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榕榕

高會民
國網冀北電力秦皇島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輸電運檢室檢修二班班長
“有人說,高壓電是兇悍的‘老虎,帶電作業無異于‘虎口拔牙,干這行就得膽大心細。”
20多米高空,22萬伏高壓帶電作業,49歲年紀,近30年的工作經驗,如此高強度高危操作已進行了幾萬次。誰可以做到這樣的堅持?
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高會民就可以!
“只有摸透了它的‘脾氣,掌握了科技手段,這只‘電老虎同樣可以馴服。”
手腳并用地攀上高聳入云的鐵塔,與高壓導線親密接觸,在外人看來,每一次都是出生入死的考驗。
高會民,1991年入伍,在海軍某部服役,是一名潛水兵。1994年退伍后安置到當時的華北電力有限公司秦皇島電力公司工作,當上了一名輸電線路檢修工,一干就是20多年。
從百米水下的“深潛蛟龍”,到百米高空高壓輸電線路的“空中舞者”,從前水兵到大國工匠,每一次都是驚心動魄的回憶,但在高會民眼里,卻是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
27年來,他以不變的工作熱情和干勁,與銀線為伴,經歷風雨的洗禮。他出色地完成了千余條新建線路的驗收任務、萬余次的線路巡檢維修工作及帶電搶修搶險作業。消除了危急線路的重大安全隱患,確保了線路暢通以及國家財產、人民生命的安全。
高會民說:“用心去鉆研,用心去對待這一項工作,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把這項工作干好,這就是我的工匠精神。”
談起創新路的開始,高會民有一段血淚的經歷。那時高會民還是一名海軍潛水員,一名新兵進行水下作業,不到10分鐘,水下監聽電話里就傳來聲嘶力竭的一聲叫喊,之后,聽筒里卻再也沒傳來一丁點兒動靜,大家趕快把他拉出水面,高會民急得直接跳上作業梯從水里把他抱上了岸,看到這個戰士時,岸上所有人都嚇傻了,小戰士一點兒反應都沒有,臉上全是鮮血,眼睛變成了深深的紫紅色……來不及脫潛水服,高會民一刀劃開它趕緊把戰士送去搶救,幸好前期準備工作做得好,保障了通信設備的暢通,加上搶救及時,這個小戰士才撿回來一條命。
這次事故,讓高會民下定決心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杜絕這類意外的發生,也是從這時開始,高會民對創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此走上了創新之路……
提起自己剛工作時的情景,高會民跟說他第一次爬上高壓線時,也是害怕。
那是一次調整30米高空防震錘位置的檢修作業,一米八大個兒的他以為趴在線上再往前挪挪就可以夠著偏移兩米的防震錘。可一上塔,高會民就傻了眼,30米高空,光是這高度就讓他心慌腿軟,更別說在顫顫悠悠的高壓線上挪了。他試了幾次都沒成功,最后還是在班長的幫助下完成了任務。
班長上來后高會民跟自己較上了勁兒,他說別人能做的,他也一定能做!這是自己的工作,必須要面對。抱著這樣的想法,高會民咬著牙堅持留在塔上仔細觀察班長操作時的一舉一動。
真正激發高會民創新熱情的是一次極其危急的搶修。當時一條220千伏線路高壓導線出現斷股故障,由于現場的環境十分復雜,有50名員工參與到搶修工作中,等上去后高會民發現,導線斷裂的不是一處,而是3處。這條高壓線橫跨鐵路,承擔著全市的主要供電任務,一旦斷裂掉到鐵路上,那后果是不堪設想。
45米高的導線,高會民要踩在軟梯上作業。從早上5點干到中午11點,高會民只修好了一處斷裂點,急得滿頭大汗。從線上下來,高會民心想,總這么干活可不行,必須得想辦法解決。
從那以后,高會民冥思苦想解決方案,一遍遍畫圖、一遍遍制作模型、一遍遍地試驗。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高會民和工友們終于研制出了高壓帶電作業修補導線滑動平梯,檢修人員可以坐在平梯上作業,大大縮短了工作時間,也讓大家多了一道安全保障。
在“高會民創新工作室”,高會民展示他們團隊的小發明、小創造。這里面全是來源于一線、應用于一線的“實用新型專利”。多年來,高會民創造出了42項輸電線路高空檢修作業系列工器具,擁有國家專利54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7篇、發明專利9項。為公司創新活動的開展、職工技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貢獻,填補了輸電專業無專用工器具的國內空白。
如今,高會民是秦皇島公司職工創新創效孵化基地的帶頭人。提起這個身份,他說:“什么帶頭不帶頭的,就是帶著大家一塊兒搞科研。”他把心得、經驗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讓更多一線員工成為創新主體,從而為企業培養更多技術人才。
許多人把他的創新團隊叫作“草根團隊”,因為這些成員以一線工人為主。他注重提高成員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定期給大家輔導專業知識,提高應用型技術水平。從選擇技術攻關課題到確立研究方向,再到技術論證,看著大家取得了成績,高會民說:“咱們的創新之路還很長,作為普通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多出成果,把工作干得更好,才能好好回報咱們的企業。”
扎根一線崗位27年,高會民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生產技能專家,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網公司技能專家、省公司能工巧匠、河北省勞動模范、秦皇島市金牌工人……高會民說,一個人強不算強,大家強了企業才能騰飛,才能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互聯網企業貢獻力量。
“扎根一線傳幫帶,大家一起搞科研。”如今,高會民把自己的心得、經驗毫無保留地與同事們分享,讓更多一線員工成為創新主體、技術人才。高會民說,自己的創新之路還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