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芳
摘 要:研學旅游是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接觸大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教育教學活動,是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內容,從根本上來說不僅深刻體現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也旨在通過研學旅游來提升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在研學旅游活動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要科學把握研學旅游的文化特點,圍繞當前研學旅游的現狀,從研學旅游認知、政府主管部門、研學旅游活動基地、研學旅游服務社、研學旅游安全五個方面來促進研學旅游標準化建設。
關鍵詞:研學旅游;標準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2(b)--02
2016年《關于推進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發布,在教育主管部門積極探索下研學旅游在這四年時間里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一新型教育模式瞬間成為教育行業的“明星產品”。研學旅游是政府部門以及各個學校結合區域、學生以及學科教學特點進行的一場教育形式變革,具體的表現方式包括集體旅行和集中食宿,主要是引導學生積極走出校園去接觸大自然和人文景觀,這是針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對培養學生自理能力、自立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水平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研學旅游推進中逐漸發展成了“旅游+教育”,而不是教育形式的根本變革,從發展情況來看城市優于農村,從發展細節上來看還存在著多頭管理、認知不強、安全不夠、產品設計簡單等問題,在踐行研學旅游中存在著以“旅”代“研”或者以“游”代“學”的問題,最終導致研學旅游成為一場走馬觀花的教育變革,成為學生的自然景觀“參觀游覽”。由此,研學旅游標準化建設急不可待。
1 促進研學旅游產品標準化
要準確把握研學旅游的文化特點,明確研學旅游的標準,在科學設計研學旅游產品的基礎上,促進“游”與“學”的均衡發展。
1.1 研學旅游的文化特點
研學旅游是教育形式變革的文化產物,從根本上來說具有以下文化特點:一是文化普及性,多元化文化社會下研學旅游的發展有效結合了旅游產業的特點,旅游活動創設體現了文化的普及性以及新時代文化的創新性,研學旅游的推進為旅游業發展作出了貢獻;二是課程文化性,研學旅游活動內容有效結合了區域特點和學生特點,是符合各個地區不同年齡群體對研學旅游產業的認知,研學旅游的課程文化性也就體現在其文化活動形式上;三是文化體驗性,研學旅游中十分注重學生的旅游意識,引導學生去分析各地區文化形式,帶他們進行了良好的旅游體驗活動與文化體驗認知。
1.2 研學旅游產品標準化措施
在準確認識研學旅游特性的基礎上,要結合研學旅游問題做到以下幾點標準化工作,來促進研學旅游產品的標準化:一是從教育形式、價值觀念上對研學旅游進行產品目標設計,重點解決研學旅游產品單一、同化、無標準等一系列問題,圍繞研學課程、導師配置、行程規范等方面來下功夫,設計研學旅行產品時結合研學旅游文化特征來重點突出教育的“第一屬性”;二是圍繞研學旅游文化特征來制定科學合理的量化考核標準,重點解決研學旅游“游”大于“學”、“游”與“學”不均衡發展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符合學生拓展學習的正向評價機制;三是不斷完善研學旅游產品的標準,合理制定“及格線”與“優秀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研學旅游。
2 促進研學旅游管理部門標準化
研學旅游標準化建設中面臨的一重大問題就是多頭管理使得“學”與“游”失衡發展。要強調發揮好各個管理部門在研學旅游方面的管理職能,促進研學旅游管理部門標準化。研學旅游作為行業發展,不僅要突出區域特色和學生特點,也要突出研學旅游的文化性和價值性,政府部門在科學研發研學旅行產品的基礎上,應該發揮好駕馭部門的作用,考慮到“游”的特性應該將旅行社納入到研學旅游標準化工作中來。
2.1 教育部門加強研學旅游的標準化制度管理
教育部門要加強研學旅游的標準化制度管理,根據研學旅游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督機制,圍繞旅行社狀況形成研學旅游獎懲制度,并讓各大景區配合研學旅游開發設計健康性和教育性的研學旅游產品。
2.2 加強教育旅游部門合作,實現專人專管
促進教育主管部門和旅游行政部門的互相配合,從素質教育各個角度提升對研學旅游的認識和支持,考慮到一系列問題要為學生研學旅游提供經費支持,讓相關景區及景點參與到學生研學旅游標準化工作中來,圍繞門票讓利、專項獎勵經費等方面促進旅行社加入到研學旅游產品設計開發中來,帶領學生更好地體驗古村落、歷史建筑以及相關民俗風情,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內容的基礎上,形成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的意識。研學旅游活動需要教育部門、旅游相關部門等共同發揮作用和努力支持,這也是促進研學旅游行業標準化的重要保障。
3 促進研學旅游活動基地標準化
