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紀錄片既是記錄城市變革的主要載體,也是構建城市形象的有效路徑。紀錄片《尋味順德》將美食作為重要媒介,以生動的視覺圖式、日常化的影像敘事,以及觸點式的傳播方式構建了順德極具魅力的城市形象,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增強了城市人民的城市認同感。本文以《尋味順德》為例,分析紀錄片通過美食這一符號塑造的城市形象及其傳播效果,并為我國同類型的紀錄片提供借鑒。
關鍵詞:城市形象;紀錄片;符號;影像敘事
城市作為經濟、文化、政治的聚居地,不但承擔著居住、工作、娛樂的使用功能,也肩負著文脈傳承、文化塑造的文化功能。城市形象影響著人們對城市生活的感受、向往,這種感受、向往轉而會影響城市文化的構建。傳播載體是確保城市形象傳播活動有效進行的樞紐。紀錄片的影像表達中,其符號的直觀化呈現和對感官的直接刺激,可以迅速建立城市形象。利用紀錄片這種媒介去構建城市形象的實踐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可以巧妙地運用紀錄片話語,精準地抓住城市特質,并對城市形象進行良好塑造的紀錄片卻少之又少。紀錄片《尋味順德》抓住美食之鄉這一極具吸引力和地域標識的形象符號,發掘城市的本土特征,提煉城市的文化內涵,將抽象的順德文化形象進行具象的演繹和勾勒,塑造出一個有溫度、有態度,立體鮮活的順德形象。
一、紀錄片構建城市形象的問題顯現
(一)對城市的定位不精準,未發掘城市的本土特征
經過對多個城市形象紀錄片的研究,筆者發現這些紀錄片有個共通的問題,即對城市的定位不準確造成“千城一面”的尷尬局面。一個城市在經過歲月的洗禮,歷史的打磨后,應該具備與別的城市不同的本土特征,但是大多數紀錄片都難以發掘出城市的特征,這就不能對城市進行精準定位。例如不少紀錄片互相模仿,將一幅幅山水風光照片拼湊起來,并配上枯燥乏味的解說詞,因此同質化現象嚴重,給受眾留下的是極為模糊印象。
(二)敘述話語刻板生硬,難以拉近和受眾的距離
紀錄片的敘事話語如何呈現,對紀錄片能否和受眾建立一種親近的關系有很重要的影響。恰當的敘述話語,可以增強紀錄片的感染力,拉近和受眾之間的情感距離。有的紀錄片節奏冗長拖沓,解說詞乏味空洞,敘述語單調,缺乏變化和律動,敘述視角多采用第三人稱,就使受眾很難有代入感。總而言之,敘述話語刻板生硬,與受眾有隔膜感,難以拉近和受眾之間的距離。
(三)缺乏對城市形象文化內涵的探尋,人文價值遺失
城市形象是人對自然環境、大眾媒介、人際傳播、個人經歷等多種因素整合形成的主觀性文化感受。城市形象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參與到現代文化的構筑當中。我們對城市形象的想象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文化想象,但是回顧大多數城市形象紀錄片,缺少文化內涵,人文價值也處于“缺席”狀態。沒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形象好似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難以久存。
二、紀錄片《尋味順德》構建城市形象的創新實踐
(一)日常化的影像敘事,描摹生動城市形象
紀錄片《尋味順德》采用日常化的影像敘事策略,將日常化的影像敘事一以貫之。紀錄片中的故事都是我們身邊的小人物故事,如開大排檔的黃玉仙婆婆、魚塘菜農奇叔奇嬸老兩口,以及建筑工地工人冼銓輝等人,他們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是紀錄片能從這群小人物身上找到順德城市形象的縮影。紀錄片中的冼銓輝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在工作之余常去的地方是一片竹林,這片竹林是他在一片荒灘上親自種下的。因為環境優美,有很多鷺鳥在這里繁衍生息,冼銓輝辛苦一天后來到這里,摘下自己親手種的蔬菜,燒上一鍋打邊爐(廣式火鍋),看著鷺鳥在眼前飛來飛去,便滿足于這樣恬淡的生活。在冼銓輝的個人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平凡的順德人,愛護動物、尊重自然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景象經過紀錄片的鏡頭呈現和藝術化的表達,一個綠色自然、溫暖淳樸、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順德城市形象被日常化的影像敘事塑造出來了。
(二)強化共識性歷史符號,實現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體現了對城市文化的尊重和傳承,是集體無意識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建立文化認同有助于激活人們對城市歷史文化基因的認知,建立城市主人公自主的身份,確認有共識性的城市形象。在《尋味順德》第三集中,以頭菜作為順德的共識性符號,記錄了常年漂泊在外的順德人回鄉祭祖家宴的熱鬧場面,宴會結束后每一位順德人回去都會帶頭菜。在這里頭菜不僅僅是一種美食符號,還是一種歷史符號和文化符號,連接遠在異鄉的順德人對家鄉綿延不斷的情感,再次確認他們作為順德人的主人身份,強化了順德人對傳統歷史的記憶,實現了對順德的文化認同。
(三)人——美食——行為三位聯動,打造立體生動的順德
順德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順德有八千多家餐飲店,八萬多名廚師。紀錄片《尋味順德》將觸點深入廚師,找準了“美食”這一構建城市形象的核心符號,人和美食的連接產生“行為”,并將這一“行為”語境化演繹:紀錄片第二集在展示順德美食之外還著重記錄了千錘百煉的順德廚師如何對美食進行精心鉆研,順德廚師(人)對和美食之間的連接產生“行為”。這種行為是工匠對于職業的認真恪守和對技藝的潛心磨礪。由人或美食勾勒出的形象是靜態的,但是人和美食相互作用所構建出的順德形象是動態的、鮮活的,這樣的城市形象更容易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
