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海的城市意象是海派文化在上海城市發展中的視覺形態表現。上海的城市意象既有著清麗靈秀、精致典雅的美學特征,也彰顯著海納百川、開放包容、大氣謙和的精神與氣魄。用城市意象的個性與結構的原理來具體研究上海城市意象的視覺形態表現,可以發現上海城市視覺形態設計所體現的海派文化底蘊以及清晰、鮮明的結構對于上海城市的“可讀性”與“可意象性”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城市意象;個性與結構;上海海派設計文化;視覺形態表現
每一座城市的視覺形態設計都有著自身特點與設計原則。美國城市規劃大師凱文·林奇(Kevin Lynch)以“可讀性”與“可意象性”作為重要標準,指出優秀的城市視覺形態設計離不開懂得城市設計之美的大眾,清晰、美好的城市意象能給人們帶來城市生活的快樂體驗與“家”的甜美。在城市意象的理論中,“可讀性”與“可意象性”主要是基于城市視覺形態設計的生動個性與鮮明結構,這種個性與結構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具體化地應用于城市視覺形態設計的五元素中,即道路、邊界、區域、節點與標志物[1]。用城市意象的個性與結構的原理來具體研究上海城市意象的視覺形態表現,可以發現上海城市視覺形態設計所體現的海派文化底蘊以及清晰、鮮明的結構對于上海城市的“可讀性”與“可意象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道路意象的個性與結構分析:
以淮海路的視覺形態設計為例
淮海路意象的個性是高雅與時尚,尤其淮海中路,是上海市中心高雅意象的主導元素之一。這種高雅與時尚的意象與淮海中路的歷史有緊密關系。因為今天的淮海中路在解放前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是原上海法租界的一條主干道,集聚高級公寓、花園洋房等有著濃郁法蘭西格調的城市意象。淮海中路在解放前有過一段以“霞飛路”作為道路名稱的歷史時期,對于霞飛路,我國著名建筑學家、作家林徽音先生有著這樣的描述:“霞飛路是上海最長的路中間的一條……在它的兩旁的店鋪有很多的西衣鋪,西點鋪,西菜鋪,西式木器鋪之類的都得在他們所出售的物件的品質上加上一個西字的店鋪。此外,它還有著法巡捕房,法兵營和救火會。”[2]在林先生的描述中,我們發現當時霞飛路意象的個性是很鮮明的,霞飛路的長、“西字”店鋪的密集、有著法租界建筑與設施等特點是構成當時這條道路意象個性十分具體的方面。整體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霞飛路,白俄僑民在這條道路開設了大量高雅與精致的商鋪,有食品店、糖果店、面包房、糕點鋪、咖啡館、百貨店、首飾店等,其中俄菜館的羅宋大菜,尤其是“羅宋湯”更是聞名遐邇。富有異國情調的特色使這條商業街在觀察者的印象中具有濃郁的個性,高雅而時尚。如今的淮海路集聚著世界各類時尚名品,奢華、高雅的商店鱗次櫛比,沿街一些建筑立面特征的連續性強化著富有高雅美感的淮海路整體意象,同時東西向筆直的淮海路兩側種植了很多法國梧桐,這些植物景觀元素同樣強化著淮海路的“可見性”,使道路意象具有生動而鮮明的高雅個性。在淮海路面向未來的不斷改造與升級過程中,新定位、新體驗、新技術等具體應用仍離不開高雅與時尚的個性,這種個性主要通過視覺體驗深深植根于人們心中,產生持久深入的、區別于其他道路的特有意象。
淮海中路的規劃結構采用的是1987年《淮海中路地區綜合改建規劃》中所設計的“一街三高潮”。具體來講,在淮海中路商業街的東、中、西三個部分依次設計成大、中、小三處高潮,東部高潮位于重慶南路以東地段及其周圍;中部高潮位于成都南路及其周圍;西部高潮以襄陽公園為中心及其周圍。淮海中路東部高潮的總體道路意象是高樓密集,摩天大廈數量多、體量大,在淮海公園周圍矗立著很多金融辦公大廈、購物中心、酒店等。淮海中路中段總體形態相對平緩一些,局部有摩天大廈,整體具有較好的視覺連續性,例如靠近重慶南路、南北高架路的培文公寓、上海婦女用品商店、永業大樓、TX淮海商務樓等大體量的建筑具有一定的視覺連續性,而面向成都南路與淮海中路交匯口再往西方向的漁陽里、桃園坊、樂安坊、上海哈爾濱食品廠門市部、長春食品商店等都是市民熟悉的、具有視覺連續性的意象。