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何謂舒適圈?慣常的定義,是指在一個無形的圈子里,有一個熟悉的環境,他可以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慣性運作下,過輕松自在的生活。不少人認為,年輕人長久處于舒適的環境中,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思進取;只有經歷挑戰和痛苦,才會變得成熟。也有人認為,每個人的舒適圈是不一樣的,閑散者覺得喝茶發呆很舒適,拼搏者則覺得工作加班很過癮,孤僻的人覺得獨處是天堂,擅交際者則覺得狂歡是樂園……還有人認為,年輕人選擇停留在舒適圈并無過錯,有安全感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潛能,不斷成長;而貿然“跳出舒適圈”,則有一定的風險。還有人認為,對于舒適圈的判定,每個人的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每件事的表面現象與背后本質也許大相徑庭。
如何準確理解和看待舒適圈?請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的感悟與思考,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佳作展示一
跳出舒適圈,成就新自我
◎滕舒童
研究者在觀察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訓練時發現,相同情況下,普通運動員喜歡練習已掌握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更喜歡練習未掌握的動作。是停留在“舒適圈”鞏固已經掌握的技能,還是在困難與失敗中超越自我?選擇,影響著結局。生命猶如一棵長滿果實的大樹,果實的品質有無限可能性。跳出舒適圈,人生才能抵達更高的境界。
有的人可能會說,舒適圈里有熟悉的應對方式,有一切盡在掌握的滿足感。這句話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避難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難和容易之間,每個人總是習慣性地選擇后者。但著名行為學家這樣說:“逃避令我們害怕的場合和任務,是世上最自然的事。當我們逃避時,可能會暫時緩解焦慮和恐懼,但下次遇見,還是會焦慮、恐懼和逃避,沒有成長。”只有跳出舒適圈,才能在磨礪中成長,才能成就新的自我。
要想跳出舒適圈,必須要有危機意識。2000年,華為銷售額達到220億元,利潤以29億元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任正非提筆寫下了《華為的冬天》。他在文章中強調:“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海遠航……”正是這種深入骨髓的危機意識,始終幫助華為高速發展。正因為具備這種意識,華為才能在面對美國的限制打壓時,有底氣宣布自己在芯片和操作系統方面早有“備胎”。是始終保持清醒的危機意識,讓華為“跳出舒適圈”,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科技巨頭。
能夠跳出舒適圈,必須有“斷舍離”的勇氣。周有光50歲前是經濟學教授,50歲后進入到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主持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100歲時還不肯停止奮斗,在多個領域出版了多部著作。商屆傳奇人物馬云,30多歲時,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開始創業,創建了阿里巴巴王國。正是勇于跳出舒適圈,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馬云方才有今日之成功。不為已有功名所累,變頂點為新起點,生命之樹自然會掛滿累累果實。
一個人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的目標偉大。高遠的目標,寄托著理想和信仰,能激勵精神、催人奮進。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標遠大者從不滿足于某個特定高度,他們常常自覺選擇離開舒適區,艱難踏上新征程。面對生命這棵大樹,只要積極努力,不斷進取,就可以不斷成就自我的新高度!
