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普及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連鎖行業發展迅猛,因此,我國連鎖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直線上升,連鎖行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相關專業人才。
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連鎖經營專業人才培育機制存在明顯不足,與連鎖行業的迅猛發展不成正比,我國連鎖經營行業出現了“人才荒”的現象。要想實現連鎖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對我國連鎖經營專業的人才培育模式進行創新及變革,加強對于連鎖經營專業人才的實踐培養,校企合作是我國高校教育進行實踐改革的主要方向。
校企合作是利用企業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可以在實踐中獲得提升,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全程模擬學生的入職規劃、畢業實習以及自主創業等全面有效銜接,促進專業人才的技能培養。
目前,許多高校都已經將校企合作納入連鎖經營課程教學中,有效地推動了連鎖經營專業的發展。但是,仍有些許高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是名義上的合作,并沒有進行校企深度融合,所以對連鎖經營專業人才培養以及連鎖經營課程的優化都沒有實質上的促進作用。
校企合作是高校以企業為依托對學生進行培養,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專業技能型人才,以解決連鎖經營行業的“人才荒”現狀。因此,我國高校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是職業教育的關鍵,也是為我國連鎖經營專業提供專業人才、推動連鎖經營專業發展以及促進我國連鎖行業更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途徑。
本文從校企合作方向入手,詳細分析當今社會形勢下我國連鎖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并為實現校企深度融合以及優化連鎖經營人才培養提供可行性措施。希望可以以此促進我國連鎖經營專業的發展,促進整個連鎖行業的更進一步發展。
(一)連鎖行業發展速度快,對專業人才需求量大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連鎖行業也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景象,經過2008年奧運會的推動,在2009年,我國的連鎖行業銷售規模就達到了1.36萬億元,連鎖行業門店便達到了13.7萬家。
時至今日,我國連鎖行業有近百萬的人才缺口,但是我國連鎖經營專業的實際培養能力與行業人才需求相差甚大,人才培養能力甚至不足行業人才需求的1%。究其原因,我國的連鎖經營專業課程起步較晚,該專業的師資力量薄弱,導致對于連鎖經營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落后,教學機制趨于僵化,這種情況遠遠滿足不了我國日益增長的連鎖經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程度。基于這種情況,高校應思考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將校內的人才培養同企業的實際需求有效結合起來,優化對于連鎖經營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偏高,用人單位陷入用人瓶頸
連鎖行業的運行較復雜,從制定經營方針、規劃經營戰略、列出經營計劃、設計、物流的采購、人力資源的管理、經營地點的選址布局以及對公司行業財務、會計、保險、法律事務等方面的宏觀管理都需要配置專業人才進行運作。
所以,相比較于傳統的用人單位企業,連鎖經營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要求也就更高。連鎖經營企業需要其員工具備的能力素質以及行為表現包括:對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進行自主分析判斷,對于連鎖企業的影響規劃以及執行有自己的看法及策略,能夠激勵員工不斷進步,不斷創新等等。
對于連鎖經營企業新入職的員工,企業也提出了要求,首先,員工要具備較強的服務意識,其次,要對連鎖經營行業相關工作具有忠誠度以及認同感,熱愛自己負責的工作,最后,能夠在企業中不斷學習,具有團隊協作意識,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善于同他人一起溝通交流問題,并且能夠針對相關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由于連鎖經營企業提出的用人高要求,導致如今的連鎖經營企業面臨以下困境:1.由于人才不夠,導致企業只能安排一人多職,導致企業崗位與職能不明晰,導致企業效率與效益低下;2.由于人才不夠,所以企業缺乏儲備人才,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不夠;3.缺乏對于新員工的培訓體系;4.缺乏激勵機制;5.缺乏優秀的企業文化的支持。
綜上所述,想要培養出符合上述要求的優秀的連鎖經營專業人才,就必須對高校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深度融合,實現人才培養機制的優化。
(一)推進校企間的對接工作,創建校企互動的運行機制
創建校企互動的運行機制,對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進行深度融合,可以使學生更早深入社會、融入社會,盡早地增加學生的社會經驗,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的實踐機會增多,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對于學校而言,有助于建立學校的人才培養的品牌形象,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升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從而能形成高校辦學的良性循環;對于企業而言,提升了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真正實現了學生、學校以及企業的三方共贏。
通過創建校企互動的運行機制,深化了校企間的合作融合,學生在接受學校的專業知識學習后,立即進入相關企業進行相關的實踐操作,接受企業的相關培訓,使學生及早地具備頂崗工作的能力,從而緩解相關連鎖企業招聘困難的局面,解決了連鎖經營企業相關學生的經驗不足問題。
所以,推進校企間的工作對接,創建校企互動的運行機制,有助于促進學生、學校以及企業的三方共贏,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連鎖經營企業人手緊缺的問題。
以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成立了由連鎖經營專業相關教師及相關企業專家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委員會,明確了一系列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立了關系良好、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雙主體”教育運行機制,促進了學校與企業間的工作對接,通過創建校企互動的運行機制,不斷滿足了該地連鎖企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企業對相關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建立學生實習以及就業基地
建立高校學生實習基地以及學生就業基地是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優化連鎖經營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連鎖經營企業需要的專業型人才要求其必須符合基礎的崗位相關技能,這就要求學生在學校期間不僅要學習到必要的理論性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
因此,必須借助企業的力量建立高校學生實習基地,使學生在校內接受理論知識后可以及時得到鍛煉,深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把控能力,建立學生就業基地,一來可以解決企業的人員短缺問題,二來學生也可以解決就業困難的問題,三來學生經過長時間的實習以及操作,對于相關工作的運行已經有了經驗,可以很快適應相關企業分配的工作。
例如,勤善堂公司在南京城市職業學院設立了“南京城市職業學院大學生實習與就業基地”,為該大學的大學生提供了基地參觀學習的機會,并且為該大學的相關專業大學生提供了實習以及就業的機會。
大學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實習是對學生綜合性實踐能力的考驗,企業提供了實習基地,學生可以提前熟悉企業門店的運作方式,對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充分驗證,鍛煉學生的業務技能以及管理技能,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分析處理問題能力以及客戶服務能力,使學生可以在理論知識、實踐技能以及工作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鍛煉以及提高,實現對于連鎖經營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優化連鎖經營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建立“企業獎學金”制度
為了充分調動本校學生在本校合作企業進行實習以及學習的積極性,為企業提前培養高素質人才,企業可以與學校合作設立“企業獎學金”制度,以獎勵在實習中表現優異的學生,獎學金的評定由校企雙方共同評定,校方與企業方的評定人員數量應均衡。
如果校方指派3人,企業的指派人數應該在2-4人,校方推薦在校學習優異的學生,企業方推薦實習實踐優異的學生,然后綜合對比,選定獎學金人選,獎學金額度由企業方根據相關標準合理設置。
綜上所述,校企開展深度融合制度,一方面便于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以及適應社會能力,有針對性地提高相關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逐漸符合連鎖經營企業的用人需要。另一方面,校方也可以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從而優化對于連鎖經營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教學方式,為教學改革創新提供科學依據,健全學校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本文作者單位:徽商職業學院。作者簡介,趙云松,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連鎖經營管理。課題項目:安徽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基于樂大嘴零食公園門店選址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研究》(2019jyxm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