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文題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認同感,是指人對自我及周圍環境有用或有價值的判斷和評估。許多人都在不斷地尋找認同感——對個體、對國家、對制度、對文化……
要求:①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除詩歌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導航
材料中第一句話界定了“認同感”的內涵,即每個人在與他人和社會交往中的被肯定感,也包括與自己心靈交流中體現出的自我認同感。前者屬于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方面的考量,后者屬于自我認識方面的思考。第二句話揭示了“認同感”的外延,將認同的范圍從個體拓展到國家、文化、制度等層面。“許多人都在不斷地尋找認同感”這個信息很重要,它提醒考生不可以否定認同感,如“無需認同,我就是我”這樣的立意就屬于反面材料,但如果考生在此基礎上又強調了在別人不能認同自己時,自己要賦予自己對所做之事的認同就切題了。明乎此,考生可以從如下三個角度進行立意:
1.從認同自我的角度。考生要先樹立鮮明的自我價值尺度,然后凸顯自我的價值尺度和社會世俗的對立矛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造成這種矛盾的根源,最后強調對自我價值的堅守與認同需要我們擁有哪些素養。當然,考生也可以辯證分析認同自我不是盲目自大,而是要聽見不同的聲音。
2.從認同他人與社會的角度。考生要有同理心,能推己及人,強調每個人都生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褒獎、理解、尊重對一個心靈的激勵和拯救的價值有時是巨大的,善于認同他人也可以讓自己生活在快樂與和諧的人際關系當中,屬于互利雙贏的行為。考生可以深入挖掘現代社會中很多人不愿意認同他人的原因,如有嫉妒心、不信任感、不安全感等。
3.從認同文化與制度的角度。這個角度可以分為對本國的文化與制度、對別國的文化與制度兩方面。前者如習總書記強調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都屬于文化認同的范疇,所謂和而不同,強調包容與互利的文化發展觀;后者強調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追尋自我民族文化之根,可以反思當今社會中一些人對中華傳統文化之根的淡忘,由認同民族文化來呼喚留住民族文化之根。
佳作展示一
提高文化認同感
一考生
《淮南子》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漢字的出現,使得自然的秘密不再令人畏懼,故“天雨粟”;使得鬼怪的蹤跡無所遁形,故“鬼夜哭”。
漢字是我國特有的文字符號,與字母不同,它具有寫意性,如“休”字,一個人坐在一棵樹下,不正是休息的含義嗎?
漢字的歷史源遠流長,現代人提筆忘字的現象卻令人擔憂,頻繁地使用拼音、英文是原因之一,但究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文化認同感不足。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英語學習悄然興起,人們以學習英語為榮,甚至呈現出壓倒漢語學習的勢頭。與國學班相比,英語輔導班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學校還打出全程英語教育的招牌來招生。受其風潮影響,一些孩子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不知道一些漢語成語、熟語的含義。
這是由文化認同感不足引起的,面對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而多數發達國家通用英語的現實,人們對漢字文化不那么自信了,認為沒有英語簡便、實用。甚至有人主張停止使用“龍”這個字,因為在外國,“龍”代表著暴虐、血腥、恐怖,使用“龍”這個字會使外國人對中國產生誤解。
由于對文化的不自信,對文化的不認同,我們竟要放棄流傳千年的“龍”文化嗎?“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文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水龍頭”“龍屬相”……
我們應以龍為榮,因為我們的祖先造出“龍”這個漢字要比外國人所說的龍早幾千年。我們應提高文化認同感,因為我們的漢字獨一無二,國畫獨一無二,書法獨一無二……我們擁有眾多獨一無二的文化,我們應在認同中傳承并發揚它們。
在印刷術無比發達的今天,陜西的一所大學,每逢夏季,總有許多老教授相聚在一起,親手用毛筆為新生書寫一份份帶有墨香的入學通知書。他們對漢字有著極大的熱情,其中年齡最大的已有八十多歲,最小的也有62歲。他們不僅親手書寫,還在祥云、花卉等圖案的搭配上殫精竭慮,力求讓學子們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他們堅持這一舉動已有12年。他們的努力所收到的反饋也是積極的,甚至開啟了許多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大門!
不認同自己的文化,就是忘本,因此我們需要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認同感。
本文以小見大,從對漢字的認同這一視角巧妙切入,論及對文化的認同,可謂“四兩撥千斤”。考生在論述過程中,擺的是實事,析的是實情,揭的是實質,亮的是實招,環環扣住一個“實”字。鮮明的現實針對性,使作文彰顯出雜文激濁揚清的犀利鋒芒。
佳作展示二
茍利國家,不避禍福
一考生
林則徐有詩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讀來慷慨凜然,盡顯林公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和對國家強烈的認同感,體現的是林公對個人榮辱得失與國家興衰存亡關系的看法。它折射出的是“先大家后小家,先國家后自家”的價值觀念。林公深深地認同國家,熱愛這個國家,不計個人得失,甘愿為之獻出生命。“茍利國家,不避禍福”是真正意義上的認同國家。
當下,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活動的開展,中國逐漸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發展正盛,成果豐碩,無數國人為之自豪。但若僅是口頭上說“厲害了,我的國”,而缺少發自內心的、真正的國家認同感,沒有將這份情感融于生活,我想,那就還沒有真正領會國家認同感的意義。
國家認同感并不是強加于個人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我們內心的。當“偌大的華北再也容不下一張書桌”,為什么“五四”青年以身涉險,奔走呼告?因為他們認同祖國母親,為她的生死存亡而擔憂。他們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為什么我們觀看閱兵式會覺得驕傲?因為強大的國家為我們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讓我們于危難之時始終記得“我們的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從而能夠昂首邁步,勇往直前。
真正的國家認同感,應是由內而外的。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真正拋開個人利益,為國家形象的提升而不懈奮斗。
我國著名的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院士,他一步步地實現著我國肝膽外科從一片空白到位居世界前列的飛越。如今他年逾九旬,依然奮斗在手術臺上。鮐背之年,他依然為國家醫療衛生事業默默奉獻,是謂國家認同。就像布達佩斯世乒賽上的中國選手馬龍,他在摘得桂冠時喊出“I'm made in China(我生于中國)”,刷新了中國新形象。
國家認同感,是一種“茍利國家,不避禍福”的家國情懷,是一種奉獻與擔當意識,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文以林則徐的一聯詩句引出“國家認同感”的議題,進而提出“茍利國家,不避禍福”的論點。然后在深度解讀這聯詩句的基礎上,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兩個層面展開論述,事例典型而大氣,生發深刻而通透。深邃厚重的立論,契合邏輯的層析推理,顯現出考生深厚的議論文寫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