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題理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回首七十年,我們為中國人民創造的不朽偉業而自豪,為改革實踐的無私奉獻而點贊,更為助力創新發展的中國精神而感動。愛國的實干精神必將讓五千年文化的傳承實現時代榮光,改革的創新必將讓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彰顯時代力量。讓我們以中國精神之光照亮民族振興之路!
押題方向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多難興邦,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規律性認識。一次又一次的天災人禍,都沒能阻斷中華民族的文明進程。相反,每次災難過后,中華民族都會迎來一次大的進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的全民戰“疫”,又一次讓我們想起了“多難興邦”的古訓。
對此,你有什么感想?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如有需要,統稱“華強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在疫情期間學校組織的一次網絡升旗儀式上進行演講。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觀點正確,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以上題目的命題意圖是引導考生對災難進行深入反思。考生可從“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是什么”是考生最容易想到的寫作分析角度,但對于本次作文,卻不是合適的角度。很多考生擅長列舉現象,即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的種種表現,比如對于“逆行者”、志愿者、奉獻者和捐助者等大量正面的人物事跡,考生都可以信手拈來。但是,“是什么”只是證明了現象存在,缺乏挖掘和反思,不能很好地思考“多難興邦”的內涵和實質。
“為什么”是最佳論述角度,即思考“多難興邦”的原因。“多難”與“興邦”本是一對矛盾體,這對矛盾體是怎么統一到一起的呢?這樣的思考才有價值。“多難興邦”可以和“殷憂啟圣”放在一起進行闡述,“殷憂啟圣”,即“憂患可以啟發我們的圣思”。所謂“圣思”,即優秀的精神品質,如仁愛、勇敢、團結、反思、創新等。考生可以這樣理解:災難讓我們由冷漠變得溫暖、由怯懦變得勇敢、由自私變得團結、由保守走向創新……總之,災難帶給我們的啟發和思考,才是最有價值的。
在“怎么辦”的論述中,考生要告訴青年朋友們:要想戰勝災難,走向復興,需要我們青年人去做些什么。考生可以選擇上文中優秀品質所涉及的幾個方面,或者集中某一個方面進行立意。
命題趨勢
1.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干”字當頭。當我們感嘆“最美逆行者”令人淚目的背影時,當我們感慨港珠澳大橋逢山開路的奮斗時,民族的愛國精神不僅生動,而且具體。
2.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新”字為要。我們以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念,從“嫦娥奔月”到“蛟龍入海”,從互聯網全覆蓋到數字經濟,我們不僅取得了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而且在全社會激發起萬眾創新的熱潮。我們不得不感嘆,中國精神在當代中國,譜寫出創新發展的時代新篇。
佳作賞讀
山河今有恙,民族當自強
◎施瑞新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陽春三月,鶯飛草長,今天我們以這樣特殊的方式溫暖彼此的心,為我們的祖國送上祝福。
庚子鼠年,是不同于以往的一年。我們于昏天暗地中覓得星光,于長歌當哭之際奮然前行。神州錦繡,數千年歷史,無數次的大風大浪告訴我們“殷憂啟圣,多難興邦”。
一次次災難降臨,一次次浴火重生。多難興邦,不僅是一個古訓,它更深入地融入于民族的血液與靈魂之中。其實,能使國家興盛的不是災難本身,而是被災難喚醒的民族優良品質。
仁者無敵。仁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力量之源。災難降臨,愛心首先被蓬勃喚醒,點點螢火匯成人間銀河。總有人感慨當今社會人心不古,人們的物質富足了,精神卻貧乏了。然而,在這次災難面前,我們發現,仁愛之心,從未遠離。今天,人不分老幼,地不論南北,我們每個人心相連,情相擁,愛相通。從醫護人員的傾情投入,到環衛工人的萬元捐款;從山東大叔捐助的一車蔬菜,到社區志愿者不眠不休的物資配送,以及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火速建成,無不證明著我們仁愛之邦的精神不滅。
