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呈現
臣心如水
◎王鼎鈞
你為什么說,人是一個月亮,每天盡心竭力想畫成一個圓,無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個邊兒?
你能說出這句話來,除了智慧,必定還得加上了不起的滄桑閱歷。我敢預料這句話將要流傳下去,成為格言。
多年以來,我完全不知道你經歷了一些什么樣的境況,從你這句話里,我有一些感觸和領悟。我從水成巖的皺褶里想到千百年的驚濤拍岸。
你提起故鄉,你問我歸期。這個問題教我怎樣答復你呢?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經文呢?沒有故鄉,哪有歸期,三十九年前在祖國大地上流亡,一路唱“哪里有我們的家鄉”,唱“我們再也無從流浪也無處逃亡”,唱得浪浪漫漫、雄雄壯壯,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氣來。那時候,我們都知道,祖國的幅員何其遼闊,我們的草鞋必不能踏遍;我們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發也都在那兒等待游子。但是而今,我這樣的人竟是真的沒有家鄉也沒有流浪的余地了,舊曲重聽,竟是只有悲傷,不免恐懼!
你說還鄉,是的,還鄉,為了努力畫成一個圓。還鄉,我在夢中做過一千次,我在金黃色的麥浪上滑行而歸,不折斷一根芒尖。月光下,危樓蹣跚迎我,一路上灑著碎磚。柳林全飄著黑亮的細絲,有似秀發……
但是,后來,做夢回家,夢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進城門就陷入迷宮,任你流淚流汗也不能脫身。夢醒了,仔細想想,也果然紊亂了巷弄。我知道我離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瞞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鄉已沒有一間老屋(可是為什么?),沒有一棵老樹(為什么?),沒有一座老墳(為什么?)。老樹凋謝,訪舊為鬼。如環如帶的城墻,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為平地。光天化日,那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村莊,是我從未見過的地方。故鄉只在傳說里,只在心上紙上。故鄉要你離它越遠它才越真實,你閉目不見才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她,睜開眼,轟的一聲,我的故鄉就粉碎了,那稱為記憶的底片,就曝光成為白版。麻醉消退,新的痛楚占領神經,那時,我才是真的成為沒有故鄉的人了。
“還鄉”對我能有什么意義呢?……對我來說,那還不是由這一個異鄉到另一個異鄉?還不是由一個已被人接受的異鄉到一個不熟悉不適應的異鄉?我離鄉已經四十四年,世上有什么東西,在你放棄了它失落了它四十四年之后,還能真正再屬于你?回去,還不是一個倉皇失措、張口結舌的異鄉人?
昨夜,我喚著故鄉的名字,像呼喚一個失蹤的孩子:你在哪里?故鄉啊,使我刻骨銘心的故鄉,使我捶胸頓足的故鄉啊!故鄉,我要跪下去親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鄉愁裝飾過、雕琢過的藝術品,你是我對大地的初戀,注定了終生要為你魂牽夢繞,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結局。
我已經為了身在異鄉、思念故鄉而飽受責難,不能為了回到故鄉、懷念異鄉再受責難。那夜,我反復誦念多年前讀過的兩句詩:“月魄在天終不死,澗流赴海料無還。”好沉重的詩句,我費盡全身力氣才把它字字讀完,只要讀過一遍,就是用盡我畢生的歲月,也不能把它忘記。
中秋之夜,我們一群中國人聚集了,看美國月亮,談自己的老家,我說,我們只有國,沒有家,我們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舉座愀然,猛灌茅臺。
月色如水,再默念幾遍“月魄在天終不死,澗流赴海料無還”,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那喜歡在新鋪的水泥地上踩一個腳印的少年,我那決心把一棵樹修剪成某種姿容的青年,我那坐在教堂里構思無神論講義的中年以及坐待后院長滿野草的老年。
我是異鄉養大的孤兒,我懷念故鄉,但是感激我居過住過的每一個地方。啊,故鄉,故鄉是什么,所有的故鄉都從異鄉演變而來,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澗流赴海料無還!可是月魄在天終不死,如果我們能在異鄉創造價值,則形滅神存,功不唐捐,故鄉有一天也會分享的吧。
啊,故鄉!
