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點撥
作文是由語言打造的,而語言離不開詞語的運用,詞語的運用必須貼切。“用詞貼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用詞要準確細致,形象可感;第二,詞語要豐富,色彩要鮮明;第三,反復中求變化,典雅中顯雍容,從而收到形象、傳神的效果。
1.精用動詞、形容詞
法國作家福樓拜曾告誡學生莫泊桑:“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作文要繪形傳神,準確生動地表情達意,一定要精選動詞和形容詞。動詞用得好,則“字活而自響,句健而自妙”。如果把作文比喻成一塊色彩艷麗的布料,那么,形容詞就是能點綴這塊布料的色彩、花紋。如2020年浙江卷高考佳作《正視落差,瞄定方向》:
找到適當位置的首要前提就是堅定信念,設計好自己的人生。名校出身的黃文秀,告別都市的繁華,回歸故土,成為脫貧戰場上勇敢的戰士;與丈夫分隔幾十載的樊錦詩,舍半生給茫茫大漠,至今仍在敦煌奔波;放棄國外優渥條件的黃大年,心系祖國,成為中國尖端技術的攻堅人。因為信念,無論是名利的誘惑還是條件的險惡,都不足以磨滅這些追光者們堅定的信念。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居燕雀之群,懷鴻鵠之志。這也正是我們青年學生需要做到的,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瞄準方向,奮勇前行。
上文中用語貼切而極具表現力,如“找到”“堅定”“設計”“分隔”“奔波”“居”“懷”“瞄準”“奮勇”等詞,鮮明而準確地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品格,凸顯了他們的人生追求。
2.巧妙運用特殊形式詞語
考生可適當運用疊音詞、擬聲詞、諧音詞、雙聲疊韻詞等,這些特殊形式的詞語往往可以使作文具有音樂美,讀起來悅耳動聽,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運用這些詞時,考生要注意,這幾類詞不是憑意義關系把兩個字組合起來的,所以不能分開來理解,自然也不能分開來使用。像下面句子中雙音詞和疊韻詞的用法就是錯誤的:“他一個人在街頭徘來徊去”“我們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他心里又猶又豫”。
3.巧妙運用熟語
熟語是現代漢民族語言璀璨不朽的瑰寶之一,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等。其中成語故事短小而寓意深刻,修辭和諧而優美動聽,激人情懷;慣用語通俗易懂,具有口語色彩;歇后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前語像謎面,后語像謎底,短小、風趣、形象;諺語通俗而含意深刻,往往反映事理,揭示規律。作文中恰當運用熟語,不僅能節省筆墨,而且能準確地表達作文最主要、新鮮、精彩的事實和作者的思想。有時,在特定的語境中巧妙化用熟語,或賦予臨時意義,或更改換字,或調換順序,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考生要注意對意義相近的熟語進行仔細斟酌,比如“無可厚非”與“無可非議”的表達程度不同,“駭人聽聞”和“聳人聽聞”的陳述對象真假有別,“面面俱到”與“八面玲瓏”的感情色彩不同。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是王安石為消除宋神宗的顧慮,推行新法時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祖宗的規矩不一定效法,人們的議論也不需要擔心。而孔子則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自然,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論。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根據材料寫一篇作文,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試題分析
材料的關鍵詞是“畏”。如何看待“畏”?究竟要“無所畏”還是“有所畏”?材料為我們提供了兩種說法:一種是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提出來的,強調變法要有大無畏的精神,消除各種顧慮,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一種則是對君子人格的要求,強調應當心存敬畏,無論是對自然,對地位高的人,還是對圣人之言。所以,從特定語境來看,“畏”與“不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可能共存于一個人身上,該畏則畏,該無畏則無畏,這樣才得剛柔相濟之效。考生在寫作時,可以任選其中一個說法立意,也可以綜合兩者立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立意角度有:(1)要有無畏之心,方能成就大業;(2)要有敬畏之心,才能謹慎致遠;(3)既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有所畏,恪守善道,行有所止;無所畏,沖破枷鎖,勇往直前。
例文示范
“不畏”中的“敬畏”
◎林笑甜
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對“勇敢”的定義為:“所謂勇敢,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迎戰所有不該害怕的事物,二是敬畏應該害怕的事物。”旨哉斯言!面對機遇挑戰,變革創新,“無畏之心”使我們有勇氣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面對大是大非、規則秩序,若失了敬畏之心,肆意妄為,無異于飲鴆止渴,終將殃及自身。
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言:“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聰明,卻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輕飄。”揆諸當下,物質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科技飛速發展,人類活動范圍可謂“上至九天攬月,下至五洋捉鱉”,似乎人已成為世界之主宰,無所不能,亦無所不為。其實非也!你是否看到城市的霓虹燈閃爍之時,路旁的螢火蟲卻黯然消失?你是否聽過乘客打鬧致公交車沉江、地鐵霸座者專橫跋扈之事?人類敬畏之心的缺失不僅撼動著社會秩序,更動搖著人類生存之根基。今年,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鐘。“不要以為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若無“喪鐘為己而鳴”的警醒、敬畏,我們也許真的無法思考人類將去往何方。
當然,推崇敬畏的巨大價值并非意味著束手束腳,而是懂得“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有所為”是拓寬人類命運的視角,使之更長遠、更寬廣,通往更美好的未來,使光榮的荊棘路更添光榮,使人類在可持續發展和科技探索的康莊大道上行穩致遠。面對技術瓶頸和發展壁壘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有所不為”就是不破壞規則秩序,不做第一個“破窗”之人,不輕易挑戰人性底線,更重要的是不隨意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妄圖“役使”自然為“奴”。里爾克曾言:“你要像病人一樣忍耐,又要像一個康復者一般自信。”唯有將自信與敬畏相結合,方使“自信”不至于淪為討人嫌的自大,使“敬畏”不落于閉關自守的困境。
如果說“不畏”是鋒利的刀劍出鞘,那么“敬畏”就是溫和堅硬的盾牌,馳騁于人生乃至生命的疆場。正是因為有對自然及人倫規則的那份敬畏,才使山林常青,秋水不竭。當然,也正是因為有不畏坎坷的逆行者,才能穩定局勢,力挽狂瀾。
羅曼·羅蘭有言:“缺乏理性的現實主義是毫無意義的,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是沒有生命的。”我要效仿一句:“缺乏‘不畏的‘敬畏是禁錮人心的鐐銬,缺乏敬畏的‘不畏不過是混亂中的狂舞。”唯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相得益彰,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點評
這篇作文從所供材料的主旨切入,緊扣材料內容,采用綜合立意法,通過對“畏與不畏”的論述,闡明敬畏的內涵實質。作文不蔓不枝,內容具體實在。考生從“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兩個方面論述人們既要有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又要遵循規則秩序,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作文在論述的過程中,在揭示有關事實的基礎上,廣泛引入名人名言,如勒龐、里爾克、羅曼·羅蘭等,充實了感性論據,豐富了作文內容,體現出廣博的文史積淀,用語十分貼切,最后仿用名言,顯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