這篇作文從個人的角度,著眼于“怎么樣”的層面論述自己的觀點。作文體現出三個特點:一是素材鮮活,運用得體。結合任正非《華為的冬天》提及今天華為的“備胎”轉正,還有周有光、馬云的素材,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二是議論分析做到了理例結合。在任正非與華為、周有光與馬云的相關材料引述之后,作文緊扣“跳出舒適圈”議論分析,沒有游離或跳出話題。三是比喻論述成為亮點。作文前后兩次將生命比喻成“一棵長滿果實的大樹”,并用它有機關聯全文,前后照應。
思路導航
這道作文題目圍繞“立德樹人”的總目標,倡導“奮斗是青春的底色”“青春在磨煉中成長”等基本理念,也并不妨礙考生進行多維思考與辯證思考。這道題目既引導考生思考“青春應該怎樣度過”,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也引導考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多維、辯證地思考青春與人生的真諦。
1.就材料中“不少人”的觀點思考。考生可以從分析“舒適圈”的消極意義入手,著眼“跳出舒適圈”這一角度立意,如:勇于跳出舒適圈,做更好的自己;不做“溫水之蛙”,別當“積極廢人”;青春在打磨中成長,人生在磨煉中成熟。
2.就材料中“也有人”的觀點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舒適圈,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這一角度是一個多向發散的角度,考生寫作的立意可以為:性格與愛好決定一個人的舒適感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不同的人對舒適圈的感受大不一樣。
3.就材料中“還有人”的觀點思考。從分析“舒適圈”的積極意義入手,作文的立意可以為:身處舒適圈,是遵從內心的選擇,能更好地發揮自身潛能;選擇“跳出舒適圈”要謹慎,不妨在穩定且安全的地方扎根生長,讓自己活成一棵樹。
4.就材料中“更有人”的觀點思考。針對自我和他人對“舒適圈”的不同認知,從自我與他人(或“表象與實質”)的角度談關于“舒適圈”的多維思考。作文的立意可以為:表象“舒適”的背后也許有不一樣的人生體驗;青春的底色是努力與奮斗。
佳作展示二
謹慎“跳出舒適圈”,不妨“站成一棵樹”
◎石逸彬
近幾年非常流行一個話題,叫“跳出舒適圈”。很多人認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里,人會變得頹廢,不知上進,最終被社會和時代所拋棄。于是許多年輕人紛紛付諸行動,盲目選擇“跳槽”,且美其名曰“迎接新挑戰”。但現實往往很殘酷,離開自己熟悉的領域,去挑戰新事物,篤定“只有不舒適才是成長”,以為前方是“痛并快樂著”的光明未來,卻不免再一次陷入茫然,甚至被生活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盲目相信“舒適圈”理論,貿然“跳出”卻跌得鼻青臉腫的人,絕不是個例。一些人之所以會受挫,是因為陷入了“舒適圈”誤區。所謂“舒適”,是指舒服、放松、穩定而有安全感的心理狀態。簡單地說,身處舒適圈,應該感到如魚得水。很多人還遠未達到“舒適”的狀態,卻誤以為自己身在舒適圈,慌慌張張地決定跳出去。這就像以為自己所處的水域之外才有自由的魚兒,犯了常識性錯誤卻不自知。
其實,那些喜歡自我挑戰且獲得成功的人,從來不會貿然跳向另一個全新領域。股神巴菲特富有而果敢,對待舒適圈外的一切事物仍然小心翼翼。他這樣說:“我們要確定我們的選擇是對的,對于不懂的我就不投資。”像巴菲特這樣有足夠成本試錯的人尚且如此,何況普通人呢?如果待在舒適圈內,仍然能夠擁有良好的發展態勢,何必非要折騰自己?千萬別以為跳出舒適圈,就能夠磨礪自己,走上人生巔峰。盲目轉移陣地,代價可能是慘痛甚至慘烈的。就像《西游記》里的唐僧,貿然走出孫悟空為他畫的圈,結果落入了妖精的魔爪。
退后一步說,選擇“跳出”之前,至少要作好準備。《哪吒之魔童降生》的導演餃子,原本打算完成學業后成為醫生,捧著鐵飯碗過日子。接觸動畫制作后,他才發現了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但他并沒有盲目轉行,而是在網上找了許多人的作品,與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一番對照后,覺得自己在這一行業還是有希望的。基于這種理智的判斷,他才選擇了轉行。如果沒有提前了解動畫行業,潛心磨煉自己的動畫技術,或許就不會有那個不認命的“魔丸”哪吒。所以,跳出舒適圈之前,必須磨刀擦槍。不帶武器上戰場,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
現實生活的機遇和風險總是相伴相生的,而判斷形勢真的很難,尤其是在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事情上。踏實工作,將手上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真正的高手總是在舒適區里自律,而有的人卻總是在舒適區外“自虐”。所以不必把“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不求上進的人的”之類的“心靈雞湯”奉為圭臬。也許,人更應該活成一棵樹,立定在一處,讓根扎得更深,腳站得更穩,這樣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考生善于從生活中取材,著眼材料中“很多人”的觀點引出話題;然后就事論事,分析這些人的認識誤區,由此及彼的拓展論述部分。考生先反后正,以退為進,論述“跳出舒適圈”的可能性后果,進而闡明即使選擇“跳出”,也要做好準備的道理。考生對論述尺度的把握準確,觀點毫無偏頗之處。結尾強調基本觀點,闡釋標題含意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