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白居易是中晚唐時期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音樂詩人,他一生創作了兩千多首詩歌,其中以唐代教坊曲名為題的創作共有八首,包括《楊柳枝》《想夫憐》《烏夜啼》《長相思》《山鷓鴣》《何滿子》《伊州》和《離別難》。這八個教坊曲名分三個部分論述:第一部分通過分類的方式分析每個曲名的本事、源流以及相關情感;第二部分著重分析白居易的詩歌如何體現應用這些曲名;第三部分側重探討白詩創作的原因。
關鍵詞:白居易;白詩;教坊曲名
唐代教坊分為內教坊和外教坊。唐高祖武德年間創立的內教坊主要負責演奏宮廷雅樂;玄宗時期,唐明皇設立了包括左右教坊在內的外教坊。外教坊多演奏俗樂,樂曲題材來源廣而雜,不僅可以為宮廷服務,也可以面向普通百姓。本文論述的白詩教坊曲名屬于后者,以《教坊記》中出現的教坊曲名為參考,集中論述白詩中出現的八個曲名,包括《楊柳枝》《想夫憐》《烏夜啼》《長相思》《山鷓鴣》《何滿子》《伊州》和《離別難》。
一、教坊曲名事類
曲名事類,就是指按照曲名之含義,將曲名分類排列,“古者命歌之名,大抵即事實而號之,非有深遠難知之義也。故仰以取諸天……俯以取諸地……中以取諸人”[1]255。由此可知,教坊曲名的命名或是含義最初都是來源于生活中的萬事萬物,而且蘊含的意思也多通俗易懂。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以及人為情感的加入,教坊曲名才產生了多樣的內涵。白詩中的八個曲名可以按照這種方法分為三類。
(一)“自然”類屬
《伊州》是“自然”類屬中“地”的一種。作為教坊曲名它最早出現在《教坊記》中,而關于其本事最早見述于《樂府詩集》:“《樂苑》曰:‘《伊州》,商調曲,西京節度蓋嘉運所進也。”[2]843源自龜茲樂的《伊州》,由于節度使蓋嘉運的進獻來到宮廷,最終成為唐玄宗時著名的教坊大曲。《新唐書·五行志》又云:“天寶后,詩人多為憂苦流寓之思及寄興于江湖僧寺,而樂曲亦多以邊地為名,有《伊州》、《甘州》、《涼州》等,至其曲遍繁聲皆謂之入破……”[3]由此可知,歷史的變遷導致詩人的心理發生了變化,因此,《伊州》就由最初為宮廷演奏的大曲演變為詩人寄托流寓思想的載體。
(二)“人事”類屬
“人事”就是包括人生存、發展在內的各項事宜。其中第一類《離別難》屬于“旅情”,簡單來說就是人的羈旅、思友或是思鄉這些情感的綜合。《樂府詩集》記載:“《樂府雜錄》云:‘《離別難》,武后朝有一士人陷冤獄,籍其家。妻配入掖庭,善吹篳篥,乃撰此曲以寄情焉。初名《大郎神》,蓋取良人第行也。既畏人知,遂三易其名曰《悲切子》,終號《怨回鶻》云。”[2]852可知《離別難》創立最初是表達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哀傷之情,同時也贊美了良人的優秀品行。
第二類《想夫憐》與《長相思》均屬于“戀情”一列,即男女之情。《想夫憐》據《樂府詩集》八中引《古解題》曰:“《相府蓮》者,王儉為南齊相,一時所辟,皆才名之士,時人以入儉府為入蓮花池,謂如紅蓮映綠水。今號蓮幕者自儉始。其后語訛為‘想夫憐,亦名之丑爾。又《樂苑》:‘《想夫憐》,羽調曲也。”[2]852其實,《想夫憐》是由《相府蓮》衍生而來的,但《相府蓮》屬于祝賀曲,用于宴會上,而《想夫憐》則用在青樓閨房,多為相思曲。
《長相思》一曲的來源可以在《樂府詩集》中《長相思》的“小序”得知:
古詩曰:“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李陵詩曰:“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蘇武詩曰:“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長者久遠之辭,言行人久戍,寄書以遺所思也。古詩又曰:“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謂被中著綿以致相思綿綿之意,故曰長相思也。又有《千里思》,與此相類。[2]750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郭茂倩為我們提供了四種《長相思》曲名的來源,分別出自漢末的《古詩十九首》以及相傳為李陵、蘇武二人的詩作當中,但是其所表達的主題不外乎兩種——男女之情和朋友之誼,因此也決定了之后的詩人在創作詩歌時的主體情感風向標。
最后一類《何滿子》是“士女”行列的一種。查閱《教坊記箋訂》附錄三,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士女”類的曲名大都以“娘”“子”“女”結尾,這也就說明這一類的曲名多表達的是女性的情感事態。《何滿子》歷來有“何”與“河”兩字差異之爭,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曰:“開元中,滄州有歌者何滿子,臨刑時進此曲以贖死,竟不得免。”《杜陽雜編》曰:“文宗時,宮人沈阿翹為帝舞《何滿子》,調辭鳳態,率皆宛暢。然則亦舞曲也。”[2]854由此可知,《何滿子》既是曲名又是舞曲。
(三)“物情”類屬
《楊柳枝》是“物情”類屬中“木”的一種。據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楊柳枝》:“白傅閑居洛邑時作,后入教坊。”[4]《折楊柳》屬于橫吹古曲,起初是以楊柳喻送別之意,中唐以后,經樂童改編,始為新聲,即白樂天創詞之《楊柳枝》。又據《碧雞漫志》卷五:“《鑒戒錄》載:‘《柳枝》歌,亡隋之曲也。前輩詩云‘萬里長江一旦開,岸邊楊柳幾千栽……又云‘樂苑隋堤事己空,萬條猶舞舊春風。皆指汴梁事。”[5]
