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在一個展覽中見過沙孟海、陸維釗、諸樂山、朱家濟諸先生的原跡、手稿、臨古作品,前賢對古意的演繹、表達,令我對古意的體味更加深刻了。
我作書,注重在書寫過程中傳遞一種真實,在特定的時間、環境中表達書寫的“唯一”,書彼時所見、所想,在自然書寫中體味暢達、快意與舒適。
恩師劉綱紀生前教導我說“草含篆隸方為高”,我在創作中努力往這個方向發展,同時也在習書過程中不斷地體味此語的深刻內蘊。簡牘帛書是我案頭的常物,有暇就臨上幾行。對于隸書的波勢,以及波勢在行草書中的運用,我一直比較關注,平素著力甚多。
2016年11月12日,我與中國美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方波聯袂在山東濰坊圖書館舉辦書法展覽。展覽開幕當日晚間,我與方波聊天,方波說:“書法的學習,不能本末倒置,經典是創作永葆活力的源頭,失卻經典語匯的作品,是沒有看頭的?!闭媸钦Z簡意深。2018年6月23日,我與方波相約在山東泰安再次攜手辦展。山東乃碑刻摩崖大省,王羲之、顏真卿(祖籍山東)都是山東人,書法歷史與淵源的豐厚自不待言了。我倆作書俱以碑立基,兩個湖北人在泰安辦展,“泰山石敢當”在此,實可謂書法朝圣之旅!此次展覽的作品,我以隸書《問道》開篇,草書《素問》續之,40件作品依次展開。細思之,在習書路上,我一直是循著經典前行的。我鐘情《張遷碑》30載,在聯展開幕當日,便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催促友人早點帶我去岱廟訪碑。進入岱廟歷代碑刻陳列館,少年時的夢想,在隔著玻璃聚焦的那一瞬間定格了?!稄堖w碑》為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刊立,雖歷經1800多年悠長歲月的侵蝕和人為的錘拓,碑面字口已毀損漫漶不清了,但并不影響這個“美人”在我心中的美好印象。對照原碑,腦中思量平素所習的范本,一些困惑也豁然開朗了,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習草至今,我每每思之,前賢草書佳構多為天成,只可借鑒、意會也。高明只在兩三筆,取其兩三筆足矣。認定王羲之第二、張長史第三,又有何意義呢?向經典致敬,不是對經典亦步亦趨。臨摹經典,只是我們習書途中一個個的“歇腳點”,如果我們被這一個個“歇腳點”長年累月地羈絆住,那也只能去做王羲之第二、張長史第三了。相信每一個書法人心中都有“我就是王羲之”的夢想。
時人有“臨書如復印機”說,此君還被多地延請傳播“復印機”習書經驗,令人驚詫。人有思想,能和冰冷的復印機扯上關系也屬奇葩。縱觀古今名家、大家臨《蘭亭序》,這些藝術天才們,亦未曾臨成和范本一個模樣的。這無疑說明書法學習、創作的差異性,這是客觀事實,我們必須承認并遵循。書法的學習,當然不能逆天悖理。
草書不是草草書,草書經典作品,大多是能釋讀的??v覽歷代大家、名家草書作品,也大多是符合草法的。書史上一流的草書家,他們的作品除了抒發胸臆、襟抱,也是堅守法度的。讓人不能釋讀怕也不是他們的創作目的。追求個性、風格,如果離法度太遠,這樣的個性與風格還有存在的意義么?古今書法大家的出新,也不是以犧牲法度為代價的。去古未遠、離法乎近,當系當代書法人的行為操守。一些西式的觀念和主義,我們可以參考、借鑒,但不能成為中國書法的“主食”,頂多只能是淺嘗一下的“開胃菜”。中國書法的DNA還是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固定性的,是在一個超穩定的內循環系統中進行變革與發展的。中國的文化基因不適合在宣紙將一個相同的文本內容用毛筆重復寫一千遍,一個文本內容大體在宣紙上寫一篇、寫一遍就足夠觀眾欣賞了。
將書法的復雜性,用簡單的道理講通、講明白,方為高明的書法理論家。將簡單的書法道理寫成一本厚書,是今天一些書法人愛干的活兒。縱覽書法史上流傳下來的論書名作名篇,好像也沒有幾本厚書,還是古賢的論著干貨多多。
張波 《書法報》編輯部主任,國家二級美術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書法篆刻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流印社副社長、秘書長,國家藝術基金·浙江大學“中國書法評論人才”項目授課專家,山西師范大學書法學院客座教授。入選中國書協當代中青年書法理論批評家高研班、當代中青年書法創作與理論骨干網絡高研班。擔任“中國書法風云榜”評選等多種全國大型書法展賽、學術活動評委及《當代書法評價體系建設》等多項省部級重點學術課題項目組成員。主編《湖北名勝印譜》,出版《中流學術十家·積跬點滴集》《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家·張波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