淮海中路這一段的康綏公寓、泰山公寓等共同構成了市民熟悉的道路意象。這里需要重點指出的是成都南路與淮海中路交匯處的“TX淮海劇匯”,這一標志物無論是在新穎的視覺形態設計上,還是在新理念與新技術的運用上都成為這一道路交匯處的“高潮”,巧妙、精致的動線設計使這一段淮海中路的道路空間與“TX淮海劇匯”建筑內部空間有機結合起來,結構既鮮明又自然。淮海中路西段的襄陽公園附近總體意象是摩天樓與公園在形態上的生動對比,例如,襄陽公園南部在環貿iapm商場、淮海國際廣場、嘉華中心等摩天樓的包圍中形成典型的空間特征,即公園的南部被摩天大廈環繞,而且位于公園南門的主園路兩側種植著高大的懸鈴木,景觀意象十分壯觀。與淮海中路交界的襄陽北路一側的新樂路東正教堂是襄陽公園西北方向的視覺焦點,改造后的襄陽公園使這一意象更加清晰鮮明了。在淮海中路上,“一街三高潮”的總體結構是與景觀節點、標志物,乃至區域等元素相結合的,不是孤立的,人們熟悉的標志物很多,具有很好的可度量性。隨著整條淮海路不斷地改造升級,很多新的標志物的建設正進一步強化著道路的“可意象性”。
二、邊界意象的個性與結構分析:
以黃浦江(人民路隧道至新建路隧道段)
及其沿岸的視覺形態設計為例
黃浦江(人民路隧道至新建路隧道段)及其沿岸設計是上海市中心環境的“可意象性”營造上十分典型的區域之一。在這里,黃浦江這一邊界及其周圍區域的設計個性主要是通過設計上的對比與統一的辯證關系實現的。黃浦江在上海市中心地理形態上的轉彎形成的陸家嘴在上海市中心區域的重要地位,其中尤以人民路隧道至新建路隧道段的視覺意象最具典型性。黃浦江在這里扮演著“邊界”的角色,它既是浦西外灘形成意象美的一個關鍵地理元素,也是浦東開發開放后在陸家嘴形成高密度超高建筑群景觀形態的必備自然條件,它及其周邊環境的形態具有視覺上的對比與統一。從浦西來看,外灘非常重要的一段建筑立面具有很強的視覺連續性,例如有新古典主義墻面、巴洛克山花墻,有英國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國式的、西班牙式的,等等,形成“萬國博覽建筑群”的視覺特征。從浦東的濱江公園看“萬國博覽建筑群”,因為有寬闊與平緩的黃浦江作為近景或中景,外灘的建筑景觀在空闊的天空下顯得意象十分鮮明,怡和洋行、中國銀行大樓、上海和平飯店、森興大廈、外灘18號、友邦大廈等建筑立面不僅具有很強的視覺連續性,而且與外灘東南與東北方向的建筑景觀共同連成“線形”,強化了黃浦江的方向性,使黃浦江轉彎的結構變得更清晰。這一結構不僅在濱江公園觀看是清晰的,而且駕車在中山東一路上行駛,或是步行在外灘觀景大道上,人們的位置感受與方向性總體仍是很清晰的。從浦東來看,位于陸家嘴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等上海最高的現代建筑物以高密度的視覺形態構成了陸家嘴意象的縱向制高視覺效果,并在這一區域形成大部分建筑高度逐漸向周邊遞減的視覺效果。浦東與浦西在黃浦江這一段邊界處的視覺形態特別具有對比與統一的視覺張力,這種張力以黃浦江作為“邊界”的視覺元素而顯得生動鮮明,這種典型的上海城市意象幾乎是每一位到上海的人必定會留下的特有印象,是上海歷史與海派文化底蘊的彰顯。
黃浦江(人民路隧道至新建路隧道段)及其沿岸景觀的視覺結構整體是清晰易辨的。在浦西的外灘,中山東一路、外灘隧道、外灘情人墻等與這一段黃浦江同方向的道路與景觀不僅豐富了“邊界”線形結構的可見性,而且強化了這一段“邊界”形狀的方向性。在浦東的陸家嘴,濱江大道、濱江公園、輪渡廣場等道路與景觀同樣也起到了相似的視覺效果。浦西與浦東這些強化邊界視覺效果的設計,使邊界的結構變得更為清晰,當人們行走在外灘情人墻或濱江大道上觀望黃浦江對岸的景觀時,能形成整體的意象感。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地圖上位于這一段邊界西北處的蘇州河經過外白渡橋幾乎與黃浦江成90度角,看似是對黃浦江作為邊界的連續性的“中斷”,實則強化了黃浦江在這一轉彎處的視覺意象。在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的這一區域,從現場的調研來看,黃浦公園在視覺效果中有著過渡自然、平緩的特征。