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繪畫媒介在其創作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中介作用。所謂的繪畫媒介,不僅僅是紙筆類的物質性媒介和造型上呈現的信息化媒介,還存在一種無形的媒介:透視法。早期透視法的演變關系著圖式的更新,而圖式的演進在藝術發展史中又是自我矯正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透視法與圖式的關系也逐漸相離。
關鍵詞:媒介;透視法;圖式;中介作用
一、透視法的產生與界定
“透視”的詞源是拉丁文“Perspective”,意為“透過……去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家布魯內萊斯基提出“聚向焦點”理論,這被認為是透視法理論確立的標志。正是在布魯內萊斯基這位好友的啟發下,阿爾貝蒂的《論繪畫》第一次系統論述了透視原理。阿爾貝蒂通過數學理論的圖示解釋,說明了可視面、視覺視線和視覺棱錐體是如何形成的;證明了中心射線之長度與位置以及明暗的重要性,又討論了視覺棱錐體的橫截面和其他涉及視覺功能的問題。這是從單純的觀察、模仿自然到將自然中模仿到的美進行升華變成藝術之美。至此,透視法有了一個基本定義。第一個使用透視法的畫家是馬薩喬。他利用透視法原理對繪畫的空間進行構建。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透視法在洛倫佐·吉爾貝蒂、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和萊昂納多·達·芬奇等多位巨匠孜孜不倦的研究下,從最初線性透視到空氣透視、隱沒透視,逐漸走向了成熟,成為畫家、建筑家們必備的專業技能。透視法影響了畫家們的繪畫思維方式,因而更加注重再現藝術,極大推動了西方寫實主義的發展。
“媒介”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指介紹或使雙方(人或事物)發生關系的人或事物。繪畫與媒介的結合打開了“繪畫”和“媒介”這兩個固有概念中被遮蔽的更豐富的涵義。畫面的表達需要通過藝術媒介來傳遞,因此在整個藝術實踐活動中,繪畫媒介起著相當重要的中介作用。繪畫本身被理解為物質與信息結合而成的作品媒介實踐過程。透視法是一種繪畫技藝,同時也是一種無形的繪畫媒介,是一種促使繪畫寫實效果生成的媒介。這種無形的媒介好比是舞蹈中的節奏,音樂中的旋律,藝術的表達都需要通過媒介來完成。提到繪畫媒介,人們立馬聯想到作為繪畫工具的紙筆或者呈現繪畫內容的形式,但不管是物質性的繪畫媒介還是信息化的媒介,作為中介發揮其作用的最佳形式是顯現而不顯身,即媒介的隱匿特性。正如波蘭尼關于默識的洞見:有一種意識,只有在意識不到對象的時候,才會發揮作用。因此,對比各類繪畫媒介,其最具隱匿效果的就是透視法這一無形的媒介。
二、透視法帶來的轉型
(一)圖式的自我更新
在繪畫史中,貢布里希的“圖式—矯正”理論是建立在對再現性藝術的分析之上的,他認為藝術史是一個不斷自我矯正的過程——先制作后匹配。匹配過程本身就是通過“圖式和矯正”的一個個階段進行的,每個藝術家首先必須有所知道并且構成一個圖式,然后才能加以調整,使它順應描繪的需要。因而透視法作為再現藝術最根本的技藝自然關系到圖式的更新。可以得出結論,藝術家是在利用圖式的方法去觀察物像,他頭腦中儲存的圖式系統會限制他對于客觀物像做出選擇,沒有一個藝術家會完全拋開圖式去進行物像創作,比如兩個畫家同時描繪一個物像,他們總是看到自己想要畫的那一部分,而不是畫他看到的東西。每一個藝術家都會按照自己的圖式經驗進行得心應手的藝術表達,而這些圖式往往是他生活經驗的積累和儲存。藝術家是一方控制者,觀眾是另一方控制者,當圖式與自然格格不入時就會出現對圖式的矯正,且這一矯正是自發的。
(二)透視法的自我消解
