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蕓

19世紀40年代初,蘇格蘭外科醫生羅伯特在截肢手術中從切下第一刀到把肢體整個切除只需25秒,因手術速度快、過程緊張和空前的成功而廣為人知。羅伯特施行的截肢手術死亡率約為1/6,比維多利亞時代(1820~1914年)的外科手術死亡率低得多。
在羅伯特時代,因沒有止痛藥物,手術造成的疼痛使強制被按壓在木質長凳上的患者嚎叫不已,而羅伯特的快速手術過程縮短了可怕得難以想象的手術持續時間,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而且,當時沒有人意識到的是,“閃電般”快速的手術也降低了患者身體組織受微生物感染的概率。

羅伯特醫生在眾人面前表演截肢手術。這場手術導致患者、1名助理和1名旁觀者死亡,是歷史上唯一一次死亡率高達300%的手術。
然而,忙中出錯的情況時有發生,難免會“傷及無辜”。有一次,羅伯特意外地割傷了助理的手指,因此耽誤了手術進程,導致患者和助手后來都不幸死于微生物感染。而且,一位手術現場的旁觀者因為驚嚇過度,當場休克而死。這大概是歷史上唯一一次死亡率高達300%的手術。
19世紀初,不到萬不得已,比如傷者的手臂或腿部發生復合式骨折(指在骨折骨附近的皮膚存在開放性傷口,通常由穿過皮膚的骨頭碎片引起),哪怕是最樂于執刀的外科醫生羅伯特,也不會輕易施行截肢手術。當時的醫生并不清楚是什么導致感染,但壞疽、敗血病和死亡卻在等待著患者。不僅如此,截肢手術對于外科醫生來說也是令人難受的經歷,因為他們必須在被強制控制的患者身上進行手術,看患者痛苦的表情,聽他們歇斯底里的嚎叫,這給醫生們留下了心理陰影。當時一位年輕的外科醫生因承受不住這種心理壓力而過早地結束了行醫生涯。

嘗試用一氧化碳(笑氣)來緩解疼痛的牙醫賀拉斯·威爾斯。
隨著手術步驟和操作方法日益更新,手術的復雜程度也越來越高,外科醫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行手術,這意味著患者必須忍受越來越長的劇痛持續時間。在當時,如果不是病痛實在無法忍受,或者不進行手術就沒法活命,幾乎沒有患者愿意接受手術。因此,外科醫生們希望找到能緩解手術劇痛的方法。
他們一度嘗試在患者處于睡眠狀態時進行手術,但沒成功——疼痛會使患者立即醒過來。1845年,牙醫威爾斯嘗試用一氧化二氮(也稱“笑氣”,吸入后會使人發笑)來緩解拔牙的疼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笑氣”不但沒能緩解患者疼痛,還讓在場的其他人笑個不停。1846年,另一位牙醫莫頓當眾使用乙醚(一種由硫酸和酒精混合制成的刺激性溶液)讓患者陷入沉睡,并成功拔掉其一顆牙齒,在此期間患者始終沒有被疼痛驚醒。有趣的是,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位牙醫在這場公開的拔牙手術前一定已經私下嘗試過多次,以避免鬧出“笑氣”的笑話。
就在莫頓取得成功的短短幾星期后,羅伯特也在一次截肢手術中采用了乙醚來麻醉患者。患者是一位男仆從,手術后他醒來時竟問周圍的人:截肢手術是什么時候開始的?這不禁引得手術室內眾人哄堂大笑。此后,乙醚被廣泛用作麻醉劑。但乙醚也有缺點,比如難聞的氣味常會使患者咳嗽甚至嘔吐。而且,乙醚具有易爆炸性,一旦與煤氣(維多利亞時代人們普遍采用煤油燈照明)接觸就可能引起爆炸。