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作為標志物在黃浦公園這一三角形地塊中顯得十分醒目,這就增強了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結構的“可意象性”,也就增強了人們在此處清晰的位置感受。不僅如此,離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西北方向約百米處的外白渡橋,使經過此地的人們的視線得到了延伸,人們的視線穿過外白渡橋到蘇州河的對岸,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大廈等建筑。這樣的設計不僅強化了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建筑景觀的“可見性”,而且強化了黃浦江這一段作為“邊界”的結構的“可見性”。人們站在上海大廈前面向東南方向望去,視線穿過外白渡橋與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觀看浦東陸家嘴的景觀,更體驗到了上海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蘊,這樣的空間景觀猶如穿越歷史時空,具有視覺與文化的豐富意象。而從另外一個視角來講,如果人們從東方明珠電視塔350米高的太空艙以及低一些的觀光層或懸空觀光廊俯瞰黃浦江,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邊界的轉彎形狀,具有明確的方向感,同時也進一步體驗到了陸家嘴的“高”與黃浦江這一區域轉彎的“急”之間的戲劇性視覺效果。
三、區域意象的個性與結構分析:
以上海老城廂地區的視覺形態設計為例
上海老城廂地區的老城隍廟、豫園、豫園商城等很多節點或標志物的視覺形態設計共同組成了古色古香的區域整體意象。上海老城隍廟屬于南方大式建筑,紅墻泥瓦的建筑設計,不僅在視覺意象上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在文化意象上具有重要地位,上海老城隍廟祭祀守護城池之神,體現了上海的城隍文化。坐落于老城隍廟以北的豫園有著江南古典園林典型風格的亭臺樓閣、奇峰異石、假山水榭、池塘溪流、古樹名木等,具有古色古香、詩情畫意、移步換景、秀麗精致、典雅而富有變化的意象美。例如,跨于溪流之上的魚樂榭運用延伸空間的設計手法,使游人的視線可以穿越隔水花墻上的漏窗,水流從墻下的門洞流出,設計手法巧妙,營造出精致、靈秀的審美意象。又如,臨水的得月樓,取“近水樓臺先得月”之意,建筑精致典雅、富有詩意與雅韻,自然美與設計美相和諧。這些傳統的設計手法營造出上海老城廂地區非常珍貴、深厚的上海傳統文化意象。在同一區域的豫園商城,在視覺形態設計上也體現著生動的個性,蘊含著濃郁的吉祥文化與精神內涵。每逢過年在豫園商城舉行的“豫園燈會”強化著人們對這個區域的傳統文化鮮明意象的體驗。燈會中張燈結彩,琳瑯滿目的賞花燈、主題燈、墻面燈、LED染色燈等各式各樣的燈組營造出景中有燈、燈中顯景的燈景交相輝映的意象美。近年來,鮮明的主題、吉祥的圖案、豐富的色彩、艷麗的光影、聲光電現代技術手段的運用等結合著塑造區域品牌、打造IP元素、營造游客沉浸式體驗、加強游客參與性等的設計理念,使豫園燈會充滿了濃郁的年味與喜慶的氣氛。在上海老城廂地區,這樣富有上海歷史文化底蘊的景觀有很多,這些景觀共同組成了上海老城廂地區古色古香又有現代設計元素的區域意象。
