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李瓊 邱靜怡
(浙江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8)
氣象災害嚴重影響人民生命及財產安全,而氣象巨災造成的損失占氣象災害損失的比例尤其突出,對國家經濟發展命脈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世界氣象組織(WMO)統計表明,1992—2001年期間全球水文氣象災害事件占各類災害的90%左右,導致62.2萬人死亡,20多億人受影響,估計經濟損失4500億美元,占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65%左右[1]。1970—2009年間全球共發生的7870次氣象災害事件共造成約186萬人死亡和19540億美元(2011年美元價格)的直接經濟損失,死亡人口排在前10位的氣象災害僅以占氣象災害總次數0.1%的比例造成70%的人員死亡,而直接經濟損失排在前10位的氣象災害占總損失的比例達19%,臺風等風暴類和洪澇災害事件占總氣象災害發生的79%,這兩種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和經濟損失占氣象災害的比例分別為56%和85%[2]。如何在當前社會經濟形勢下、氣候背景條件下、氣象觀測預報發展水平下,了解氣象巨災損失及補償方式的現狀并有效規劃其未來發展路徑,準確定位氣象部門的參與深度與服務方式,成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對于巨災的定義,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巨災的理解與認識有一定的差異,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劃分標準,且針對突發性巨災(如地震、洪澇等)考慮較多,而對漸發性巨災(如旱災、雪災等)的劃分標準考慮較少。根據已有研究,巨災是由超強致災因子造成的人員傷亡多、財產損失大、影響范圍廣、救助需求高,且一旦發生就使受災地區無力自我應對,必須借助外界力量進行處置的特大自然災害。主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3]:1)致災強度大,巨災通常由某一種特大致災因子或者由重、特大致災因子和其引發的一系列次生災害形成的災害鏈構成;或者一個特定地區和特定時段,多種致災因子并存或并發形成的多災種疊加構成。2)災害損失重,巨災通常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巨額的財產損失,嚴重的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影響,形成大范圍的災區。3)救助需求高,巨災的應急救助和恢復重建等通常需要更大區域甚至國家層面的扶持救助,有時國際援助也不可或缺。
就全球而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比利時政府災害數據庫(EM-DAT)數據,對近50 a(1970年至2019年10月)全球氣象巨災案例并結合2019年具體事件進行統計分析(圖表略)。可以看出,亞洲是年均氣象巨災事件發生頻數最多的地區,也是年均氣象巨災事件造成遇難人數、受災人數排名第二的地區。其中,造成亞洲遇難人數和受災人數最多的氣象災害是熱帶氣旋,約占所有氣象災害的97%。
就我國而言,對建國以來(1949—2013年)氣象災害情況統計表明[4],受災累計死亡人口(1950s:>10000人/a,2000s后:<1000人/a)及死亡率呈顯著下降趨勢;直接經濟損失絕對值(1950s:<1000億元/a;2000s以來:>3000億元/a)呈顯著上升趨勢;死亡人口和直接經濟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的比例多年平均值分別為55%和87%。以2004—2008年期間為例[5],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導致大約2600人死亡,約4億人次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平均達到4100萬 hm2左右,絕收面積平均460萬 hm2左右,直接經濟損失平均約為2360億元,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3%。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的發生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1983—2012年可能是過去1400 a中最暖的30 a。在1880—2012年期間,全球平均陸地和海表溫度升高了0.85℃。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在1901—2010年間的平均值為每年1.7 mm,1971—2010年間為每年2.0 mm,1993—2010年間為每年3.2 mm,海平面上升速率明顯加快。氣候變暖改變了大氣、海洋的環流,強熱帶氣旋活動可能增強,可能造成更為極端氣象災害的增加和影響區域擴大。據瑞再研究院Sigma報告統計,2017年全球因災害導致的保險損失約為1,360億美元,遠高于前10 a的平均值(580億美元)。由此可見,我國極端氣象災害的發生的可能性不容忽視。氣象巨災保險已經并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氣象災害保險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
