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夏衍書信中的一些人和事

2020-01-25 16:21:07沈蕓
讀書文摘 2020年11期

我接觸夏衍書信是在1995年,他剛剛去世不久,有雜志約稿希望刊登有關我祖父的佚文遺稿,那時候,《夏衍全集》的編輯工作在他生前已擱淺,何時出版遙遙無期。我覺得,不如先做一些資料的征集整理工作。于是我就從征集書信開始做起,因為當時與我祖父同輩的親朋故舊還有很多人在世,但也已經風燭殘年,這項工作相當于是與時間賽跑的搶救工程。

我的這一想法雖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這項工作沒有多久就因故停了下來,非常可惜,很多老人接連去世,大量的線索都中斷了。當然,還是有收獲的。譬如明星公司老板張石川的女兒張敏玉給了我一封信,是1947年我祖父寫給她父親的信的原件。

蘇州的李灝醫生是我祖父和喬冠華他們在重慶時的老朋友。我小時候生長在蘇州,受到過他們家的很多照顧,我祖父在給李灝醫生的信中還特地提及:“那個承你們全家歡喜的長睫毛孫女,金秋已經入學。”這次,李灝醫生將我祖父與他的十幾封通信全部給了我,寫信的時間集中在1975至1987年。

2005年,《夏衍全集》出版。雖然這一次收入書信成為編委會的集體共識,但最后依然有權威人士提出去掉書信日記卷,還好,眾望所歸,十六卷《全集》終于順利問世。

這次的書信征集可謂大豐收,總共收到近四百封,經過編委會討論決定,公開發表三百多封,有一些與其他卷內容相關的信件,也作了個別的分卷處理。

致潘漢年:到新加坡被禁足在海上

夏衍致潘漢年的六封信,彌足珍貴。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是《潘漢年的情報生涯》一書的作者尹騏提供的。里面有三封同夏衍1954年的“南印度之行”有關。

夏衍此次訪印的時間有多種說法。沈蕓《夏衍年表》判斷夏衍赴印度的時間是1954年1月,林縵判斷的時間是1954年4月等,恐均不確。夏衍在一封寫給潘漢年的信里提到了他近日就將出國的事情。該信中日期標為“十一月二十四日”。1949年到1955年這一時間段,夏衍出訪的年份只能是1953年(1955年4月潘漢年被捕后,兩人間自然就沒有通信了)。這一判定和他在《贊頌我的“老大姐”》一文中的說法也是吻合的。因此,夏衍訪印的時間可推定為1953年12月至1954年2月初。(陳奇佳《〈夏衍全集〉編纂商兌》)

以上這個結論自有它的道理。但是,對不起,我不能同意。

《夏衍年表》每一稿的修訂都是經過反復考證,有據可查的。據我所知,林縵在1992年編撰《當代中國文化名人傳記畫冊》時所做的《夏衍大事年表》,是經過夏衍本人審閱的。

關于《夏衍年表》,我一共做過三稿,我的印象是《全集》這一稿在前兩稿的基礎上修訂增加了三千多字。做年表是個熬工夫的苦差事,不是只憑幾份文字的推測那么簡單。

我記得,此年表除了與前幾個年表作比照外,凡是涉及時間的,都盡量以夏衍本人所填寫的簡歷為參照。為此我想到了一個方法,寫了一封正式信函給時任文化部部長孫家正,請文化部黨史辦的石雅娟同志給予協助,孫家正部長批復后,石雅娟同志與另外一位處級干部去中組部調檔查閱,然后把抄錄回來的材料交給我。此外,有關夏衍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任副會長、在中日友好協會任會長期間的出訪情況,也是我請示了陳昊蘇同志后,對外友協給調的檔案。

1975年夏衍出獄后,撰寫了一部留給家人的《我的家史》,其后半部分“歷程”(未發表)寫到,“1954年4月,與丁西林、謝冰心等訪問印度。參加了尼赫魯的家宴,認識了英迪拉·甘地。”

我手頭還有一份夏衍自己撰寫的簡歷,關于這一出訪時間,他明確寫道:“1954,印度、緬甸(1—4)。”