(選自《青草地上落滿花瓣》,有刪改)
技法提煉
1.靈活運用敘述主體
“敘述主體”就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介紹的那個人物。一般說來作者習慣使用第一人稱——“我”和第三人稱——“他”的寫法,使用第二人稱——“你、您”的情況較少。運用第一人稱敘述的好處是從“我”寫起,容易下筆,比較適宜放入抒情和議論,可以使讀者獲得更為真切而直接的感受,容易同讀者進行感情上的交流,縮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運用第三人稱,作者的敘述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束縛,能夠具體、細致地再現客觀生活的本來面貌,反映現實比較自然、靈活。
本文主要運用了第二人稱“你”來寫,借助對故鄉景物的擬人化描寫,表現了一腔柔情的作者對故鄉的牽掛,引發其一生漂泊、眷戀故國的情愫,抒發對故鄉魂牽夢繞的懷念,卻又擔心連記憶中的故鄉也會失去的矛盾復雜的情感。
2.中心突出,脈絡清晰
在敘事的過程中,讓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個階段重復出現,并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它的形象,往往起過渡、象征或點明中心思想的作用。這篇文章以“月”為線索貫串全文,使文章節奏更緊湊,更蘊藉。月是中華文化中的傳統意象,有利于表現優美的意境;月是故鄉的象征,寄寓著漂泊天涯的海外華人對故鄉難以割舍的眷戀之情。
我仿我秀
幸福的感覺
◎張依晗
“寶寶,作業寫完沒有?馬上要期中考試了,有沒有復習好呢?”你坐在陽臺上用毯子蓋住膝蓋,正在為我織毛衣,你織毛衣時很專注,姿勢很優美。你把一根毛線輕輕繞在右手微微翹起的小拇指上,左右手各拿一根毛衣針。織毛衣的時候,兩手配合,一會兒向上挑一針,一會兒向下挖一針,毛衣針在你的手指間舞動著,那樣的輕盈,那樣的協調。每當天氣轉涼,你的腿就會痛,老人們說那是你生下我后,受了風造成的。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對你有愧。
“媽,我作業寫完了,剛剛復習了歷史。唉,早知道就不報考藝術了,‘小高考還得多考兩門!”其實,一開始你是不同意我報文科兼藝術的。可是我一再堅持,你拗不過,只好支持我。那時你對我說:“報考藝術這條路上肯定會有很多挫折,你要做好準備,不能輕言放棄!”當時的我一腔熱血,可現在……
“別忘了,你答應過媽媽不放棄的。好了,休息一會兒吧!順便上網查看一下近幾天的天氣情況。”你走向廚房,幫我倒好一杯果汁,放在了桌子上。
“眼睛離電腦遠一點,不然近視度數又要加深了!”你的嘮叨聲又在我耳邊響起,我小聲發出“嘁”的一聲。
查完天氣預報,我百無聊賴地刷朋友圈。我驚訝地發現你發布的內容全部和我有關。你說女兒長大了,給她織的毛衣,不知道顏色是不是她喜歡的;你說女兒的個子都快超過你了,以前織的毛衣都短了一截;你說女兒上高中了,家里一下子變冷清了,你心里空蕩蕩的;你還說每天晚上女兒下課后很想給她打電話,可又擔心打擾她休息……看著這些內容,我的眼睛濕潤了。沒想到一向強勢的媽媽,也有如此感性的一面。更沒想到,每次我打電話問“媽媽想我沒”時,那個回答說“有什么好想的,你不在,我不知有多自在”的媽媽居然這么思念我。
“來,讓媽媽看一下毛衣手臂的長短是否合適!”你的喊聲拉回了我的思緒。我走到你面前,伸出手臂,你看見我發紅的眼睛,忙問我怎么了。我說:“沒事,可能是用眼過度,眼睛太酸,流淚了!”你用懷疑的眼神看了看我,沒有說話。我替你把快滑下去的毯子往上拉了拉,在你臉上親了一下,然后說:“媽媽,我愛你!”你愣了一下,笑了。陽光下的你,笑起來真美!
那一刻,我的世界充滿了溫暖,心里像吃了糖一樣甜蜜。我想,這就是幸福的感覺吧!
◆點評
本文與《臣心如水》一文同樣用第二人稱行文,顯得親切,自然。選取“贊頌母愛”這一經典作文題材,本來難出新意,但考生用媽媽織毛衣的事例和她社交平臺發布的內容,由外到內,逐層深入地展示了媽媽對她的愛與牽掛,很好地凸顯了“幸福的感覺”這一中心,具有一定的文字表現力和可讀性。
【姜秀琴/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