由上海老城廂地區的老城隍廟、豫園、豫園商城等組成的區域意象不僅有著清晰的結構,而且因為功能的不同使結構具有豐富性。從地鐵10號線“豫園站”出來,經過河南南路與福佑路的交匯處進入繁華的福佑路,就有“進入”上海老城廂地區的意象。這不僅是視覺上的,而且是心理上的,因為建筑風格具有很多共同的、相似的、易感知體驗的特征。尤其是行走在具有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筑風格的豫園商城內,有著很強的主題連續性,形成強烈的視覺線索,所以在行人的視覺體驗上因主題的連續性及其持久深入的影響而形成古色古香的意象。沿著福佑路向東步行,這種意象整體十分濃郁。上海老城隍廟、豫園、豫園商城等所在的區域意象不僅是福佑路、安仁街、方浜中路與舊校場路等道路作為“邊界”圍合而成的,而且從更大的范圍來講,在河南南路、人民路,以及方浜中路以南的部分區域如上海城隍廟廣場等同樣可以感受到這種區域意象在主題與視覺線索上的連續性,以及形成傳統文化的意蘊。所以,當我們位于上海老城隍廟廣場、上海老街、城隍珠寶店、福佑商廈,或是古城公園等處,都感覺是在上海老城廂地區,很多的景觀節點與標志物,結合著區域中的道路與邊界共同組成了整體意象。這種感覺中有一種對濃郁、深厚的上海老城廂文化底蘊的敬畏,行人的視覺不斷融入著區域的社會意義、文化意義,使人們對上海歷史文化的感知、體驗,在情感上生成豐富而深厚的意蘊。
四、節點意象的個性與結構分析:
以上海五角場環島及下沉式廣場的視覺形態設計為例
從上海整體交通布局來看,位于上海楊浦區的五角場是上海市東北部地區的重要交通節點,以五角場為節點的放射狀交通線路把它與黃浦區、寶山區、虹口區、浦東新區等緊密相連。從上海東北部交通布局來看,上海五角場廣場連接著五條發散型大道,即西南—東北方向的邯鄲路、中環路、翔殷路、西北方向的淞滬路、東南方向的黃興路、西南方向的四平路。從五角場本身的景觀視覺結構來看,上海五角場環島及下沉式廣場在視覺上是富有個性的。五角場中心環島的標志性景觀是外形長106.8米、寬48.8米、高15.8米的超大金屬橢球體,具有以中國傳統繪紅彩蛋為創意靈感的設計形象與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最新科技手段相結合的特點,有著孵化、育孕、誕生的含義,象征與寓意楊浦知識創新區的未來生機勃勃。在橢球體的下方為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橢圓形狀的下沉式廣場,在平面圖的空間位置上上下兩個橢圓形部分相互交疊而又整體角度錯開。白天的采光是以自然采光為主的,到夜晚,互動地面的人工光以及巨型橢球體上的LED線條燈等照明方式與廣場的公共藝術、整體環境景觀相結合,形成五光十色、熠熠生輝的光色交融之美。金屬橢球體上密布的橫豎交錯的經緯線在夜景流光溢彩的照明設計中強化了橢球體的結構與形態,因為每條經緯線都由一根根燈具組成,并由能控制到單個燈具的控制系統精確控制燈光的照射,加之在不同的亮燈模式下,燈光與橢球體結構產生的光影、色彩、體積、形態等彼此不可分割的互相交融的意象深深吸引著人們對此處景觀的審美興趣,具有鮮明的個性。
上海五角場環島及下沉式廣場作為節點根據城市功能的需求與周圍環境的結構緊密結合。下沉式廣場有5條地下通道、9個地面出入口與周邊道路以及商廈等公共空間相連,廣場自外到內的環廊設計根據功能分區,行人可通過精心設計的環廊到達10多個出入口。上海五角場環島及下沉式廣場不僅是五角場地區步行交通系統的重要節點,而且從更大范圍來看是“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區”之一的“江灣-五角場”這一節點中的節點。不僅如此,從“江灣-五角場”城市副中心的區域規劃設計來看,分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塊,即環島商業商務區的南部地塊、知識創新區中央社區的中部地塊與知識商務中心的北部地塊。所以,上海五角場環島及下沉式廣場作為節點不僅是作為交通功能的節點,更是該地區不同功能定位的區域的“交匯點”,而邯鄲路、中環路、翔殷路、淞滬路、黃興路、四平路等貫穿的道路在視覺形態上起到了邊界的作用。
五、標志物意象的個性與結構分析:
以“大世界”的視覺形態設計為例