另據《當代中國文化名人傳記畫冊·冰心》中“冰心大事年表”(卓如匯輯)中記載:1954年,1月12日,離開印度,經緬甸回國。2月4日,到達廣州。

在此次出訪的途中,夏衍寫下了一篇散文《南印度之行》,發表在1954年3月12日的《文匯報》上:“這一天晚間,我們又在熱烈的歡呼聲中離開了這個熱情澎湃的城市。下一個目的地,是南印度的最大城市、文化和經濟中心馬德拉斯。”

其實,這趟歡快之旅從一開始就摻雜著不和諧音。夏衍在1953年11月26日致信潘漢年:“開兄:……緊張了幾天,明晨一早就啟行了,英帝不忘舊事,居然拒絕了我的簽證(其他人都簽了),交涉后,簽了香港過境的‘普通護照,不簽‘外交護照,換言之,就是要檢查我也,回來不能經星(新)加坡,也是一件麻煩的事,因此,這次不是輕松的旅行,也許是一場劇烈的斗爭。當然,今非昔比,很可以斗一下了。”

這里所說的“舊事”和“今非昔比”,是指1947年去新加坡做統戰一事。據《懶尋舊夢錄》記載,“同年(1946年)7月,恩來同志同意我在談判破裂后一起去延安。可是9月間,恩來同志知道了陳嘉庚先生已安全回到新加坡之后,決定派我去新加坡了解抗戰時期流散在東南亞一帶的文化工作者的情況,并向陳嘉庚等愛國僑領轉達黨中央對他們的關懷,并向他們通報國共談判破裂后我黨的方針政策。”“這樣,我就在10月10日從南京回到上海。……然后,于10月30日和潘漢年一起,飛抵香港,當時,正是英國重新接管新加坡時期,所以要拿到入境證非常困難,經過幾個月的奔走,才于1947年3月18日,和陸浮乘船經西貢抵新加坡。”

另據《我的家史》記述,夏衍此行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與馬共總書記陳平取得聯系。

夏衍一生唯一的一次新加坡之行,做了很具體的兩件事,應邀出任《南僑日報》主筆和為“香港文化基金”籌款,關于僑領的統戰工作,他一方面為廣大華僑們的愛國熱情所感動,另一方面也在《新加坡日記》中寫了一句很微妙的話:“華僑領袖的短視與勢利性。”

與此同時,他的行動引起了英當局的密切注意,“同年十月,新加坡英國當局要劉牡丹轉言要我‘自由離境,10月底飛回香港”(《我的家史》)。

雖然是“今非昔比”,但這一“禮送出境”的記錄是永久保留的,使他在有生之年不能再踏上新加坡國土。“慧姊轉開兄:我從加爾各答坐船走了21天,除夕到香港,年初二到廣州,在新加坡,被英帝特務包圍了3天(等于軟禁),現在總算是平安回來了。”這里所說的新加坡,實際上是被困于海上,沒有讓他下船。

這封夏衍致潘漢年信的時間,跟“冰心年表”中記述的時間是一致的,再一次佐證了《夏衍年表》中南印度之行的訪問時間是:1954年1月。

關于評價郭老的一封信

××同志:

四月二十日的長信,和七月四日的催問信,都收到了,遲復了,非常抱歉。

我也不喜歡郭老的《李白與杜甫》,對《蔡文姬》的某些場景和對話,我也有些不同意見,但是,我不同意你對郭老的歷史研究和他所有的歷史劇采取全面否定的態度,好就一切都好,壞就一切都壞,這是形而上學,絕對化,是直接違反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這不論對討論文藝作品或學術研究,都是很有害的。你第一封信中,不是也說郭老受歌德的影響很重么?那么,我就抄一段恩格斯對歌德的評論,來作為回答吧。

在他心中經常進行著天才詩人和法蘭克福市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的樞密顧問之間的斗爭。前者厭惡周圍環境的惡俗氣,而后者卻不得不對這種鄙俗氣妥協、遷就,因此,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

當然,這只是郭老一個時期的一個方面,而絕不是他的全體。對任何一個人、一件事,我們都要一分為二。我的看法,在郭老的一生中,恩格斯所說的“天才詩人”這一面是占著壓倒多數,而后者則只是一時一世的斑痕罷了。在你的長信中所舉事實,有相當部分是與事實不符的、“四人幫”的誣陷之詞。從抗戰開始,一直到他去世,我直接間接地在他領導下工作(當然要除去十年浩劫這一段時期),因此,我認為在學術研究上,一定要認真老實,實事求是,對于現在流行的所謂“文藝小道消息”,是千萬不該輕信的。

匆此問好!