研學旅游標準化推進中要促進研學旅游活動基地標準化,研學旅游活動基地是學生研學旅游的重要活動場地,是踐行研學旅游活動內容的重要場所,對學生自然景觀、人文學習等需求的滿足具有重要意義。由此,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研學旅游現象,重新調整設計研學旅游活動構架,讓研學人員提升對研學旅游產品以及項目的認知、體驗,為研學旅游標準化發展鞏固旅行活動基地。
3.1 建立專門的研學旅游基地
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建立跨區域研學旅游聯盟基地,比如上海東方綠洲“修學旅游中心”以及南京學生陽關體育營地,為學生研學旅游提供內容豐富的基地,從根本上來說建立研學旅游項目基地,不僅可以促進城市旅游,也提升了文化旅游的價值性。
3.2 與旅游院校合作共建研學基地
發揮好區域旅游院校的作用來構建研學旅游基地,促進教育資源與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度融合和利用,讓旅游院校發展成為學生研學旅游的重要基地,比如利用旅游院校組織學生通過烹飪實訓、品酒實訓等來學習制作西點,為研學旅游創新化發展提供支持。
3.3 與景區共建定點研學基地
將公園、綠地等常規性的旅游景點作為研學旅游的重要基地來安排研學旅游活動,在踏春、放風箏、畫畫等一系列活動中讓學生去欣賞和接觸大自然,在最樸素的自然環境中去欣賞文化內容,為研學旅行創新提供不受限制的基地環境。在促進研學旅游基地標準化建設的過程中,還要促進研學旅游基地活動的標準化開展,研學旅游基地的建設要發揮利用好當地的特殊資源,針對學生的研學來實現地域文化資源、文化情境的研學旅游。
4 促進研學旅行服務社標準化
為了更好地加強研學旅游,要促進研學旅行服務社標準化建設。研學旅行服務社是為研學旅游學校自己學生服務的,這是研學旅游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加強研學旅行服務社的發展。
4.1 組建專業導游隊伍成立研學旅行服務社
研學旅行服務社是專門為研學旅游而發展興起的,面對的對象主要是學生群體,為了更好地服務學生群體,研學旅行服務社要更加突出自身的文化性、教育性及專業服務性,結合學生研學旅游要求組建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研學導游隊伍,并進行專業的培養,使之具備根據中學生研學旅游產品項目以及內容來合理規劃研學文化旅游線路的能力。
4.2 加強旅行服務社與學校的合作
以研學行政部門為依托,研學旅行服務社要充分考慮當地地域文化資源,帶領學生積極參與示范性研學基地的學習,與各大學校在研學旅行活動服務方面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配合學校積極挖掘和開展研學旅游項目活動,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創造條件。
4.3 研學旅行服務社創新研學旅行項目
研學旅行服務社發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創新研學旅游項目,準確把握研學旅游產品的文化屬性,通過實地拍攝等方式將文化旅游引入到學生的課堂學習中來,幫助他們進行課堂上和課堂外的特色研學,不斷合作打造專屬于學生的文化旅游精品。
5 促進研學旅游安全服務標準化
研學旅游面臨的群體主要是學生,受學生學齡段的影響,他們對研學旅游中的安全意識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他們的安全防控與安全服務要求更高。因此,要促進研學旅游安全服務標準化,構建研學旅游安全鏈。
5.1 做好研學旅游安全宣傳教育工作
研學旅游的核心在于學生,要做好研學旅游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帶領學生全面學習研學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手冊,構建周密的安全應急預案,筑牢學生研學旅游思想上的“安全防線”。
5.2 建立安全責任制,暢通溝通渠道
學生研學旅游需要學生家庭、學校、研學機構以及研學基地等進行安全聯合管控,研學機構要配合學校和家長建立暢通明確的研學溝通渠道,通過微信、書面等方式確保研發信息第一時間精準傳達到各個管理人手中,實現研學旅行服務社、學校、家庭、學生以及研學活動基地等的精準無誤溝通,并結合研學旅游實際情況簽訂安全責任書,讓研學機構、汽服公司、研學旅游活動基地、研學旅行服務社以及餐飲酒店服務企業簽訂專項安全責任書,為學生研發旅游配備一把“平安鎖”。
5.3 對研學服務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培訓
要選配一支專業的研學旅游服務隊伍,學校在研學旅游時要配備專門的研學導師、研學醫師、研學安全員、研學輔導員等,研學機構要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崗位職責等專業的培訓以及乘車、交通、消防、餐飲、住宿等領域的安全知識培訓,選派專業的領隊人員和安全小分隊來摸底排查研學旅游目的地中的危險風險點并進行安全防范預警,為研學旅游提供“安全屏”。
5.4 人防和技防加密研學旅游“防火墻”
堅持人防與技防相結合來構建嚴密的研學旅游 “防火墻”,一方面在人防上配備安全輔導員、研學導師、研學醫生等,全面了解學生的喜好、性格、飲食禁忌、身體健康等問題,杜絕“帶病”研學,從人、車和路況嚴格把控;另一方面,在技防上發揮好車載電視、GPS、微信、監控設備等科技產品的作用,全程跟蹤研學旅游情況。
參考文獻
周維國,馮四朵.基于模糊評價模型的旅游企業標準化服務效益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0,36(02).
盛立新,陳培葉,龔賀,等.韶山紅色旅游服務標準創新和品牌建設研究[J].標準科學,2019(10).
屈中正,李蓉,鄭新紅.森林生態旅游專業教學標準研制調研報告[J].湖南生態科學學報,2019,6(04).
朱雪晶.經濟增長背景下研學旅游產品的發展[J].中國商論,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