷性的有效助力,對建筑領域的發展意義重大。
鋼結構施工復雜度較高,因此風險管理尤為關鍵,相關管理者應從實際情況出發,準確認知風險,采取科學的處理措施。要求管理工作具有連續性,可貫穿至各施工環節。(1)風險管理的階段性根據建筑項目特點,可劃分為多個施工階段,與之相對應的風險管理也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對于管理者而言,需從各階段實際情況出發,生成風險決策模型,但實際工作中風險的反饋機制適應性不足,參與方之間溝通效率偏低。(2)風險管理的低效性建筑工程集多個項目于一體,含大量風險因素,因此風險管理工作必須建立在信息高效溝通的前提下。傳統管理模式中,信息傳遞普遍通過紙質文檔實現,或是口頭層面的闡述,致使風險管理進程緩慢,出現低效的特點。(3)風險管理的增效作用在傳統風險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員過渡局限于單一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結果,缺乏對多項因素的全方位考慮。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各類因素將產生相互作用,一旦缺乏風險關聯性分析,極容易引發嚴重后果。(4)風險管理的被動性根據工程經驗,傳統風險管理工作中易出現風險因素被忽略的情況,即管理者主觀選擇發揮出主導作用,若缺乏周到的考慮,易出現超出意料的風險,導致風險管理被動的局面。
通過BIM 三維可視化模型,可在軟件中設定碰撞檢查信息,進行構配件及管線的碰撞檢查,依據碰撞檢查報告進行深化設計。基于BIM 的鋼結構深化設計分為搭建實體模型、工藝性優化、模型校核審查、深化設計出圖4 個階段。利用BIM 技術進行鋼結構深化設計,將鋼結構模型與混凝土結構、機電預留預埋等專業模型合并進行核對,可檢查鋼結構之間是否存在位置沖突,構件尺寸是否有偏差,預埋件預埋位置是否準確,優化模型中發現的問題,創建構件節點及復雜位置處的平面、立面、剖面等所有視圖。例如利用BIM 模型顯示基礎底板核心筒鋼筋與鋼結構發生沖突的位置關系,進而優化設計,輔助指導現場施工。
在鋼結構工程內,所運用的建設原材料類型較多,需要工作人員對構件類型和截面形式進行準確區分,以此保障工程的良好開展。工作人員可運用BIM 技術,在建模的初級階段,進行模型對應工程量的計算和分析,并在軟件正常運行通過后匯總相關統計信息,以軟件內的報表輸出版塊分類,核對輸出信息,以此降低整體工程的匯總工作量,計算錯誤概率等。此外,BIM 信息共享版塊的運用,能為招標和投標方提供更好把握工程設計理念的機會,充分理解工程建設中的設計需求,為項目的良好開展奠定基礎。
建設項目全方位信息化管理是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近些年我國建筑行業BIM 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也存在不少短板,如專業性的BIM 技術人才缺乏、施工方不注重BIM技術的應用及BIM 信息管理缺乏系統性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BIM 技術在我國的發展。由于鋼結構施工項目流程復雜、構件種類繁多、材質要求嚴格,因此對信息管理的水平要求較高。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BIM 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大量企業僅能使用BIM 進行翻模檢查碰撞,如何提升BIM 技術應用水平,如何真正發揮BIM 技術的可視化、協同性、可模擬性及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優越性是眼下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以某校實訓大樓項目案例,探討BIM 技術在鋼結構項目設計、施工過程中的實際應用,為實現鋼結構項目實施的整體質量提升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