三、紀錄片構建城市形象的路徑探索
(一)注入以人為本的價值內涵,為城市文化形象賦值
城市形象有內層和外層之分。外層是城市的自然或建筑景觀等客觀物質環境;內層是城市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1]。若要深入地構建文化形象,就必須構建內層的城市文化形象。內層的城市文化形象要經過符號轉譯的過程,要根據城市的特點提煉出獨具特色的影像符號,對其進行藝術化的修飾和補充,設計成表達文本再進行傳播。內層城市文化形象的成功構建一定是力求達到和受眾在情感上和文化記憶上的連接,增強和擴展城市形象記憶的深度和可辨度。城市文化形象的構建是城市整體形象構建的核心,若要構建出與人產生緊密情感連接的城市文化形象,需要注入以人為本的價值內涵,為城市文化形象賦值。
(二)利用接觸點傳播,傳遞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
人與生俱來有放射性思維,在接觸信息時,符碼、氣味、節奏、味道、形象都可以成為人產生記憶點的中心,并以此為中心勾連出無數與中心相關的記憶信息,形成記憶的基礎。城市形象是動態立體化的多維價值體,之前全覆蓋式轟炸性的傳播模式在今日已很難產生作用了,信息傳播分為日漸精微化,對城市形象的傳播要從粗放式轉化為精細式,從具象化轉為形象化,要對受眾的喜好進行精準把握,挖掘出人們與城市形象記憶的接觸點,與受眾的喜好進行精準對接,傳遞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
(三)創造文化情景,加強沉浸式體驗
受眾對城市形象的感知依賴于媒介內容,受眾傾向于選擇感知力強的信息,幫助人們對可感知現實的理解和接受,而創造文化情景可以實現這一目的。人們對于城市形象的感知,不能脫離文化情景,城市形象和文化情景之間,好比是魚和水的關系,建立符合本地特色、貼近本地生活的文化情景就能實現“如魚得水”,即構建起根植于本土文化,帶有本土歷史基因,連接本土文化的城市形象。這種城市形象的顯著特點具有視聽體驗感。由視聽體驗感的媒介所構建的城市形象是建立受眾和城市紐帶的重要方式,在向受眾呈現有感知力媒介內容的基礎上繼而輸出城市信息,可在深化文化情景的影響力和加強受眾體驗感的同時有效輸出城市形象,擴大城市形象的知名度。
(四)探尋微敘事美感,走出宏大敘事禁錮
宏大敘事的浪潮已經逐漸退去,向我們走來的是沃爾岡福·韋爾施所預言的日常化美學。日常化美學已經脫離了崇高美學的范疇,從精英的門廊走出,緩步移入日常化美學的屋檐。紀錄片的鏡頭不再緊盯精英人群,敘述內容也不再圍繞宏大敘事,而是轉向普羅大眾,聚焦他們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生活中開拓出平民美學。紀錄片對城市形象的建構亦注意到這一點。創作者要從細微處著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挖掘他們生活中的閃光點,探尋微敘事的美感,擺脫宏大敘事的禁錮。
(五)影像話語借助“他者”視角,糾正形象塑造弊病
影像表達要巧妙利用“他者”視角,紀錄片《尋味順德》第三集采用“他者”視角,從比利時小伙阿龍的“他者”視角出發,對順德生活和順德美食進行“他者”的鏡像觀照,展現了順德與時俱進,兼收并蓄的態度。這不但體現在順德人對國外朋友的熱情招待以及愿意將自己的獨家美食秘訣傳授給外國友人上,還體現在順德人積極走出去,學習吸納外來優秀文化,并將之與本土文化融會貫通,實現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交流。“他者”視角是從外部觀照中國城市內部形象的一面鏡子,從“他者”視角反饋出的信息和評價,還可以反饋中國形象對內、對外不對稱呈現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發現及時解決中國城市形象在外呈現中存在的問題。
(六)利用空間可生產性,打造立體城市形象
空間分為物質空間和文化空間,空間的生產性是指以符號為媒介,文化空間具有的生產潛在力。后現代社會被符號充斥,人們對外界的認識來自對符號介入后生產空間的想象。對城市形象的想象也來自于對生產空間的想象[2]。要想打造有識別度的城市形象并使這種形象留在大眾心目中,可以利用空間的生產性,找準符號和文化特征,創立匹配城市的文化空間,持續有效地向大眾輸出城市形象。對符號的精準選擇是創立文化空間,形塑城市形象的關鍵。在利用符號生產空間的過程中,要規避兩方面問題,一是避免復制同種符號。影像可以通過符號快速地生產文化空間,構建形象,卻很容易造成中國城市形象喪失個性,走向無差別的境地。二是避免過度符號化。一方面,對符號過度使用,空間生產會重心不明確,容易造成空間異化;另一方面,符號過度化會使城市符號雜亂無序,造成城市形象構建模糊化。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的結合,巴特指出符號的所指可無限衍生。紀錄片創作者要挖掘出有城市特色的文化符號,強化符號和空間之間的作用力,拓展文化空間的可生產性。
四、結語
紀錄片對于構建城市形象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紀錄片《尋味順德》精準抓取“美食”這一符號媒介,以日常化的微小敘事,質樸真誠的記錄方式,深厚雋永的文化內涵,展露了順德這座城市的美好風土人情,構建出順德獨具一格、親切可感的城市形象,產生了較好的傳播效果,為以紀錄片為途徑構建中國城市形象提供了范例。
參考文獻:
[1]帕克·R·E.城市社會學[M].康少邦,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莫利,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和文化邊界[M].司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劉娜,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