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吳志菲
1979年4月,北京,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會議主要討論調整國民經濟等問題,提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
當時擔任廣東省委主要領導的習仲勛、楊尚昆向中央匯報工作,提出一個設想和要求:利用毗鄰港澳的有利條件,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快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
會議期間,鄧小平靜心聽取了匯報。他早就思考著一個問題:改革需要一個突破口,一塊試驗場,在這里放手搞,萬一失敗了也不要緊,就那么一小塊地方。廣東省委領導的匯報把他的思緒拉到了與香港隔江相望的深圳等地。散會以后,鄧小平同他們進行了談話,話題從延安談起:談到當年那么小小的一塊邊區,后來竟打出這么大的一片江山;談到解放幾十年了,老邊區人民還不富裕。談話者不禁感慨萬分。鄧小平陷入了沉思,過了良久說:“你們上午的那個匯報不錯嘛,在你們廣東也劃出一塊地方來。”
這塊地方該叫什么?工業區、貿易區、出口加工區、貿易合作區,都不準確。鄧小平說:“就叫特區,陜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習仲勛喜出望外,脫口而出:“特區,好!”
在鄧小平提出設立特區的建議后不久,中央根據鄧小平的意見,責成廣東、福建兩省進一步組織論證,提出實施方案,并讓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同他們具體研究,把此事抓緊抓好。
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兩省省委報告,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出口特區。
1980年3月,中共中央在廣州召開由廣東、福建兩省相關領導參加的會議,正式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同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完成了有關興辦特區的立法程序。
深圳是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的第一號特區。它原是個只有兩萬多人口的落后的小鎮,點一支香煙不等燃盡便可以兜遍全鎮。當辦特區的大政方針一定,一場“殺出血路”的戰斗迅速在深圳打響。
中央軍委一聲令下,一列列滿載士兵的列車風馳電掣般駛向深圳。
從遼寧鞍山、陜西漢中抽調來的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兩個師的官兵,加入深圳開拓者的隊伍中。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多位工程師身背行裝,來到深圳。百萬人的勞務大軍涌入深圳。這里,到處響著推土機、挖掘機、起重機發出的隆隆聲,到處可見步履匆匆的行人,市長和外來務工者一同住進低矮、潮熱的工棚,一同起早貪黑在工地上,一同出大力,流大汗。國有、集體、個體、合資、獨資企業如雨后春筍似的冒了出來。
創業是艱辛的。沒有資金,深圳人首先想到向外商搞土地有償使用。終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深圳人闖出了一條特區建設的路子。其發展速度可稱為騰飛,其騰飛速度之快,被美國輿論稱為“一夜崛起一座城”。
繼深圳經濟特區動工建設后,1980年10月,設在濱海漁村的珠海經濟特區正式開始動工興建;1981 年 10 月、11 月,設在山坡或荒灘的廈門、汕頭經濟特區也分別動工興建。至此,四個經濟特區的建設全面展開。
1984年1月的南疆,鮮花盛開,春意盎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楊尚昆陪同下,乘專列來到中國第一個改革開放“試驗場”—— 深圳經濟特區。
1984年1月24日中午12時30分,鄧小平一行的專列從廣州開到了深圳火車站。鄧小平身穿灰色滌卡中山裝,腳穿黑色皮鞋,紅光滿面,步履穩健地走下火車,和迎候在車站月臺上的深圳市領導人一一握手。