牙醫莫頓是現代麻醉學創始人之一,他手持當時用來麻醉患者的工具——吸入器,其內部裝有浸有乙醚的海綿。

1846年10月16日,威廉·莫頓進行了首次乙醚麻醉公開演示并獲得成功。
后來,一位助產學教授通過實驗研發出了一種乙醚替代物質:散發著香味的三氯甲烷(常溫下為無色液體)。只需在手帕上滴幾滴三氯甲烷,患者吸入后就會被麻醉。三氯甲烷從那時被視為完美的麻醉劑,直到一些患者在吸入后再也沒有醒來。據記載,第一起三氯甲烷事故的受害人是一個15歲的少女。1848年1月28日,英國外科醫生梅吉森要為這名少女截去一只腳趾。他剛把滴有三氯甲烷的手帕覆在少女臉上,少女就失去了知覺。醫生開始切除她的腳趾,但僅幾分鐘后少女就停止了呼吸。意識到出問題后醫生有些慌亂,試圖喂少女喝白蘭地酒來使她清醒,但不幸的是少女此時已經死亡。
在當時,使用三氯甲烷進行麻醉的最大難題在于沒有人清楚準確的使用劑量。如果說三氯甲烷為手術帶來了任何改變,那就是提高了手術患者的死亡風險。所以并非所有醫生都愿意使用三氯甲烷。到了19世紀50年代,人們已經很關注使用三氯甲烷進行麻醉帶來的好處和風險,而外科醫生需要思考的是,當麻醉風險大于手術本身的風險時,是否還應麻醉患者?后來,科學家通過大量動物試驗,終于確定了能使人失去意識但不至于導致死亡的三氯甲烷劑量。
然而,當時有觀點認為,疼痛是一種生命機能,手術時的疼痛是手術成功的必要條件。一位軍醫表示,他樂于聽見被手術刀切割的患者發出的叫喊聲,并會因此感到興奮,因為他認為叫喊是求生本能的體現,說明患者在為活下去而抗爭。但也有醫生認為,極度的疼痛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而進行麻醉能規避這一風險。

誕下第八個孩子后,維多利亞女王稱贊“那神奇的三氯甲烷,令人舒緩而愉悅”。圖為女王手稿。
1853年,英國皇家醫生斯諾在為維多利亞女王接生第八個孩子的過程中對女王進行了麻醉。當時一篇社論認為麻醉是“有毒的行為”,并指責這位醫生罔顧女王生命安全。但也有人認為,分娩帶來的疼痛與外科手術帶來的疼痛不相上下,因此待產婦女有權選擇是否接受麻醉來緩解疼痛。
到了1860年,麻醉已經被普遍應用于手術中,可極大減輕手術痛苦,因此患者已不大排斥手術,且醫生也能獲得更長的時間來進行手術,并能夠嘗試新的更具挑戰性的手術操作。然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不只是手術帶來的疼痛。當時人們并不清楚傷口感染并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是什么。直到19世紀60年代中期抗菌技術出現,手術安全性才有所提高。19世紀末期,局部麻醉技術(基于可卡因)首次問世,此后麻醉師成為一個單獨的職業,而乙醚、三氯甲烷或兩者的混合物仍然是當時僅存的全身麻醉劑。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三氯甲烷被證明與乙醚一樣,也不安全,因此不再受到追捧?,F代手術室中使用的麻醉藥物和氣體是經歷了世界大戰才研制出來的,它們的存在要“歸功”于核武器的研制。制造核彈需要六氟化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氟化化學研究方面的突飛猛進讓人們得以生產出高效、不易燃且更安全的麻醉劑。拯救了成千上萬患者的麻醉藥物,竟然是從殺死數萬人的物質中得來的,這真是很諷刺。
如今乙醚仍被用作一種麻醉劑,但與早期作為麻醉劑使用的乙醚不同的是,這種現代版本的乙醚中加入了氟化物,這樣的乙醚能作為麻醉劑使用,卻不會易燃易爆。
現在,除了能讓患者睡去的麻醉劑使手術變得更安全,維持呼吸的新方法(如肺插管)和生命體征監測儀器也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更多保障。人體的結構并不完美:食道與氣管并列,如果把導管插入氣管,病人就能維持呼吸系統的循環,從而保住生命,但如果導管被誤插至食道外兩厘米,患者就會死去。通過測量肺部的二氧化碳輸出量,可以知道患者肺部是否已正常通氣。如今麻醉師所用的器械允許他們實時監測患者的脈搏、血壓和血氧。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患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水平也能被監測。
不過,即使在今天,手術麻醉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偶爾有患者在手術臺上醒來后無法移動身體,但意識仍然清楚,等待他們的可能是切膚之痛。

現代高端麻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