透視法是西方繪畫的基石。透視法也是對視覺空間的創造方法,且以二維再現三維世界。透視法關系到圖式更新的因素大致有三點。第一,因為透視法的出現讓藝術再現真實世界有了基礎準則,且只有在透視法技藝革新的這一時期,逼真性才是評判再現藝術的標準,其他時期并不把逼真性作為繪畫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它的一套繪畫手段。透視法為畫家提供了掌握并征服空間的能力,讓平面性的繪畫轉向了縱深交叉的視錯覺空間。第二,正是由于透視法技藝對空間的征服,繪畫的目的從之前傳達宗教精神的圖解轉為宗教情懷的世俗化表現。假借“圖式—矯正”理論,畫家們繪畫目的的轉變,也改變了其心理定向。藝術作品具有生命不是因其真實,而是因為其滿足了當時人們內心的期待。這里的內心期待與視覺真實的區別就在于,繪畫從滿足眼到滿足心的變化,也揭示了繪畫中視覺逼真性不如滿足內心期待更接近真實。技法的革新使繪畫目的開始轉為人文性的表達。第三,每一代藝術家在藝術中的新發現都會有意料之外的反抗。繪畫手段的變革影響到繪畫目的的轉向,而對繪畫目的的追求進而產生對繪畫效果更逼真的追求或者滿足內心期待的追求。藝術的發展很難說是以技藝革新的方式前進的,任何方面的發現都會在其他地方制造新的困難。貢布里希從藝術史的維度認為,圖式是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人們對外在世界不斷反應習得的,是深藏于人的心靈深處的一種觀念模式的知覺樣式[1]。藝術家在積累了一定的圖式之后,透視法則成了規范繪畫的一種技藝。圖式在藝術史中的更新矯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便產生了對技藝的追求。這也是在透視法之后出現蛋膠畫法和漸隱法等技法的原因。再后來,繪畫技法的發展受到攝影術和印刷術的沖擊,使繪畫圖式不斷更新。縱觀藝術史,透視法的變革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圖式的更新。因此,作為無形的媒介,透視法自身的消解帶來了繪畫藝術的轉型。
三、透視法媒介的作用
(一)規范性與客觀性
透視法的發現改善了模仿自然的技術。基于“視覺棱錐體理論”,阿爾貝蒂發明了一種畫家精準表達透視效果的繪畫工具——“格子窗”[2]。這一取景框類似于九宮格,在固定的視點把目之所及借助格子窗轉移到畫布上。透視法立足于數理程式,寫實主義不能偏離這種程式。若一幅畫的透視關系不對,那么這幅畫的內容是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所以透視法對于藝術創作和藝術表達起到了規范性的作用,使寫實繪畫具有了穩定性和規則性,滿足了人們從模仿自然到再現自然的追求。對于一個習得透視法的畫家來說,很難抗拒高度發達的真實性修辭所產生的現實效果。例如,弗洛倫薩畫家烏切洛就十分迷戀透視法這種新技藝所帶來的視覺效果:把真實的自然表現在二維畫面中,幾乎具有科學的精確性。他對于透視法的驚嘆以及他繪畫作品的一些跡象都能表現出他對透視法的興趣。藝術媒介其實都是為了表達藝術家觀念的存在,而透視法的客觀性不只是為了表達藝術家的觀念,不同于蛋膠畫法和漸隱法等技藝發展成為一個風格流派,而是成為了繪畫的一個基礎要求。凡·艾克的蛋膠畫法和達芬奇的漸隱法都是畫家想要實現自己意圖而發明的新方法。同樣作為繪畫技藝的透視法則不是被發明,而是被發現。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不是人主觀創造出來的技藝。
(二)創造性與溝通性
透視法可在不同藝術載體上呈現,給藝術帶來了更多的創造性。作為繪畫媒介的透視法,其創造性和溝通性不僅僅局限于載體,還作用于畫家和繪畫內容。例如,埃舍爾也是通過透視法來創作“不可能的世界”。畫家曼泰尼亞使用透視法創造了一個舞臺,使他的人物好像立體實物一樣在上面活動[3]。畫家皮耶羅在掌握透視法技藝的基礎上創造一個新手法:處理光線,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現景深錯覺。至此可以看出透視法與處理光線是相輔相成的,通過融合來呈現畫面的氣氛。藝術家憑借這些技藝來表達其精神和情感,促進藝術創造力的釋放,更加直觀地反映藝術特征。透視法在畫布與畫筆兩個層面上運作,溝通了物質性媒介與信息化媒介,參與整個繪畫過程,從而起到它作為媒介的作用,即創造性和溝通性。透視法作為繪畫媒介不僅僅是一種對象,更是一種向量,它引領著繪畫突破平面性,走向對空間錯覺的探索,擁有更廣闊的創作場域。它創造了藝術的多種可能性,促進了跨媒介交流,溝通了繪畫過程中人與畫的關系,強調了體驗、強調了創作方式、強調了探尋真實世界、強調了接近人類內心。
(三)隱匿性與長期性