保險是有效減緩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的有效手段,而我國巨災保險賠付比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在全球有關災害損失補償的統計中,來自保險公司的賠款要占到整個災害損失的36%以上,發達國家這一指標甚至高達80%以上,而在我國,許多自然災害保險公司所承擔的比重甚至不足1%。據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的南方冰凍雨雪災害,僅獲得了保險業3%左右的賠付。這表明我國氣象災害保險的風險分散和經濟補償功能遠未得到充分發揮,此類保險業務的發展尚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氣象數據觀測手段及預報預測技術的進步,極端數據的捕捉能力增強,對巨災保險風險預測結果和氣象保險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中,保險費率和準備金的精算往往是基于歷史氣象記錄,歷史氣象事件記錄量的時空精度將嚴重制約致災因子概率分布的估算精度,進而對風險評估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出現次數較少但又影響巨大的極端氣象災害事件,其評估的重現期結果往往會更不穩定,導致評估的風險不確定性增加。例如,1992年襲擊美國佛羅里達的Andrew颶風就導致了11家保險公司因無法賠付而倒閉。2005年颶風Katrina造成了新奧爾良地區風暴潮及洪水災害,這一極端事件的水位記錄的加入,使得同一水位的重現期由原來的1200 a減少至397 a,一些保險公司不得不停止對該區域的投保或是提高保費來應對風險。
氣象部門在氣象保險推行中參與方式較為淺顯單一。雖然氣象災害保險已經在我國試行多年,我國保險行業對氣象災害的認識還不夠深刻,特別是在專業性較強的財產保險(如農險和水險)等方面,氣象服務方式仍多處于比較淺顯的氣象致災因子數據支持的直接提供等方面,缺乏氣象部門與保險公司對保險產品的設計的深度融合,缺乏災前預警、災中定損、災后核損的動態融合。氣象部門在未來氣象巨災保險中的角色定位,探索氣象部門在氣象巨災保險服務中進行數據支持、產品設計、運作機制等方面的深度參與方式具有重要實際意義。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既要重視傳統安全,又要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2016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防災減災救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發表重要講話。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為我們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12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在此背景下,氣象綜合防災減災應運而生,勢在必行,而巨災保險是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的一項重要工具。
2018年3月下旬,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審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等,國務院新組建應急管理部。這標志著,我國“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的構建進入了新的實質性階段。應急管理部的組建,充分體現了應急管理與常態管理相結合的現代治理新趨勢。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的構建進入新階段,為加強氣象與保險業合作、整合社會應急產業資源以及為氣象部門全面參與自然災害應對提供了新的機遇。
巨災保險制度建設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政府服務及財政制度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即“新國十條”),宣布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進一步提出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商業保險為平臺,以多層次風險分擔為保障,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研究建立巨災保險基金、巨災再保險等制度,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會為我國巨災保險發展開辟新的廣闊空間,為巨災的綜合風險管理帶來更新鮮的血液。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Re)2019年第一期Sigma研究報告分析認為,未來10 a,亞洲新興市場將引領新興市場保費增長,15 a后中國將成為最大的保險市場;隨著經濟重心繼續從西方轉移至東方,新興市場將為全球經濟提供增長動力,7大新興市場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將高達42%,其中僅中國的貢獻率就達到27%。