下午3時30分,鄧小平在他下榻的迎賓館桂園稍事休息后,便聽取深圳市委書記、市長梁湘的工作匯報。梁湘談到,辦特區幾年來工農業產值、財政收入增長幅度很大,特別是工業產值,1982年達到3.6億元,1983年躍上7.2億元。
40分鐘的匯報,鄧小平聚精會神地聽著,不時插話詢問。匯報結束時,梁湘說,請小平同志給我們作指示。鄧小平意味深長地說,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們談的這些我都裝在腦袋里,我暫不發表意見。說完,鄧小平望望大家,手一揮道:“到外面看看去。”
下午4時40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來到當時深圳最高的國商大廈,登上20層的大廈天臺,居高臨下,俯瞰市容。鄧小平沿著天臺四圍緩緩地走了一圈,環視正在建設中的羅湖新城區。60多幢18層以上的高樓大部分正在建設之中,四周工地上到處是吊機伸出的長長巨臂,運輸建筑材料的載重汽車穿梭其間,升降機在腳手架間不停地上上下下,一片繁忙景象。
鄧小平一行從天臺下來時,大廈門前已經聚集了一大批聞訊趕來的人們。人群中爆發出歡呼聲和掌聲,經久不息,直到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上車離開,人們才漸漸散去。
1月25日上午10時30分,鄧小平來到深圳河畔當時富甲全省農村的漁民村。鄧小平參觀了村黨支部書記吳柏森家的別墅式住宅。與吳柏森家毗連的還有32幢同是180平方米、二層樓高、六室二廳的小樓,構成一片環境優美、經濟實用的住宅新區。這是漁民村人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依靠集體力量,于1981年統一興建的。鄧小平看到這些喜人的變化,非常高興,他拉著吳柏森坐在一起,讓記者們拍照留念。
1月26日上午,在梁湘的陪同下,鄧小平參觀了蛇口工業區。在7樓會議室,蛇口工業區創始人袁庚向鄧小平匯報了蛇口的住房改革、工資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鄧小平聽后很高興,說了一個字:“好!”應袁庚的請求,鄧小平為蛇口的明華輪題寫了“海上世界”四個字。
深圳人準備了一張上好的宣紙,就放在鄧小平所住的桂園別墅的辦公桌上,希望他老人家能寫下點什么。可是,直到鄧小平離開深圳,這張紙上仍是一片空白。深圳人真的有些不安了。
26日下午2時45分,鄧小平結束對深圳的視察,一行人分乘海軍的679號艦和674號艦,由蛇口開往珠海唐家灣軍港,再轉乘汽車前往中山溫泉。
此后三天,鄧小平每天上午散步,下午休息。此時,他心中是怎樣掂量特區“殺出的血路”呢?27日,鄧小平登上中山溫泉后面的猴山,說什么也不肯從原路下山,硬是選了另一條陡峭的路返回。他說:“我不走回頭路。”一語雙關!人們似乎從這句話中品出了一些味道。
1月29日上午9時,鄧小平從中山返回珠海。參觀了珠海市容和獅山毛紡廠、電子廠后,在珠海賓館國際會議中心,珠海市委書記吳健民、代市長梁廣大向鄧小平匯報了珠海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
午飯前,鄧小平與澳門知名人士馬萬祺及珠海的領導坐在珠海賓館翠城餐廳休息。珠海賓館總經理張倩玲想在餐廳中間擺張桌子,請鄧小平題詞。廣東省委接待處接待科副科長李天增對她說,小平同志在深圳沒有題,現在也不一定會題,還是把桌子擺邊上一點。說完,李天增便忙著排座位,回頭一看,鄧小平已主動走過去,伏案揮毫,不假思索地寫下“珠海經濟特區好”。
鄧小平為珠海特區題詞的消息很快傳到深圳,深圳人感到了失落:深圳是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的頭號特區,特區的許多大膽措施是由深圳開始的。當時,國內外輿論對特區的評價尚未形成共識,是是非非,眾說紛紜,而爭論的焦點多集中于深圳。盡管鄧小平在考察深圳期間流露出滿意的神情,但畢竟沒有語言或文字上的評論。
深圳這幾年究竟怎么樣?外面的風言風語一直不斷。現在,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到深圳視察過了,能不能也請他給深圳題個詞,打個分?這既是深圳人的渴望,也是全國人民的需要。于是,深圳市領導經過商量,決定委派市接待處處長張榮趕往廣州,請鄧小平題詞。