勇者無畏。勇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基因稟賦。災難面前,我們相信的不是什么神明,而是我們的脊梁和雙手。面對寒冷,西方人等待上帝或者普羅米修斯賜予火種,但我們堅信,火是我們的祖先堅忍不拔地鉆木摩擦而來的;面對洪水,西方人躲進諾亞方舟,我們卻傳頌大禹治水的故事。在這次疫情面前,不論是專家院士,還是普通醫護人員,不論是耄耋老者,還是“90后”青年,臨危受命,不論生死,逆行而上,馳援一線……英雄的民族,沒有什么災難不能戰勝。
智者無憂。思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活力秘籍。災難過后,我們總要追根溯源,反躬自省,修正方向。在歌頌我們的制度優勢和眾志成城的同時,我們也要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從醫療體制,到應急機制;從輿情引導,到信息傳遞;從飲食習慣,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從我們的社交模式,到我們的學習方式……太多東西需要我們反思,需要我們改變。
仔細想來,“多難興邦”這四個字真正的意義在于:多難不一定能興邦,但是團結一心,奮勇向前,克服困難,就一定能興邦!盡管日月蒙塵,道阻且長,因為這些可貴的品質、偉大的精神,每一次,我們都會迎來“河清海晏,時和歲豐”。這一次,同樣如此!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祝福我們的國家盛世永遠,偉業千秋!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本文是一篇言之有序、文質兼美的優秀作文。作文立意準確,內容充實。考生先從疫情入手,綜合歷史經驗,思考多難興邦的深層含意,思想深刻,思路清晰;接著從“仁者無敵”“勇者無畏”“智者無憂”三個角度談災難面前我們的民族力量,緊扣主題,條理清楚,符合演講稿的層次要求。文中運用了大量的事實材料,證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展現了疫情面前的中國力量,說服力強,感情充沛。文中句式整散結合,強化了感情的抒發,表現出考生不凡的語言功力。
延伸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948年5月25日,“同志們,為了新中國,前進!”董存瑞的生命之花綻放在炮火里,那一年,他19歲。
1962年,塞罕壩是一片荒漠,來自全國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和242名工人,用了整整55年,把荒漠變成了林田。
2012年11月25日12時48分,在看著自己親手打造的戰機于“遼寧艦”上成功著艦后,殲15艦載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突發心臟病,猝然離世。這一刻,距中國首批艦載機成功著艦起飛僅僅十多個小時,距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入列整整兩個月,他實現了自己航空報國的諾言。
2017年,13歲的女孩果果突患重疾,生命進入倒計時。女孩離世后,她的父母將女兒的器官捐贈給了5個陌生人,這對平凡的父母消除痛苦的方式是付出更多的愛。
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李云鶴,一生致力于文物修復保護工作。今年已80高齡,仍堅守在文物修復保護第一線,他是國內石窟整體異地搬遷復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國內運用金屬骨架修復保護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
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在生活中閃耀真善美光芒的人,都是“中國精神”的踐行者。新的時代,新的征程,作為年輕一代的你對中國精神有怎樣的思考和認識?請據此寫一篇作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這是一道多材料組合式任務驅動作文題。五則材料都體現出中國精神的內涵,分為兩個大的層次,一是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中國精神”,一是生活層面中體現出來的真善美。考生在寫作時要緊扣材料中體現出來的中國精神,并抓住材料中的“新的時代”“年輕一代”等關鍵信息,寫出“新時代的青年應當如何認識和踐行中國精神”。
參考立意:傳中國精神,做時代青年;秉中國精神,譜青春華章;中國精神筑大國脊梁;中國精神,勉勵你我;中國精神,生生不息;融小我于時代,譜青春之華章;了不起的中國精神;踐行中國精神,綻放生命之花;傳承中國精神,爭做時代先鋒;書寫中國精神,勇擔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