因此,全面融入氣象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實踐,是氣象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正在全球氣候變化、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多發頻發,對綜合氣象防災減災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態化和非常態化相結合的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不足、多部門聯動機制不足、公眾自救意識不足等問題成為我國綜合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存在的短板[6]。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和粵港澳灣區等戰略和規劃的發布與實施,既給氣象部門帶來了挑戰,也送來了難得的機遇。
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巨災保險制度發展較早,因此他們的運行經驗對于我國現階段巨災保險的試行和進一步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國外比較典型的巨災保險制度有日本地震保險、美國加州地震保險、土耳其地震保險、中國臺灣地震保險、新西蘭地震保險、美國佛羅里達颶風保險、美國國家洪水保險、英國洪水保險(擴展到自然災害)、法國自然災害保險、日本農業災害保險和加勒比地區巨災保險共保體等[7-12],可以看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日本等自然災害高發的發達國家已經將區域性、多災種的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成果,與減災規劃、社會發展相結合,并取得了顯著效果,為沿海重大工程項目的選址及設防、災害應急期間政府決策、人員疏散、救援力量調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在巨災應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聯邦緊急事件管理局(FEMA)專門負責包括水災、地震、颶風、海嘯、風暴潮等自然災害以及火災、恐怖威脅等在內的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全面協調減災、預防、緊急管理和恢復重建等工作,是美國應對巨災的核心協調機構,在應對巨災中形成了預警發布、災害應急、恢復重建等一系列標準規范。
2014年,國務院于發布的《國務院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建立巨災保險制度,鼓勵各地根據風險特點,探索對臺風、地震等災害的有效保障模式。2017年1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鼓勵各地結合災害風險特點,探索巨災風險有效保障模式”。在政策支持下,涵蓋氣象巨災在內的巨災保險試點陸續展開[15-17]。2014年7月,深圳第一個開始巨災保險試點,此后寧波、云南、四川、廣東、黑龍江等地相繼開展巨災保險試點。試點工作各具特色,例如,2014年啟動的深圳市巨災保險,針對臺風等15種災害以及由此引發的核事故風險,提供每人最高10萬元的保險保障。2016年廣東巨災保險項目試點啟動,這是我國首次使用商業保險為地方財政提供保險保障。該項目采用指數保險的形式,以風速、降雨量等參數作為理賠的依據,保險賠付支付給地方財政,用于政府在公共領域的救助和重建等工作,為廣東10個試點城市提供超過20億元的保險保障。黑龍江省在2016年開展了農業巨災保險,專門保障農業領域的抗巨災能力,為精準扶貧貢獻保險業的力量。試點中產生了諸如“寧波模式”等經驗,在制度設計、保險產品等方面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和不足,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現就試點初期涵蓋氣象災害的深圳、寧波巨災保險試點情況展開研究,對基本情況、產品設計、政府參與方式、特色點等角度進行比較,以期從中吸取經驗,探索路徑。
1)基本情況
深圳巨災從2014年5月開始試點,由深圳市民政局與人保財險深圳市分公司正式簽署《深圳市巨災救助保險協議書》,由市政府全額出資3600萬元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巨災保險服務,成為全國首個巨災落地的試點項目。
在試點過程中,深圳城市巨災險不斷調整改進,引入巨災“共保體”模式,保單設計不斷完善,保障標準不斷提高,保障范圍擴大,保障力度走在全國前列。
2)產品設計及改進
根據深圳市自然災害、地理地質條件、人口規模和結構及核安全風險等特點,保障范圍覆蓋到“15種災害(暴風、暴雨、崖崩、雷擊、洪水、龍卷風、颮線、臺風、海嘯、泥石流、滑坡、地陷、冰雹、內澇、主震震級4.5及以上的地震)及其次生災害”造成的人身傷害、房屋損失補償等。
保障對象為“當災害發生時處于深圳市行政區域范圍內的所有自然人,包括常住人口以及臨時來深圳出差、旅游、務工、搶險救災和見義勇為等人員”。
