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選粹
民法典彰顯當代中國法治精神
◎安進秋
從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開始起草算起,66年間,新中國幾代民法學人篳路藍縷、永不言棄,不斷接力,終于在2020年初夏,將中國帶進“民法典”時代。
“法典,是經過整理的比較完備、系統的某一類法律的總稱。”這是《現代漢語詞典》對“法典”的定義,從法律到法典,“一字之差”,卻在時光軸上力若千鈞。民法典,經歷幾十年的努力才編纂而成,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特別是2014年編纂工作重新啟動以來,全國人大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廣泛征求全社會意見,成為秉軸持鈞的關鍵一環。
民法典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民族性”。“當代民法史活化石”金平三次進京參與民法典起草,時間的跨度讓他從青年才俊成為耄耋老者;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肖勝方在立法的不同階段分五次一共提交了170條修改意見,部分被采納的結果讓他感受到參與者的分量。真理會越辯越明,法學體系的成熟必然需要實踐的積累,而“一棒接著一棒跑”成為行動上的共識。2020年5月28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新中國首部民法典正式出爐,中國的民法體系經歷從“法律”到“法典”的歷史轉換。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可以預見的是,當中國民法典最終浸潤到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將能夠得到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生活中難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如今那些生活中微小的“鬧心”事,都將被民法典以明文規定一一“校正”。從小處說,人們的心情會更舒暢,從大的角度而言,很多潛在矛盾都可以被扼制在萌芽中,讓我們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具體而有形——把法治與道德的目標具體落實在了一個個“人”的身上。這樣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民法典的生動注腳。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民法典為支點,中國民事法治的未來將更加前景可期。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時刻心系群眾所思、情系群眾所想,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時刻保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政策制定從人民利益出發,用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民法典突出對綠水青山藍天的保護,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明確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首次將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納入保護范圍,新增保理合同相關規定……以上種種規定無不扎根中國土壤、緊扣時代脈搏,鮮明體現著新時代特點,折射出新時代風貌。同時,遭遇“霸座”怎么治、出租房的房東要賣房怎么解、高空墜物傷人怎么辦等百姓所憂所盼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破解,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節選自“人民論壇網”,有刪改)
熱點聚焦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新中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目前擁有法律條文最多的法律,集各種規則之大成。中國民法制度也隨之迎來民法典時代。過去的一些民事單行法律,如民法通則、民法總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等等,都將被廢止,經過修訂編入這一部法典里。
青年觀點1
踐行“人民至上”,用好用活民法典
◎廣 言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良法讓法治存在于人們的行動之中,從而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正所謂,善治始于良法,良法孕育善治。所以,有人把憲法比作高高飄在空中的旗幟,把民法比作踏在大地上的“腳步”。雖然每一步看起來都平淡無奇,但正是這些扎實的腳步,把國家的治理目標落實了下來。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再完善的法律文本,如果不能有效地實施,也會有損法律的權威,還會阻礙法治的實現。民法典要在實施中,與其他配套規范性文件共同發揮出體系的合力。同時,民法典要通過法律解釋和審判實踐,不斷完善自身的體系,維護法律的尊嚴。對同民法典規定和原則不一致的國家有關規定,要抓緊清理,該修改的修改,該廢止的廢止。要發揮法律解釋的作用,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保持民法典穩定性和適應性相統一。
民法典的問世,是完善社會治理和市場經濟的重要一步。然而,民法典有所為也有所不為。面對變動不居的現實,民法典自然無法盡善盡美、面面俱到。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經濟社會生活中各種利益關系不斷變化,民法典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堅持問題導向,適應技術發展進步新需要,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推動民法典不斷完善和發展。
在人類文明史上,優秀的制度成果往往是大國崛起的標配。同時,優秀的制度文化涵養著國民的素養和精神,不斷把大國崛起引向新的境界和天地。德法合治兼修歷來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所以,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使它成為全民法治教育的藍本,并以此培育人民群眾的權利思維、公共意識和理性精神,讓法治中國行穩致遠。
(節選自《廣州日報》,有刪改)
青年觀點2
民法典,讓生活更美好
◎彭 飛
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就是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彰顯了21世紀信息社會背景下人格權保護的特殊價值。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法律的生長、完善,離不開其所處歷史和文化的滋養。未滿8歲的孩子,偷偷用父母銀行賬戶給網絡主播打賞10萬元,這錢能退么?在小區被高空拋物砸傷,如果找不到扔東西的人,該找誰賠償?租的房子還沒到期,房東卻把房子賣了,要求租戶搬走,該怎么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相應法律依據。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法典,必將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事法律調整的主體多、涵蓋領域廣、關系復雜,相應的法律條文數量也很龐大,其中還有不協調、不一致甚至相沖突的地方。因此,編纂民法典就不是簡單的法律匯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范進行編訂纂修,從而打通民事法律體系“血脈經絡”,實現對法律條文的“深加工”。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經過系統編纂,民法典將發揮“1+1>2”的作用。
“民法典”將“人格權”單獨成編,不僅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同時彰顯了21世紀信息社會背景下人格權保護的特殊價值。如何應對煩不勝煩的騷擾電話?遇到攝像頭偷拍該怎么處理?AI換臉、偽造他人聲音算不算侵權?這些只有生活在這個時代才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能在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由此而言,這部權威、嚴謹的民法典,又何嘗不是一部信息時代的“生活指南”?
(節選自“人民網”,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