鄧小平于29日傍晚回到廣州,入住珠島賓館。張榮1月29日夜里接到任務,30日一早到達廣州,李天增去廣州火車站接他。一見面,張榮就告訴他:“小平同志給珠海題詞,肯定了珠海,可首長對深圳沒有評論,我們想讓他題個詞。”李天增特意安排張榮住在珠島賓館新6號樓,和北京來的工作人員住在一起,與鄧小平的住處僅隔著一條有橋相連的小河。張榮通過有關方面,將深圳人的請求向鄧小平匯報了。鄧小平說:“回北京再題吧。”
2月1日是大年三十,羊城的陽光分外明媚。花城的“花市”已經開了幾天了,到處都花香襲人。早飯后,鄧小平照例在珠島賓館內小花園散步。但是,他好像在思索、琢磨著什么……
這天上午,鄧小平的女兒鄧楠告訴李天增:“你別出去了,在家準備,散步回來就寫。”
李天增樂顛顛弄了張六尺宣紙,一開四,又細心地用熨斗將宣紙上的折痕熨平,然后平鋪在1號樓的辦公桌上。不過,他多此一舉地將毛筆蘸上了墨。
鄧小平散步回來,一進1號樓,就坐在門左邊的沙發上休息。他喝了口茶,問在場的張榮:“題什么?”此刻,張榮非常激動,急忙從公文包內取出幾張草擬好的題詞稿遞給鄧小平。鄧小平一看,說:“要寫這么多呀。”張榮和李天增異口同聲地說:“隨首長吧,您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首長題什么,我們都一樣高興。”
鄧小平隨手推開紙條,胸有成竹地走向辦公桌,拿起了筆,才寫了幾個字,筆粘住了。李天增暗罵自己笨,房間里有暖氣,蘸在毛筆上的墨黏結了。他趕緊添水研墨,換了張紙。鄧小平重新提起筆,目光在紙上謀劃了一下書寫的布局,又將毛筆飽蘸濃墨,在紙上一字一字地題寫:“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鄧小平。1984年1月26日。”
一氣呵成,字字蒼勁有力。題詞剛寫完,墨跡還未干透,張榮已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和喜悅,趕忙上前將題詞折起來,匆匆走出1號院。他完全忘記了向鄧小平及其家人道別的應有禮節。張榮先將題詞交給廣東省領導。省領導反復看了幾遍,一個個笑逐顏開。后來,深圳市領導看到鄧小平的題詞,無不高興得熱淚盈眶,紛紛拍手慶賀。
題詞這天本是2月1日,鄧小平為什么將日期寫成他離開深圳的1月26日呢?他到達深圳那天就曾說過“我暫不發表意見”。顯然,題詞的內容是他老人家在深圳經過兩天全面而深入的調查考察后得出的結論。下這個結論,是鄧小平幾天來深思熟慮的結果。這個春節,有了鄧小平這份厚重無比的禮物,深圳人過得非常快樂,非常踏實,充滿勝利的喜悅!
2月7日,鄧小平由廣東乘火車來到廈門。2月8日這天,海闊天高,風平浪靜。鄧小平、王震在福建省委、廈門市委領導同志的陪同下,乘坐“鷺江”號游艇,一邊聽取省、市領導匯報工作,一邊游覽廈門鷺江兩岸的風光。王震特意安排省委書記項南坐在鄧小平身邊。項南匯報說,廈門特區現在實際上只有2.5平方公里,實在太小,太束縛手腳了,最好能把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島。鄧小平一邊聽匯報一邊察看地圖,思索一陣后說:“我看可以。”
在場的省、市領導都高興地露出會心的微笑。項南接著說:“現在臺灣同胞到大陸都不是直來直去,要從香港地區或者日本繞道而來,這太麻煩。如果把離臺灣、金門最近的廈門變成自由港,實行進出自由,這對兩岸中國人的交往,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王震插話說:“應該考慮這個問題。”鄧小平深深地吸了一口煙,說:“可以考慮。”然后他又問自由港的政策應包括哪些內容。在場的省、市領導商議了一下,由項南歸納起來回答說,主要內容有三點:人員自由往來,貨物自由進出,貨幣自由兌換。鄧小平靜靜地抽著煙,望著薄霧迷蒙的大海陷入了沉思,他要仔細地、深入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游艇環島一周后,鄧小平登上了海上花園鼓浪嶼,漫步在街道上。鼓浪嶼的居民和游客帶著驚喜的目光,自覺地站到街道兩旁,鼓掌歡迎鄧小平一行。在由日光巖步行回游艇的林蔭路上,鄧小平問項南,廈門機場為什么要叫“國際機場”。項南回答說:“搞經濟特區,就應該與海外建立更為廣泛的聯系,叫‘國際機場就是為了與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和美國通航,只有飛出去才能打開局面。”鄧小平對項南的考慮極為贊同,他揮揮手臂說:“就是應當飛出去嘛!”這一天,他還視察了建設中的東渡港,到海軍碼頭看望了廈門水警區的同志,并和他們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