保險責任包括以下方面:①人身傷亡救助費用:主震震級4.5級及以上地震、海嘯、及其次生災害導致的人身傷亡每人每次災害責任限額25萬元,每次災害總限額20億元;其他災害其次生災害導致的人身傷亡每人每次災害責任限額25萬元,每次災害總限額1億。②轉移安置費用:核應急救助費用,每人每次災害責任限額2500元,每次災害總限額5億元;其他緊急轉移安置費用,每人每次災害責任限額300元,每人每天限額20元,每次災害總限額1000萬元。③災后救助費用:災后人員救助費用,其中受災人員過渡期生活救助標準為每人每次災害責任限額2250元,每人每天限額25元,遇難人員家屬安置費用按每位遇難人員2萬元標準,以上兩項合計每次災害總限額200萬元;居民住房倒損補償費用,每戶每次災害責任限額2萬元,每次災害總限額2億元。(注:由于保額不斷改進,以上為2020年標準)
3)政府參與方式
政府全額出資購買保險,由民政局負責對接,構改革后劃市應急管理局主辦。
4)巨災共保體
試點過程中,引入“共保體”承保模式,以一家首席保險承保機構為主,多家保險承保機構為輔,共同承保。在政府采購方式上,由單一來源采購改為向社會公開招標。2016年,深圳市民政局通過深圳政府采購中心網上平臺公開招標,由國壽產險深圳分公司、太平洋產險深圳分公司和華泰財險深圳分公司組成的共保體中標。2019年,深圳市巨災保險共保體由人保財險、太平洋財險、太平財險、國壽財險、平安財險5家保險公司組成,其中,人保財險為首席保險人。
1)基本情況
2014年3月,寧波向原中國保監會正式提出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并獲得了批準。同年11月,寧波遵循“廣泛覆蓋、基本保障、市場化運作、循序漸進”的原則,出臺《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巨災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由政府出資3800萬元向商業保險公司購買巨災保險服務,提供6億元的風險保障。2018年寧波公共巨災保險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寧波巨災保險可以用6個字概括,多層次廣覆蓋。公共巨災保險體系已經形成了政府、基層組織和保險機構各方密切協作的救災工作網絡,提高了防災減災的社會合力,成為政府應用現代金融保險手段提高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風險能力的創新案例,被稱為“寧波巨災保險樣板”。
2)產品設計及改進
巨災保險的保障范圍為當地容易遭受的臺風、龍卷風、強熱帶風暴、暴雨、洪水和雷擊及其引起的突發性滑坡、泥石流、水庫潰壩、漏電和化工裝置爆炸、泄漏等次生災害造成的人身傷亡撫恤及家庭財產損失救助。
保障對象為災害發生時處于寧波市行政區域范圍內的所有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及來寧波出差、旅游、務工的流動人口)的人身傷亡撫恤,以及寧波市行政區域內常住居民(有寧波市戶籍或持有居住證的人員)的家庭財產損失救助。
保險責任中明確最高限額。因巨災導致人身傷亡的,由保險機構賠付,撫恤金額最高10萬元/人;居民實際居住的住房發生財產損失的,救助額度最高2000元/戶;居民因在巨災期間的見義勇為行為導致死亡、殘疾的,由保險機構賠付最高每人10萬元的見義勇為增補撫恤費用。
通過3 a多的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7年12月,寧波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化巨災保險工作的實施意見》,在保障范圍和責任方面,自然災害保險的保障范圍增加了暴雪責任險種,雷擊保險責任擴大到居民家庭財產損失救助,把因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傷亡撫恤和安置費用,也納入保障范圍。
3)政府參與方式
①政府全額出資購買保險,由民政局負責對接,機構改革后劃市應急管理局主辦。②注資建立巨災基金。③市政府每年另行安排1020萬元資金建立巨災風險準備金,當巨災保險年度經營出現虧損時,可動用準備金彌補保險虧損,平滑巨災保險的經營波動。④監管巨災保險運行,并不斷調整改進試點。
4)巨災基金
2019年,寧波建立巨災基金,財政首期注入500萬元啟動資金,主要用于承擔在政府巨災保險賠付限額以上的賠付,并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廣泛吸收社會捐贈資金,形成一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應對巨災風險的公共平臺。寧波市巨災保險基金會通過招標的方式,選取中標銀行開設基本存款賬戶和專用存款賬戶。
5)成果成效
巨災保險共保體,在提升理賠服務品質、巨災保險知曉率、防災減災宣傳、培訓演練、災害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為城市的防災減災、災害救助提供了“保險服務”模式。
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速度的增加使得全球變暖已成為共識,“人類世”被地球系統科學家認為代替全新世的新地質紀元[13]。20 a前,IPCC提出了臨界點的概念,當時認為,只有當全球變暖超過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5℃時,才可能到達氣候系統中的這些臨界點,而在10 a前確定的氣候臨界點中,有一半以上或已被激活[14]。如何衡量全球氣候變化條件下的氣象巨災風險,是未來一段時間氣象部門亟需關注的問題。
