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

【內容摘要】為適應21世紀初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校以尊重教育為理念,在立足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 “20+20”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通過引、展、探、評四個步驟落實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而自隨著核心素養(yǎng)這一理念的提出,這一觀念也逐漸成為當前教學課程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核心理念。在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引導下,更加注重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和質疑能力等。并且有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意識,還要學會理性思考以及準確判斷。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方向對問題進行剖析,而且可以運用所學習的科學方式去認知新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當然學生的這些素養(yǎng)和能力培養(yǎng)離不開課堂。在“20+20”教學模式中,課堂互動展示是高效課堂的核心,是整個課堂的靈魂。對于“20+20”的教學模式來說,是從課前預習、教學設計、自主合作探究與評價這四種過程為基礎的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為成果呈現(xiàn)出來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表達的能力。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歷史課堂中如何優(yōu)化有效互動展示成為提升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20+20”課堂教學模式 互動展示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階段所使用的高中歷史教材是通過專題板塊的形式進行編撰,這種方式打破了歷史的持續(xù)性,因此整個歷史課本當中的時空概念,現(xiàn)在不再明確?!镀胀{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中也明確地指出了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首要目標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包含了五個大的方面: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通常我們所說的“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yǎng)是整個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本質所在,也是學生要學習歷史學科的基礎,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對相關事件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觀察和分析。
《普通髙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對人教版必修一《國共十年對峙》這節(jié)課作了如下要求:概述武裝起義、土地革命和紅軍長征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并認識其偉大意義。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在課后對這節(jié)課內容的掌握程度較不理想,本課標題為國共十年對峙即1927年—1937年這十年的歷史階段,教學內容的涵蓋量非常大,而在這十年里,中國的社會非常復雜和混亂,不僅包括國共之間的對峙,還包括日本逐步侵華的史實?;谡n標的要求,本節(jié)內容以國共的十年對峙為背景,從而分析共產黨如何從萌芽時期逐漸發(fā)展成熟的歷程,將其作為課程的主旋律,本次教學重點在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史實,并體會到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積極探索,不斷反思,并有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所遇到的革命問題。而在課堂的互動展示過程中滲入“時空觀念”恰恰有助于學生更準確的認識與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
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根據(jù)課標要求,在“20+20”的教學模式下,在設計本課時,我對學生提出了一個預習作業(yè):請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1921—1937年中共所作出的努力)為線索制作時間簡表。學生分成小組經過課前的自主學習,將1921—193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進行歸納、整理、排序制作了時間簡表,以此引導學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歷史史實有更全面的認知,把握國共十年對峙的背景,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中的時空觀念。在導入新課時,先讓學生展示時間簡表,接著小組進行討論、補充,教師總結歸納,最終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主要史實的時間簡表。
依表可知:國共領導的國民大革命失敗后,國共從合作走向對峙,根據(jù)時空變化以及歷史史實的推演, 可知:南昌起義的背景是由于國民革命的失敗帶來的經驗教訓,從而認識到掌握革命領導權和掌握軍隊的重要性。為此學生很容易理解南昌起義的重要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理清背景后,讓學生展開合作探究,講清來龍去脈以構建學生時空關聯(lián),理清接下來的史實的因果聯(lián)系,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引導學生構建時空關聯(lián)性,最終讓學生形成時空觀念素養(yǎng),從而掌握中共在1927—1937年領導新民主主義的所有史實,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史實,并使學生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掌握中共在1927—1937年領導新民主主義的所有史實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分析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等史實,使學生清晰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建設軍隊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對比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的異同,分析失敗的因素,并意識到革命重心轉移到鄉(xiāng)下的重要性。教師需要對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等相關實踐進行分析,從而解析工農武裝割據(jù)的實際意義。并且通過根據(jù)地規(guī)模的增大以及紅軍數(shù)量的增多理解理論的科學合理性。深刻體會毛澤東“實事求是”這一思想的精髓,教師可以適當?shù)臄U展歷史資料,讓學生對比五次反圍剿的敵我力量情況,讓學生體會到紅軍長征和及時召開遵義會議的重要作用。最后根據(jù)教師提供的史料,學生對比遵義會議前后的長征情況,并感受通過遵義會議軍事領導核心的轉變,及時地挽救了革命和黨。
學生通過對時間簡表的梳理展示、探討,讓學生對1927—1937這一歷史階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這一實踐階段是國共對峙的階段,國民大革命、國共合作革命直到最終的獨立領導武裝起義,這是中國共產黨借鑒俄國革命經驗,自身不斷摸索而走出的革命創(chuàng)新之路。從“左”傾錯誤到獨立自主走向成熟,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時期;革命中心逐漸從南方向北方轉移,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道路上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學生對于本次課程的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歷史史實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十年的探索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國內的矛盾也逐漸從階級矛盾向民族矛盾轉化,革命的重心也從國內革命向民族革命轉化,國共的對峙關系最終走向共同抗日,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軍事和物質基礎,走出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為接下來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作鋪墊,再次以激發(fā)學生時空潛能,幫助學生更完整地構建時空關聯(lián)。
學生是鮮活的,活潑的,他們有獨立的自主意識、有積極探索的欲望,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在“20+20”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展示,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活躍的課堂環(huán)境,引導仔細體會,細細品味,以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有效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做到真正的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趙丹.文明史觀下《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的教學設計分析 浙江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
[3]陳學貴.高中新課程歷史課堂師生互動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1.
[4]劉永鋒.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廣州市增城區(qū)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