“禽”列的曲名包括《烏夜啼》和《山鷓鴣》兩種。關于《烏夜啼》,《教坊記》云:“宋彭城王義康,衡陽王羲季弟,囚之潯陽,后宥之,使未達,衡陽家人扣二王所囚院曰:‘昨夜烏夜啼,官當有赦。少頃,使至,故有此曲,亦入琴操。”[1]6其實,六朝樂府詩歌中早有此曲,《樂府詩集》將其歸為清商曲辭中吳聲歌曲之西曲歌,則此曲應為清樂。據近人任半塘《唐聲詩》:“教坊廣羅里巷之樂曲,且及邊塞之聲。”[6]由此知《烏夜啼》一方面預示吉兆,引申為慈孝之鳥,另一方面又與邊塞之事相聯系。
《山鷓鴣》是來自民間的樂曲,經過整理改編才成為教坊曲的經典,它是《教坊記》中的第一百八十三個曲子,主要在宮廷宴饗時演奏。《歷代歌辭》曰“《山鷓鴣》,羽調曲也”[2]853。《唐音癸》記載:“《韻語陽秋》:李白有聽此曲詩:‘清風動竹,越鳥起相呼蓋其曲效鷓鴣之聲為之。”[7]
總之,教坊曲名都不是古者憑空臆造的,它們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內涵,當然教坊曲名的分類也是多樣的,但是不論是哪種方式,它的本事以及表達的情感意趣都是有共同點的。
二、白詩中的教坊曲詩
教坊曲和唐代詩歌是互相影響的,一方面詩歌創作提高了教坊樂曲的表現能力與價值,另一方面詩人根據教坊曲創作歌辭,也有利于表達自己豐富情感,促進詩歌風格的多樣化。
從教坊曲的曲名看,教坊樂曲的內容非常廣泛。正如任半塘所云:“則因取材真切,而覺含意生動,分明。由此可見唐代樂曲富有生命,多為時代與社會反映逼真之物……余名或表宗教信仰,或寄才人幽憂,或抒宮閨怨思,或彰“蠻夷”響慕……顯然范圍廣闊,而情志真純。”使用教坊樂曲所作之歌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表達著詩人的真切感情。
(一)白居易所作的題為《楊柳枝》的詩共有十首,包括《楊柳枝八首》和《楊柳枝》兩首,均屬于晚年詩作。
1.《楊柳枝八首》作于大和年間,當時白居易任秘書監及刑部侍郎,但是由于朝廷日益激烈的朋黨之爭再加上好友的不斷被排擠,白居易選擇退居洛陽,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
六幺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陶令門前四五樹,亞夫營里百千條。何似東都正二月,黃金枝映洛陽橋。
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清風無限情。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
紅板江橋青酒旗,館娃宮暖日斜時。可憐雨歇東風定,萬樹千條各自垂。
蘇州楊柳任君夸,更有錢塘勝館娃。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
蘇家小女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剝條盤作銀環樣,卷葉吹為玉笛聲。
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似舞腰。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柳絲挽斷腸牽斷,彼此應無續得期。
這組詩是作者為當時流行曲調寫的歌詞,根據其所寫內容,第二、三、七、八首都是以歌詠楊柳為貫聯線索,描寫了各種相思離別的場面。第一首點明詩人翻新曲調的原因,認為詩歌內容應當反映時代的聲音、時代的脈搏,這樣的詩歌才有生命力。第二首屬于懷古詩,其中借用與“柳”有關的兩個歷史人物典故,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思緒萬千的感慨之情。第五、六首巧妙描寫南朝名妓蘇小小,實際上暗指詩人家妓樊素,借著懷念前朝名妓而表達自己對家妓的思念與不舍。
2.《楊柳枝》二首:
其一:
一樹春風萬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
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
其二:
一樹衰殘委泥土,雙枝榮耀植天庭。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兩星。
其一是一首詠物言志詩,通過寫柳枝的婀娜多姿及其荒涼的生長環境,詩人表現出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抒發了自己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其二是繼其一所作的,我們可以將其看做是詩人當時的一種愿望,寄希望于柳枝,幻想得到重用實現自己的理想。
縱觀白居易新翻的《楊柳枝》,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舊瓶裝新酒,雖然重復著相似的題材賦詩,但卻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內容,因此也為我們展示了詩人更多樣的情感。
(二)《聽歌六絕句·想夫憐》中寫道:“玉管朱弦莫急催,客聽歌送十分杯。長愛夫憐第二句,請君重唱夕陽開。”這首詩作于開成至武宗會昌年間,這里的“夕陽開”指的是王維的詩句“秦川一半夕陽開”,原題為《和太常韋主薄溫陽寓目》,后因歌者選詞以配樂的需要而改為《想夫憐》。古人常有“男子做閨音”的現象,“想夫憐”即為思念丈夫而顧影自憐之意,加上古詩常以男女之情喻君臣關系,因此這首詩在一定程度表達的是詩人對當時社會和處境的不如意之情。