對于氣候變化條件下的極端事件超越概率的預估,將對國家巨災償付制度、保險產品乃至保險業布局的規劃設計起到決定性作用。歷史上多次巨災融資計劃不足都是由于對未來風險的低估造成的,比如,1992年極具破壞力的安德魯颶風發生之前,對颶風單個損失最大損失估計是70億美元,而該事件造成的損失達260億美元(其中155億美元是可保損失),由此造成了許多保險公司、再保公司等在財務上陷入了困境。因此,氣象部門作為氣候變化首當其沖的監測預測要害部門,應當運用好氣候監測及中長期預測的有效技術手段,及時有效的為政府、公眾和保險等行業部門的長期巨災風險把控提供科學、準確、客觀的方向性建議和技術支撐。
從國家層面,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和規劃的發布與實施,既給氣象部門帶來了挑戰,也送來了難得的機遇。國際社會更加期待我國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氣候承載力評估和氣候變化風險評估是戰略規劃實施中首先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氣象部門擁有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和全球服務能力,同時重視多災種、災害鏈和災害遭遇的綜合氣象風險防范能力建設,為國內外重大戰略項目實現“防災減災,氣象先行;氣候變化,政策溝通;國際交流,減災合作,綠色發展,互聯互通;絲路繁榮,命運與共”提供了支撐。
從地方層面,根據首批巨災保險試點的深圳、寧波、大理的試點情況來看,寧波、大理的巨災保險存在極高的保險賠付率,多年的苦心經營仍無法抵擋一次巨災事故的沖擊;若加上保險營業的各項稅費,承保公司在巨災保險業務上可能存在虧損。反觀傳統保險,并非所有的風險都可以用保險工具來處理,而必須符合幾個前置條件:1)每個風險單位損失的可能性是可以預計的;2)每個風險單位是相互獨立的;3)風險是要大體同質的;4)大量同質的風險。只有符合以上條件才能符合大數法則,而巨災的發生,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對受災地區的財物造成嚴重損害,大量風險標的同時遭受損失,使得巨災保險所要求的風險標的獨立性較弱、甚至喪失,進而導致保險公司在巨災事故中面臨極高的賠付率。加之極端氣候現象的頻發,巨災保險業務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雖然保費均有當地政府承擔,但并不有利于巨災保險的推廣和公眾防災意識的提高。
氣象巨災,特別是臺風、干旱、雨雪冰凍災害等,都是跨區域、大范圍、損失大、影響范圍同質樣本多的災害,跨國界、跨區域建立“巨災基金”、“巨災共保體”具有較大可行性。因此,氣象部門可以積極發揮專業特長,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跨區域巨災保險頂層設計中來。
多年來,中國巨災模型多處于研究階段,商用模型較匱乏。即使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各自擁有內部模型,但由于若干精選模型在保險行業普遍運用,仍主要依賴于全球3家模型公司AIR、RMS及EQE。
近年,我國巨災模型自主研發能力正在不斷提高。2003年以來,保監會推動了我國家庭財產的地震保險制度的探索研究,同時,在農業氣象巨災保險制度方面也進行了有益探索。2018年5月,中國再保險集團正式發布了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可商用的地震巨災模型,對系統性提升我國地震巨災風險量化管理能力具有里程碑意義。繼地震模型之后,研發符合我國國情的其他自然災害巨災模型列入規劃。
氣象部門需緊抓機遇,借鑒地震巨災模型開發的成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積極與應急管理部門、保險業相關部門齊心合力攻堅,積極推動科技專業創新在氣象巨災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實踐與商業化,以實現最大限度減輕氣象災害風險。
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即“新國十條”),宣布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新國十條”提出: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商業保險為平臺,以多層次風險分擔為保障,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研究建立巨災保險基金、巨災再保險等制度,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目前,巨災風險衍生工具運用不充分。以美國為例,巨災保險衍生品市場自1992年成立以來,已有巨災期貨、巨災期權、巨災互換、巨災債券等多種交易形式。與國外相比,我國巨災保險尚處在探索階段,風險證券化和其他有關衍生工具在我國的嘗試與運用還不成熟。因此,氣象部門應當考慮多層次參與巨災保險分擔機制的探索、研究、建設,以及多種創新型合作服務模式的建立。
當前形勢下,以發展較早、承包積極性較高的農業氣象巨災保險為例,其在制度機制上還相當不足,缺乏制度創新活力。一方面,需要加強在國家層面建立保險與氣象服務的合作機制。例如,可以加強氣象部門與銀保監會合作,出臺相關的法規和規范,促進農業等行業氣象服務的健康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建立氣象服務信息的保險行業共享機制,主要包括短期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農業氣象情報、中長期氣候預報信息,以便保險公司提前做好災害風險預警、業務風險管控和災情預評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