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考生的作文備考也到了關鍵時刻。如何讓自己的高考作文走出失分雷區,獲得高分呢?閱卷老師結合自己的高考閱卷經驗及考生平時的寫作情況,列舉出以下失分誤區及規避策略供考生借鑒。
雷區一:審題不準,偏離題旨
審題是考場作文的重中之重,考生如果審題不準,就會導致作文“全盤皆輸”。根據高考作文評分規則,第一類作文,是選準角度的作文,符合題意,有希望得到48分以上;第二類作文,是審題稍有偏差的作文,屬于基本符合題意,評分在42到47分之間;第三類作文,是審題完全錯誤的作文,屬于偏離題意,評分在40分以下。
審題不準的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內涵把握不準確
每個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內涵,考生如果把握不準確就會偏題、離題。如“誠信”二字,其內涵是“誠實、守信用”,包含了兩層意思。考生在寫作時,應該結合兩方面的意思來寫,如果只側重談“誠”或“信”,都屬于理解不準確。
2.題目理解太死板
有些文題如果僅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會出現審題上的偏差,甚至南轅北轍。比如“必須跨過這道坎”,考生對于“這道坎”就應該從“虛”的角度來理解,它指的是生活中的困難或挫折、不幸或痛苦等。有些考生把“這道坎”理解成“低洼的地方”或“坑、溝”之類,顯然是沒有理解命題老師的意圖。
3.材料領悟不透徹
考生對所提供的材料研讀不到位,領悟不透徹,就會造成題意偏離。
【示例】
(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里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失誤立意】
1.作家寫作要從讀者出發,多傾聽讀者的意見;
2.作家寫作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失誤原因】
許多考生在寫作時忽略了題目中最后一句話——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以致全篇作文都在談論作家與作品,卻沒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寫,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自然是不切題的。
【正確立意】
1.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2.“我”的生活與別人有關,“我”創造的作品需接受讀者的評判;
3.為自己“寫作”,也為別人“寫作”。
【規避策略】
審題的具體任務就是通過對作文題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題者的意圖,弄清寫作對象、范圍和重點,明確立意,并確定作文體裁。高考作文必須“符合題意”,“符合題意”,就是符合題目的“規定性”。所謂“規定性”,就是規定限制必須寫什么、怎么寫。所以,考生寫作的第一關,就是要對作文試題上展示的各個部分仔細審讀揣摩,弄清題目要求(包括作文的體式、主旨、材料、字數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做到不跑題且立意準確集中??忌趯懽鞑牧献魑臅r,審題立意要從抓關鍵性詞句入手來理解材料,才能準確地把握材料的中心。
《考試說明》要求考生“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作文”。這里包括了議論文、記敘文等多種文體。“符合文體要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文題目中對文體的明確要求,比如作文題目中明確要求考生寫成議論文、記敘文、演講稿、書信等。二是考生所寫的作文要符合自己所選定的文體要求,比如考生確定寫議論文,就要按照議論文的文體要求來寫;考生確定寫記敘文或散文,就要按照記敘文或散文的文體要求來寫。
2019年高考全國卷Ⅰ作文題要求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很多同學寫成了一般的議論文,演講稿格式不全,沒有稱呼與問候語,自說自話,一味地論證觀點,生硬地講道理,把聽眾撂在一邊。這是典型的文體不清的表現。
一、考場議論文在文體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⒈作文寫成“四不像”
具體表現為:議論文敘例文字較長,缺少議例;有的議論文中的敘述性文字,或記敘文中的抒情議論性文字竟超過作文內容的一半,以至于作文的文體不清。
⒉不能正確地使用各種推理形式
作文缺少對論點的必要支撐,輕率概括,以偏概全,機械類比,在論證中濫用權威,或因人廢言,感情用事等。
二、考場記敘文、散文在文體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⒈表達混亂,要素模糊
具體表現為:記敘文或散文中的議論性文字較多,缺少必要的記敘要素。敘事寫人方向不清,或則單純為敘事而敘事,或則單純為寫人而寫人。敘述方式混亂,時而順敘,時而倒敘,時而插敘、補敘,“面面俱到”,讓讀者如墜云霧里。
⒉文體不明,結構松散
有的考生在寫作中夾敘夾議,信筆由韁,導致作文形似而神差,頭緒較亂,找不到主旨之所在,文體不明,結構不清晰。類似雜感又不是雜感,同時敘述幾件事情,中間還夾雜著考生自己的感想議論。敘事性與議論性的內容并重,把幾件事情凌亂地“堆”在一起,議論部分又不能將它們有機串聯在一起,未能收到應有的表達效果。
【失誤示例】
遺憾的是,現在許多人不僅將勞動簡單地理解為打掃衛生,而且對勞動毫不在意,甚至持排斥的態度,說自己參加勞動沒有必要、浪費時間。這不禁令我想起東漢陳蕃的典故來。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么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2019年高考湖南考生《掃一屋與掃天下》
【失誤原因】
從演講詞的角度來說,這一段內容基本是自說自話,把聽眾撂在一邊,演講的針對性不強。從論述文的角度來講,敘議沒有很好地結合,過多的敘述掩蓋了論述的特征,敘多議少,且議論沒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升格示例】
遺憾的是,許多同學不僅將勞動簡單地理解為打掃衛生,而且對它毫不在意,甚至持排斥的態度,說自己參加勞動沒有必要,浪費時間。這不禁讓我想起東漢陳蕃的典故來。陳蕃從小就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業。一天他父親的朋友薛勤來訪,見其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答:“大丈夫處事當掃天下,安事一室乎?”陳蕃欲掃天下的胸懷沒錯,但錯的是他沒有意識到“掃天下”正是從“掃一屋”開始的。
【升格點評】
升格作文將“現在許多人”置換成“許多同學”,同時增補細節描寫,使所舉事例富有畫面感,真實可信。濃縮記敘的語句,增強議論色彩,使得主題更加集中,論證更加有力。
【規避策略】
考生在考場作文中一定要注意:
1.文題要求寫什么文體就應當寫成什么文體;
2.選擇自己最擅長的一種文體進行寫作;
3.認定了一種文體,寫作中就要體現這種文體的特征;
4.不要把多種文體的特征綜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