“大世界”設計的個性是群塔樓等建筑元素組合而成的獨特意象,因為“大世界”群塔樓的意象與周圍環境的形態具有唯一性與對比性。根據羅蘇文先生的著作《滬濱閑影》里所記載:“……大世界。起初為三層磚木結構建筑,1924年翻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四層平屋頂建筑。當時有人用傳統筆法為‘大世界披上‘十景的時裝,即‘層樓遠眺、‘廣廈延春、‘飛閣流舟、‘亭臺秋爽、‘風廊消夏、‘霜天鶴唳、‘瀛海探奇、‘鶴亭聽曲、‘花畦坐月、‘雀屏耀彩。它是中西合璧的平民游樂場。”[3]在設計手法上,綜合性游樂園“大世界”的設計是西式設計風格與中式設計風格相交融的,既有西洋式的柱、券,也有中式的亭閣等,并且主樓設計有三個觀景亭。后來,“大世界”設計了層層遞升的8層塔樓,多層六角形的淺奶黃色塔樓由12根圓柱支撐,淺奶黃色的尖塔在很遠處就形成鮮明的標志物的景觀意象,在主樓等建筑群體樓頂上設計的三個觀景亭與最高的尖塔在視覺上相互呼應,形成十分鮮明的景觀標志。如今的“大世界”在建筑形態上仍保留了很多傳統設計風格,但展示的內容融入了最新的設計理念、設計方法與設計技術,集文藝演出、傳統戲劇戲曲、民俗展示、多媒體互動娛樂等于一身,給人們帶來傳統與現代設計手法交融的意象。
上海“大世界”的內部視覺結構以及與周圍壞境的視覺結構關系,都彰顯出融合中西設計手法的海派設計風格。從“大世界”的內部視覺結構來看,它有各種廳室,周圍多幢建筑圍合著以同心弧排列的中央露天劇場,形成一個半封閉公共空間,視線自高而下看具有鮮明的結構:視線的最高處是8層淺奶黃色塔樓的樓頂,視線過渡到4層高的主樓,主樓與主樓間通過百米天橋相貫通,空間形態與游人的動線設計富有變化,沿著三樓、二樓天橋的樓梯拾級而下到底樓,樓梯形態多樣、轉折多變,形成富有變化與動態感的空間體驗,天橋的樓梯從多處匯聚到底樓的大舞臺,游客們圍繞于四周建筑的內廊、天橋欣賞內庭中央露天劇場的表演。公共空間的設計既實用又美觀,具有很強的娛樂性與體驗性。一到夜晚,璀璨的燈光把“大世界”照如白晝,廳室、走廊、天橋、劇場等無不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具有海派設計風格的鮮明意象。從“大世界”與其周圍環境景觀的視覺結構關系來看,“大世界”在上海市中心區域中的西藏南路、延安東路、寧海路、云南路作為邊界的地段形成令人矚目的標志物。上海“大世界”西面是西藏南路,同時面向人民廣場與延中公園等著名區域,北面是延安高架路,南面是地鐵8號線“大世界”站,這又進一步強化了上海市中心這一區域的整體意象,在人們的視覺、體驗與腦海中留下難忘的印象,產生具有濃郁海派設計文化特色的審美意象。
六、結語
通過運用美國城市規劃大師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論來分析與研究上海海派設計文化的視覺形態表現可以發現,上海的很多重要景觀設計在視覺形態上有著生動的個性與鮮明的結構,這種個性與結構的關系是上海這座城市在視覺形態設計上進一步具有“可讀性”與“可意象性”的重要基礎。然而,上海作為具有濃郁海派文化特色的國際大都市,在城市意象的營造上也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例如,有的景觀在意象的個性層面設計得不夠,有的景觀在視覺結構表現上不夠清晰,造成人們的視覺識別效率降低與心理緊張不安等問題。從城市視覺形態美的角度,筆者認為應進一步加強建設人們內心喜愛、具有情感依戀的城市。人們對城市的好感不僅來源于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積淀、管理的高效等,也來源于對城市意象體驗的清晰、安全、便捷和有趣。因為意象美是一種體驗,而不是認知,所以營造富有意蘊的城市意象必須進一步重視城市中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物等元素本身的和諧關系以及元素與元素之間的和諧關系,對這些和諧關系的體驗是“以人為本”的,是充分為人們所感到的,這既是設計師的責任,也是人們城市審美素養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1-9.
[2]林徽音.上海百景[M]//林徽音集:深夜漫步.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141.
[3]羅蘇文.滬濱閑影[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29.
作者簡介:沈唯,博士,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