1981年9月2日

這封信沒有收入《夏衍全集》書信日記卷,而是按分類收入《夏衍全集》第九卷“文學(下)”,由此可見,依據這封信的價值,所給的定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書信。

我問郭老的女兒郭平英,見過這封信沒有?她回答:頭次看到這封信。在這之前,她曾跟我說,他們當初在編輯出版郭老戲劇集的時候,曾經到我們家請我祖父寫序言,郭平英說:夏公很直接地就拒絕了,他說“我不寫……”

這讓我很詫異。在我的印象里,郭老家來人,他是很重視的,像郭老生前的秘書王庭芳會因為郭沫若故居的事情常來,女兒郭庶英、郭平英也是一樣。有一次郭老的兒子郭志鴻帶著女兒來,還上了我祖父那天上午的日程。對于郭老的安娜夫人,他更是關心備至。為了安娜夫人晚年從大連回上海住院治療的事情,我祖父專門寫信給上海市委的主要領導,請他們幫助解決。

所以,我在看完這封信后的直覺是,他不寫戲劇集的序言,僅是針對郭老的戲劇本身的。郭平英也說,不喜歡某些作品,這是很正常的。

我祖父在悼文《知公此去無遺恨》中寫道:“和一位締交半個多世紀的良師益友訣別,悲痛之情是難以盡述的。1923年,我作為一個愛好文藝的青年到博多去訪問他,在我心目中他是一個豪放的浪漫主義詩人,1926年他通過許甦魂同志寄給我一張戎裝照片,我知道他投筆從戎,成了北伐戰爭前線的英勇戰士。……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他克服種種困難,毅然孑身回到上海。黨組織給他安排了住所,當我們問他還有什么行李時,他笑著做了一個寫字的手勢說:‘只帶了一枝筆。”

在《懶尋舊夢錄》里,“郭沬若回國”是獨立的一節。1937年“七七事變”后的第三天,周恩來在上海通過潘漢年約見夏衍,這是周夏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周恩來給夏衍布置了新的任務,即正式開始從事隱蔽戰線的統戰工作和協助郭沫若辦一張公開的黨報《救亡日報》。8月2日清晨,潘漢年約夏衍去見一位從日本回來的“老朋友”。在接觸中,夏衍發覺,“為什么會從他(郭沫若)的眼神中看出惆悵的神色呢?我想,他一定是牽掛著仍滯留在日本的安娜和幾個孩子吧!”果然,過了幾天,郭沫若給夏衍看了他寫的詩,其中一首是步了魯迅那首名詩的韻:“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去國十年余淚血,登州三宿見旌旗。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

不久,這種“別婦拋雛”的心情,夏衍自己也體會到了。“八一三”事變以后,組織安排夏衍離開上海去廣州,復刊《救亡日報》。那時他的女兒剛滿6歲,兒子在“八一三”事變后的第二天才剛出生。

“我不能忘記長沙大火前夕的一段往事:廣州失守后,我和《救亡日報》同人撤退到桂林,隨后立刻趕到長沙向郭老匯報,彼時正碰上長沙大火前夕,我去往水風井,郭老正忙著第三廳的撤退工作,連坐下來談話的時間也沒有。第二天我去見周恩來同志,一見面他就說:你來得不巧,沒有細談的時間,可是,也來得正好,沫若同志離不開三廳,就請你護送于立群同志去桂林吧。當晚,當我和于立群同志等人離開長沙的時候,我滿以為可以和郭老見一面的,可是,真的是公而忘私,他連送別的時間也沒有。”“我們一行五人(還包括孫師毅、馬彥祥及一輛周恩來指派的‘老爺汽車),于立群和池田幸子都是孕婦,池田還帶了一只她最歡喜的花貓。崎嶇不平的公路上,擠滿了達官貴人和軍官的家屬、‘逃難的大小車輛。真可以說‘步履艱難。”