透視法是繪畫中無形的媒介,沒有具象呈現,隱匿在畫家透視法訓練的過程中。透視法的長久生命力也正是在這里,它成為了人們所熟知的基本繪畫法則,一直到現在都是繪畫入門的基礎之一,并沒有被時代潮流的洗滌而成為過去式。透視法這一完全新穎的東西使寫實主義走向了最高峰,從古典的傳統藝術到現代藝術的轉型已基本完成了對繪畫本體的探索,并隨著印刷術和攝影術的沖擊走向了極致和突破。從藝術發展的歷史來看,一種媒介在不同階段中的地位也不同,攝影術的出現讓寫實繪畫的地位發生了動搖。繪畫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內心,于是開始了形式上的轉型。透視法的運用也較前衰退,誕生出各式各樣的繪畫派別。然而透視法依然是繪畫中一個非常實用的根基。繪畫也需要一個圖式來幫助人們了解和掌握多變世界的多樣性。寫實主義不同于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寫實主義力圖闡明圖式,立體主義則是希望迷惑我們的知覺。每一代藝術家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檢驗圖式的有效性和適用性,而透視法因其以精密的數學原理做支撐,它的適用性依然不容置疑。又因其藝術媒介越是隱匿其效果越明顯,使用無形媒介所具備的有效性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透視法的隱匿性和長久生命力是相生相伴的。
四、透視法產生的影響
(一)對人類的影響
透視法對畫家產生的影響是正反兩方面的。一方面,透視法不斷推進技藝的革新,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手段,與此同時也提高了藝術家的地位。另一方面,藝術很難跟隨技藝革新的節奏前進,某方面也可能制約畫家的創造。透視法對觀眾的影響使繪畫與觀眾的主客關系產生了顛倒。首先,技藝作為媒介服務于觀念,服務對象是人。而透視法使繪畫的目的趨向于讓藝術貼近人們的心靈。其次,繪畫媒介決定了人們的感知方式。透視法變革與創新提高了觀眾的審美情趣,技藝化藝術也帶動了觀眾的人文價值取向,繪畫開始影響觀眾。
(二)對繪畫史的影響
透視法對繪畫史的影響是雙向的。透視法促進了繪畫從摹仿到再現再到創造的走向,同時也帶來了再現藝術的危機。繪畫在那種由模仿所構成的知識中理應位居前列,因為繪畫最接近事物的再現,并且繪畫毫無限制地表達了美的一切,如其所是地描繪它,無論它是整一的還是多樣的。達芬奇對繪畫做了科學且客觀的闡述,不僅把處于工匠地位的畫家提升到至高地位,將藝術與科學置于同等高度,也極大推動了視覺科學的發展。與之相反的是機械的手藝。所以,透視法的發展區分了機械手藝和自由藝術(美的藝術),并提升了繪畫的地位。
(三)對藝術媒介觀的影響
貢布里希認為,整個藝術的發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所以,我們對于透視法媒介的認識,形成了我們的藝術媒介觀。社會語境的變遷也會影響我們媒介觀的建立,并作用于當下的創作實踐[4]。透視法作為媒介起到的作用:一方面用法則框住了繪畫藝術,另一方面又試圖突破這個框架來創造新的藝術。此刻,透視法媒介不再僅僅指向一種技藝而是指向繪畫自身。換言之,藝術媒介不純粹是藝術家表達觀念的手段,不再是作為形式而存在。藝術媒介本身就具備了多重性能,是視覺傳達的基本要素,積極地影響著藝術家表達的信息和作品表達的過程方式。
五、結語
透視法作為繪畫媒介深刻地影響了繪畫的創作和傳播,改變了人們欣賞藝術作品的習慣和認知方式。透視法變革是繪畫手段的更新,繪畫手段的變化又影響了人們繪畫的目的:從服務于宗教圖解到傳達宗教精神,進而影響了繪畫效果。新的繪畫效果又開始追求新的繪畫手段,所以技藝的革新也類似于“圖式矯正”原理,但很難說技藝的發展受藝術史前進的影響。透視法在其自身消解中為繪畫帶來轉型,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它的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1]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
[2]王小檸,祝遵凌.從透視正法到透視網格——論阿爾貝蒂繪畫理論中的空間轉化[J].美術研究,2019(5):117-120.
[3]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4]蔡遠河.西方當代語境中藝術媒介發展的觀看與理解[J].美術學報,2016(4):117-121.
作者簡介:楊燁,齊魯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