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正在奮力奪取全面勝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激發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低收入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實施精準幫扶,逐步實現共同富裕。脫貧攻堅不僅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動寫照,而且成為了全球反貧困事業的一道亮麗風景。
鄉村振興需要實質性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作為一種發展戰略,有內外經驗可供參考。要使鄉村振興戰略獲得成功,必須了解國外鄉村振興的經驗教訓以及我國歷次“三農”政策實施的效果與原因,在發展思路和具體措施上進行實質性的創新。
通過制度與技術創新振興農村產業。沒有產業的振興,其他方面的振興和發展就失去了基礎。產業發展指的是農業和非農產業的發展與融合。農業的發展主要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非農產業的發展則需要吸引多元化的發展主體,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需要制度創新,探索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的政策措施。
新時期需要有高起點,尤其要避免過去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中有時出現的產業雷同、檔次不高、無序競爭等現象。近期,需要在選準特色主導產業的基礎上,重點考慮重組產業鏈,并適當調整空間布局,促進企業聯盟和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逐步將傳統的農業產業集群改造升級為現代創新集群。未來,則需要在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的基礎上,推動龍頭企業集群發展,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使其不但在農業產業鏈中發揮影響,同時在科技產業鏈與價值鏈中顯示出應有的作用。
通過社會管理創新實現鄉村宜居。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有效治理都是為了實現鄉村宜居,而這些必須依靠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是協調各種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
隨著農村社區建設與發展進程的推進,無論是社會管理格局、社會管理體制、社會管理方式,還是社會管理問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需要我們進行社會管理創新。越來越多的中介組織、非政府組織等第三部門渴望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這勢必會影響原來的管理格局。隨著地方政府的放權以及村民自治意識的增強,必然要求管理方式發生轉變。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據農村社區發展程度確定不同的社會管理方式。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要追求“以人為本”,為各利益相關者提供參與平臺和利益訴求渠道,通過全民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只有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提高鄉村振興多元主體參與決策的程度,才能減少決策的偏誤和實施的阻力,實現發展成果的共享。因此,通過構建有效的民間參與機制等,才能有效保障農民利益,減少各種社會沖突,確保鄉村振興具體項目的順利推進。
(摘編自高啟杰《鄉村振興需要實質性創新》)
●一讀一練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農業和非農產業的發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興發展的基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
B.非農產業的發展需要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向農村流動,因此只有非農產業需要創新。
C.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既能影響農業產業鏈,也能在科技產業鏈與價值鏈中顯示其作用。
D.傳統的農業產業集群產業雷同、檔次不高、無序競爭,因此要改造升級為現代創新集群。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要使鄉村振興戰略獲得成功,就要了解國內外鄉村振興的經驗教訓,注重實質性的創新。
B.社會管理的實質性創新可以推進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有效治理,實現鄉村宜居。
C.中介組織、非政府組織不參與農村社區建設,鄉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會發生改變。
D.全民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利于有效保障農民利益,確保鄉村振興具體項目的順利推進。
脫貧攻堅
材料一:
按照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中國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建立健全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動員體系、監督體系和考核體系,取得積極成效。同時,中國積極推動減貧南南合作,為全球范圍內實現減貧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2015年11月,中國政府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脫貧攻堅總體目標。各地也相繼出臺和完善“1+N”的脫貧攻堅系列文件,內容涉及產業扶貧、異地扶貧搬遷、勞務輸出扶貧、金融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截至2018年底,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5年底的5575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7%下降到1.7%。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7653元增長到10371元。同時,貧困地區新業態快速發展,內生發展動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民生問題得到明顯改善。
(摘編自外交部《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9)》,張文雯《四川省烏蒙山片區產業扶貧研究》)
材料二:
億利資源集團在庫布其治沙30年,投入產業資金300多億元,探索出了“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驅動、平衡發展的庫布其模式,創造出“沙漠綠化+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生態光伏、生態工業的生態產業體系。
億利生態光伏項目采用“治沙+種草+養殖+發電+扶貧”五位一體模式,實現“生態修復、土地增值、光伏產業、種養殖產業、農牧民脫貧致富”的五個層級的循環收益。通過土地租用、項目建設期雇工、貧困戶承包種植養護等方式帶領當地人脫貧致富。
庫布其當地的農牧民,是治沙事業的參與者、支持者和受益者。億利集團打造的沙漠生態產業鏈,讓農牧民擁有了“沙地業主、產業股東、旅游小老板、民工聯隊長、產業工人、生態工人、新式農牧民”7種新身份,每種新身份都能帶來不菲的收入。
這些成功的做法,既為中國荒漠化防治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摘編自王文彪《大漠奇跡》,朱富樂《46國記者打卡庫布其沙漠探秘荒漠化防治秘訣》)
材料三:
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其中撒哈拉沙漠占國土面積的2/3,剩余的1/3土地也屬于沙漠邊緣的半荒漠地帶。
毛里塔尼亞是聯合國認定的全球17個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該國持續的干旱使國內植被嚴重受損,而人口的迅速增長使大部分地區貧困化加劇。人們為了生存,被迫毀林毀草,過度開墾土地,超載利用牧場,形成了“貧窮加劇沙漠化,沙漠化又加劇了貧窮”的惡性循環。荒漠化已嚴重制約著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毛里塔尼亞人口不足450萬,貧困率達31%,如何有效脫貧成為歷屆毛里塔尼亞政府面臨的“老大難問題”。
近年來,中毛經貿合作發展勢頭迅猛,毛里塔尼亞對參與“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熱情高漲。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期間,中毛兩國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為未來中毛合作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孫紅等《毛里塔尼亞終于走出了歷史的怪圈》,尤源等《毛里塔尼亞的荒漠化問題》)
材料四:
目前,中國金融科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巨大貢獻。
以支付為例,我國充分發揮移動通信、條碼識別等技術優勢,建成網絡支付資金清算基礎設施,實現卡基支付向移動支付的轉變,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移動支付服務格局。貧困農戶可以實現快捷、安全、高效的支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尚有20億人沒有銀行賬戶,有貸款需求的人中僅21%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中國的移動支付和金融服務向海外拓展,幫助很多金融欠發達國家直接越過支票、信用卡等傳統交易階段,讓他們享受到數字時代的紅利,給他們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摘編自趙陽《讓“金融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張妮等《中國移動支付,用暖科技貢獻世界》)
●一讀一練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成效顯著,截止2018年底,農村貧困發生率較2015年下降了4個百分點,為全球減貧作出了貢獻。
B.多管齊下、方式多樣的億利生態光伏項目扶貧模式的采用,不僅幫助當地農牧民脫貧,還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經驗。
C.無論是烏蒙山片區的產業扶貧治理模式,還是庫布其模式,要實現收益,都離不開生產企業和貧困農戶的參與和合作。
D.金融科技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移動支付替代了傳統的支付方式,給貧困農戶帶來數字時代的紅利。
2.中國可以為毛里塔尼亞面臨的“老大難問題”提供哪些業務方面的幫助?請根據材料簡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