“幾十年的往事是說不盡的……”夏衍感慨道,“1977年,在闊別了十多年之后去探望他,那時他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可他還是那樣親切、高興。……大家知道,1974年江青一方面在大會上點了他的名,同時又糾纏著他,妄想拉他當‘梁效某顧問式的角色,他毅然頂住了惡浪,可是憤懣和憂郁使他身心交瘁。于立群同志說:他病情惡化,正是1974年開始的。”

祖父寫回憶錄之前,曾經有老朋友勸他說,“你們這些過來人如果不把過去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如實地記錄下來,立此存照,那么再過一些年,‘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某些人憑空捏造、牽強附會,以及嚴刑逼供出來的污蔑不實之詞,就會成為‘史實,這是對不起后人和歷史的。”

這樣的事情,后來果然發生了。好在我祖父把“歷史”寫了下來,包括這一封評價郭老的信。

周恩來說:楊度女兒“有困難可以直接找我”

楊度的女兒楊云慧一直叫我祖父“沈伯”。她大概是楊度的后人里面最了解夏衍和楊度之間關系的人了。

她跟郁風、鳳子是好友,她們兩位都在北京,來往很方便,經常來我們家聊天。所以,楊云慧晚年在上海的一些生活情況,我祖父總是第一時間就能知道。

1988年底,為了楊云慧的住房問題,我祖父給當時在統戰部任職的胡耀邦長子胡德平寫了一封信。

德平同志:

久未晤,甚念,百忙中有件事奉托。楊度同志的女兒楊云慧(原上海科教片廠編導、文藝七級,已離休),為她的住房問題,來信希望能得到統戰部的協助。……楊云慧現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她的丈夫郭有守是起義的外交官,再加上楊度是早期共產黨員(周恩來同志單線領導),因此,請您便時向(閻)明復同志反映一下,是否可由統戰部向上海市委聯系,予以協助?

匆匆致

敬禮,祝龍年大吉。

夏衍

十二,二十九

關于楊度,我祖父先后寫過兩篇文章《楊度同志二三事》(1978年)及《續楊度同志二三事》(1986年)。在他的筆下,始終稱楊度為“同志”,而這一“同志”的稱謂長期以來都是一個不能公開的秘密。

“關于楊度同志和中國共產黨有聯系的事,30年代初在上海小報上就透露過,我猜想,認識他的人也可能已經察覺到了,楊度同志逝世,馬敘倫先生送了一副挽聯,后來搜集在馬敘倫的《石屋余瀋》中,聯云:‘功罪且無論,自有文章驚海內;霸王成往跡,我傾河海哭先生。在當時,應該說是很難得的。1947年在香港,宋云彬同志和我談起這副對聯,問我楊晳子晚年是不是加入了共產黨。談話時潘漢年也在座,我們就作了肯定的回答。”

“楊度同志的入黨,不在1926年、1927年,而是1929年秋。自李大釗同志犧牲后,他思想上發生了很大變化。……通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經潘漢年同志介紹,他申請入黨,經周恩來同志批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秘密黨員。”周恩來在離開上海時,考慮到潘漢年也即將離開,于是決定由夏衍和楊度單線聯系。1930年9月,經潘漢年介紹,夏衍認識了居住在上海舊租界薛華立路附近一座小洋房里的楊度。“我每月跟他聯系一次,送給他一些黨內刊物和市上買不到的‘禁書,也和他談些國內外形勢—— 主要是我們所知道的中央蘇區的戰爭情況。他從敵陣中來,知道許多北方軍閥、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矛盾……他還曾不止一次地把他親筆寫的國民黨內部情況,裝在用火漆封印的大信封內,要我轉給上級組織。最初我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他是一位姓楊的秘密黨員。后來逐漸熟悉了,他才告訴我:‘我就是楊晳子。當時我也的確大吃一驚。”

一直到1976年周恩來總理去世前幾個月,他才將這個驚天的秘密告訴王冶秋:請你告訴上海的《辭海》編輯部,《辭海》上若編寫楊度條目時,要把他最后加入共產黨的事寫上。

據楊云慧兒子回憶說,楊云慧在“文革”中“抄家”時被逼替父低頭認罪,她一再聲辯,并說周總理也是很尊重楊度的。兩個星期后,楊云慧家中突然平靜下來,原來是章士釗把情況轉告給周總理,周總理給上海方面打了電話。