(三)《烏夜啼》詩云:“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此詩作于元和六年退居下邽之際,時白母逝世,詩人對母親感情深厚。這首詩采用寓言體,借詠慈烏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情。
(四)《伊州》詩云:“老去將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應不得多年聽,未教成時已白頭。”這首詩作于大和二年,當時白居易居于洛陽,仕途受挫,積極進取的人生理想也隨之破滅。詩中的作者懷著一種愁緒教琴,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未教成時已白頭”,詩人并沒有在教琴的過程中感受到排遣掉自己的憂愁,反而增添了教琴不成的煩惱,其實根本原因是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憂愁的。
(五)《聽歌六絕句·離別難》詩云:“綠楊陌上送行人,馬去車回一望塵。不覺別時紅淚盡,歸來無淚可沾巾。”這是一首送別詩,據白居易的生平情感記錄,可推測分別的兩人是白居易和他的初戀湘靈,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強烈的不舍和依依惜別之情。
(六)白居易的《長相思》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這是一首懷人念遠的抒情詩,有人認為送別思念之人是初戀,有人認為是家妓樊素。在這里,據謝思煒的說法,這首詩采用了代言體的形式描寫了女主人公對情人的思念,所寫內容很有可能和作者早年的戀愛經歷有關。
(七)《何滿子》詩云:“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這是白居易關于何滿子其人的描述,何滿子是唐玄宗時期的歌手,因得罪皇帝,被判以極刑。自此以后《何滿子》遂為悲歌代稱,而何滿子其人也因出色的技藝被眾多詩人相繼賦詩。
(八)白居易《山鷓鴣》詩云:“山鷓鴣,朝朝暮暮啼復啼,啼時露白風凄凄。黃茅岡頭秋日晚,苦竹嶺下寒月低。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棲。迢迢不緩復不急,樓上舟中聲暗入。夢鄉遷客展轉臥,抱兒寡婦彷徨立。山鷓鴣,爾本此鄉鳥,生不辭巢不別群,何苦聲聲啼到曉。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這首詩中的“苦竹嶺”指的是鷓鴣鳥的老家,白居易借助鷓鴣鳥同樣是“懷南不北”的習性來抒發傾訴自己的身處異鄉之苦。
三、形成原因
以教坊曲調為題或者圍繞其作詩是當時士大夫文人最擅長也是最樂于做的,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曲調流傳以及士大夫的自覺性需要密切相關。
(一)社會背景
《教坊記》中記載了初盛唐時期的教坊曲名,大約成書與唐代宗寶應年間,當時教坊、太常是普遍存在的音樂演奏場所,但是隨著安史之亂的發生,這些所謂的音樂機構受到大肆破壞,教坊中的樂人、歌妓等音樂人才也都流落人間。因此士大夫文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這些教坊曲調,然后加以創制填詞,形成屬于自己的詩作流傳于世,同時這也成為教坊曲調延續生命的方法。
(二)士大夫的自覺
唐代的文人士大夫喜愛宴游狎妓是當時的普遍現象,這也就使得詩歌詠唱成為文人宴席的助興節目之一。白居易在閑居洛邑時擔任一閑職,而且俸祿也很樂觀,這就使得他舉辦或者參加宴游玩樂、詩歌酬唱沒有后顧之憂。文人的詩酒風流促進了以教坊曲為題的詩歌產生、流傳,一方面為教坊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另一方面,詩人通過詩歌寄托情感,排遣憂愁。除此之外,士大夫長期寫作教坊曲詩,可以改變翻新其內容,也使得詩人的詩風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總之,詩歌與詩人任何時候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通過分析白居易詩歌中的這八首教坊曲詩,聯系八個教坊曲名的本事,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歷史的發展,各個朝代的變遷,加上文人創作的主觀性,教坊曲的內涵也在經年累月中發生著改變,但無論怎么變都是從最初的意義中繁衍生發出來的。
參考文獻:
[1]崔令欽.任半塘,箋訂.教坊記箋訂[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郭茂倩.樂府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921.
[4]段安節.樂府雜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18.
[5]王灼.碧雞漫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8:35.
[6]任半塘.唐聲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
[7]胡震亨.唐音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8.
作者簡介:高雪雪,遼寧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