王冶秋將周總理臨終的話寫入《難忘的記憶》一文里。夏衍看后,知道這個秘密到了可以公開的時候,于是便把自己與楊度交往的經歷寫成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周恩來同志不止一次地同我談起過他,解放后當我告訴周總理楊度同志的女兒楊云慧同志已回到國內,在電影廠工作,周總理很高興,說‘她有困難可以直接找我。”

“八十這一關我是有信心可以突破的”

我祖父特別偏愛他在92歲那年寫的《無題》一文,發表在《收獲》雜志上。耄耋之年,他在這篇短文中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和生死觀,“靜下來想想,我這樣一個出身貧寒、經歷坎坷的人,居然能活92歲,實在有點奇怪。”

這項紀錄是由他自己不斷刷新的,尤其是在“文革”中備受折磨,損目折肢之后。

1977年他復出后,開始考慮去上海治病的事宜,主要是要做眼睛的白內障手術和治療在監獄里被踢斷股骨頸的右腿。

我祖父那年9月16日去上海,住在瑞金一路,他的二姐沈云軒家。李子云告訴我,那是她自1962年之后,與我祖父的第一次見面。看著自己原來健步如飛的老領導如今拄著雙拐,拖著殘腿,她的心中唯有“悲憤”之情。

盡管祖父一再交代“上海熟人太多,又是是非之地,所以想有選擇地會見幾個老朋友……同時,我留滬時間不長,還想檢查一下身體,故請你暫時‘保密,免得驚動那些可見可不見的‘朋友”,但當時上海的老朋友們聞訊還是紛紛去看望他。

他和他的老姐姐一起檢查身體,醫生講,兩位老人的身體底子都非常好,心臟也很健康,如果沒有“文革”,老人家基本上是不會有器質性毛病的。李子云說到一個細節很有意思,在檢查眼睛之前,她特地跑過去跟老人家耳語,問他:要不要換個名字?老人家說:不用,就用夏衍。當大夫護士們看到病歷上的名字時,李子云用了四個字形容他們的表情:肅然起敬。

回到北京后,祖父在10月20日給李子云的信中寫道:“(瞿)白音、(田)念萱同志的信收到,好在要做手術也要在明春,慢一點也不妨事。”

這里指的應該是股骨頸置換人工骨的手術。31日他再一次致信李子云:“念萱同志來信收到,可能上次寫的規格、數量都不夠清楚,所以已把原透視片寄給袁宗燦,請陶大夫再開一張單子,詳寫規格、尺寸……屆時仍請你轉交白音同志轉給田魯代辦(同時,還請你復寫一份,因萬一香港辦不到,郭老的日本夫人說她可以到日本去買)。”

這里提到的袁宗燦是夏衍在上海的外甥。而田魯,即查良景的筆名,電影編劇,解放初期由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調至香港長城影片公司。

人工骨的購買一波三折。轉年間剛到春節,祖父又寫信給李子云:“今天是‘年初三,趁沒有客來的時候,給你寫這封信,祝賀新年。……昨日接念萱同志來信,關于托查君買人工骨的事,一下子搞糊涂了。她說《大公報》的某君已‘買好帶京,但前幾天《大公報》的羅承勛來看我,說去找過查良景,查說‘沒有收到尺寸所以未買,希望趕快把尺寸、圖樣單寄給他云云,羅在京十天,回港前又來問我尺寸單寄出了沒有。我說已由洪遒帶去,由洪轉給查了。而現在從田大姐的信中看來,查并未收到尺寸圖樣單,這樣,事情如墮至黑霧中,弄不清楚了。我再三思維,只能要袁宗燦再弄一份尺寸規格單,直接寄給我,由我處直接交給《大公報》在京代理人,由他們去辦,不必再經過查君轉手了。念萱同志兩次來信,均未寫地址,所以只能托你轉告,并致謝意。”

終于,在月底,此事有了著落。“人工骨已由費彝民帶來,昨日散會時碰到他,他說此件是羅承勛買的,是查良景把尺寸型號交給了羅,羅買后交費帶回的云云,費并說,羅不肯收錢,為了‘略表敬意,這當然不好,會后我當再和費講清楚。東西現在費處,他說會后送到我家。此事請告白音、念萱同志,謝謝他們的幫助。”1978年2月28日,祖父趕緊寫信告訴李子云。

手術定在上海做,所以一個月的工夫,“人工骨已帶給袁(托柯靈帶滬的),如尺寸型號符合再考慮去滬時間,還有,請田(念萱)再寫信問查良景,請查了解一下人工骨的價錢,因羅承勛不肯說,我無法還債也”(夏衍致李子云,1978年3月23日)。

碰巧同年,在“文革”中跳樓摔斷左腿的羅瑞卿將軍,赴德國做人工骨置換手術,術后因心肌梗塞于8月3日去世。這件事使我祖父徹底放棄了做人工骨置換手術的念頭。

這是祖父第二次放棄腿的治療。第一次是在監獄里,因為給他吃橡子面,導致胃出血,問他是治胃還是治腿?他選擇了保胃棄腿。

大病了一場后,祖父于1978年12月16日寫了一封信。從其中的一段話可以看出他決定以殘腿為伴,拄杖而行,并下定了以老而彌堅的信念,度過余生的決心。“據說,78歲是一個關,總理是78歲去世的,今年,又死了阿英和周貽白,也都是78歲,所以許多人都為我擔心,來客不斷,今天上午就來了七八個人(包括周揚夫婦),其實,我相信80這一關我是有信心可以突破的。”(夏衍致李子云)折肢,暫且擱下。損目,還是要解決的。

“我的眼鏡,原答允兩星期可取,但一再拖拉,仍未用上,我的眼睛如舊,未惡化,也未好轉。”(夏衍致李子云,1977年10月31日)

“文革”中,在監獄昏暗的光線下,不斷被逼迫寫檢查和“自傳”落下的眼疾,是困擾祖父晚年生活的一大難題。1980年6月,由陸道炎醫生在上海主刀,做了眼切除白內障手術。但這一現在看起來并不復雜的手術卻不是很成功,祖父的視力始終沒能恢復。一年以后,他寫信給李子云說:“你的那篇文章,《讀書》已于上周轉來,希望早日看后退回,我看了幾頁,因為墨水太淡,加上我視力衰退,看起來實在吃力……所以只能退給范用,不必再看了,實在對不起,看來,我的眼睛不久就會失明了。友協正在設法讓我去日本再做一次手術,但尚未最后決定,問過陸道炎,他回信說‘沒有把握還是保守一些為好,而實際上已‘保守不下去也。”

最后,在日本的檢查治療依然是“保守”的,配了一副特制的放大眼鏡。

病腿、眼疾、年老、體弱,都沒有擋住祖父向前走的步伐。晚年,他迎來了次寫作的高峰期,除了撰寫大量的文章外,還在1984年出版了自傳《懶尋舊夢錄》。

他在1987年6月11日寫給老友李灝醫生的信,顯然要比10年前信心滿滿:“灝兄:……去冬以來,好幾位比我年輕的同志相繼去世,領導和親友一再要我做一次體檢(我因自我感覺良好,去冬一次感冒也沒有犯,所以已經兩年未去檢查了),事后北京醫院發來了‘總結,居然各種老年人有的病無一不有。‘北醫是一家老牌保守醫院,我對它們的‘保守系數一直持保留態度,加上‘結論中的許多行話、術語又看不懂,所以只能向您這位專家和顧問請教了,請您看看是否各種毛病都有?以及今后應注意事項,據我自己評估,按我的年齡(今年滿87歲),應該說是不錯的了,發沒有白,牙沒有壞,除眼睛做了白內障切割手術外,耳也沒有聾……”

關于長壽的原因,祖父在《無題》一文里,更多地歸結為自己的性格:“話說回來,一個人的健康,要從生理、心理、適應能力這三個方面來決定。我能活到現在,大概是總結了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卸下思想包袱,不生氣,不悲觀。”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我祖父來自于一個有長壽基因的家族,他享年95歲,他的姐姐享年102歲。

(選自《一個人和一群人:我的祖父夏衍》/沈蕓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10月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黄色在线|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国产精品护士|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欧美精品色视频|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网址|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日韩a级片视频| 欧美一级夜夜爽|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国产自在线拍|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人妻| 99热免费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xxx|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亚洲成人77777|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色婷婷|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国产啪在线91|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亚洲一级色|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导航|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69精品在线观看| 88av在线|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爱爱网|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无码高清专区| 91精品网站|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久久成人18免费| 午夜影院a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