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白宗杰

【內容摘要】聽評課是當前我國中小學校的一項比較常見的校本教研形式之一,它以教師與學生的課堂教與學為載體進行師師、師生對話交流。但是當前的聽評課活動存在諸多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在立足校情學情基礎上,我校嘗試走出一條可操作性、易推廣的聽評課模式即專題聽評課:“課前會(研磨)——課堂觀察(聽評)——課后會(評議)—專題追蹤(跟進教研)”,形成一個完整的教研活動環節步驟,先后次序分明,流程易于操作的教研活動模式。在不斷的課堂教學教研嘗試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效。
【關鍵詞】專題聽評課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 策略與途徑
聽評課是當前我國中小學校的一項比較常見的校本教研形式之一,它以教師與學生的課堂教與學為載體進行師師、師生對話交流。對于教師而言,以自我和他者的維度反觀自己的教學,進而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團隊的共同發展,豐富學校教研文化氛圍。正如崔允廓說過,“聽評課也是一種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為教師的專業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機會和平臺,教師借助于聽評課共同體,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探究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1]但是當前的聽評課活動存在諸多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教師自身對聽評課的認識不足,缺乏必要的聽評課的科學方法;聽課教師參與積極性,缺乏熱情;聽評課的主題不明,缺乏深度的交流;流程不夠規范,敷衍了事有之;尤其是課后研討,目標不聚焦,表揚得多,指出問題的少。即使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反思時,產生了很多好的做法、形成了不少好的觀點,缺乏深入的加工整理,沒有得到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未能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如何矯正聽評課存在的一些問題,發揮這種校本教研模式應有的價值?在立足校情學情基礎上,我校嘗試走出一條可操作性、易推廣的聽評課模式即專題聽評課,在不斷的課堂教學教研嘗試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效。
一、專題聽評課的界定
專題聽評課,指授課人的講課立足具體問題,一個事先確定的主題,而進行的聽課和評(議)課活動,尤其是課后針對這個特定的主題展開比較具體和深入的交流研討的教研模式。這種圍繞主題的備課、講課、評課,能夠避免原有的一些問題,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從主題的不同視角展開,融合多家之長,經過反復討論形成比較合理的聚焦于主題的想法和做法。
專題聽評課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為了研究某種觀點、試驗某種方法,試圖經過課后評議時產生的思維碰撞達成合理而可行的共識,以助于活動參與者理解、掌握和運用。
二、專題聽評課校本教研模式的構建
圍繞確定主題開展的專題聽評課,增強了備、講、聽、評的針對性,可以開闊參與者的視野、加深彼此的交流與碰撞、避免客套等無關話語,能夠提升參與者對專題的理解、促進參與者的理論學習和相互之間的學習。而專題聽評課模式的落實則需要抓住幾個關鍵環節:“課前會(研磨)——課堂觀察(聽評)——課后會(評議)—專題追蹤(跟進教研)”,形成一個完整的教研活動環節步驟,先后次序分明,流程易于操作的教研活動模式。具體模式構建如下:
1.課前會“備與研”
課前會是專題聽評課校本教研的第一步,是整個教研活動的起點,目的在與確定專題聽評課的專題(主題),讓聽課教師明了聽評課的目標,做好聽評課的必要的心理及前期準備,同時開課教師與聽課教師間的必要交流聯系,確定主題、聚焦主題,共同研討。
課前會步驟:首先,基于聽評課主題的要求,開課教師梳理課堂教學思路,主要陳述本課的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在單元及整本教材中的作用;介紹班級學生的情況;課程的重難點是什么,如何解決等,圍繞專題教研下的課堂教學的創新點與困惑等。接著開課教師與聽課教師圍繞專題教研進行研討交流,確定教研活動的專題。課前會主題目標要明確,研磨人數不宜過多,骨干教師3~5人左右,時間長短不限,最好提前一天的時間,用于思考與落實。
2.課堂“聽與診”
聽即為課堂診斷,觀察。授課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是追求“精品課”,而是按照常規課堂展開,突出體現課前確定、課后評議的主題,注意表現實施主題的各個環節。聽課教師進入課堂,依照已確定的主題對師生及課堂行為等進行觀察,記錄。
3.課后會“評與議”
課后會即課后座談,聽課教師及開課教師根據課堂觀察情況聚焦主題進行研討、分析和交流甚而是爭論,形成一致意見,制定后續課堂教學的跟進方案,研磨形成精品課程。
課后評議是整個專題聽評課模式中最重要的關鍵環節之一。課后會應立即舉行,全員參與。首先,開課教師根據思路說課,進行課后反思。主要圍繞問題展開:這節課教學的學習目標達成度是多少;談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融合運用情況;有沒有偏離原有的教學設想等。接著聽課教師圍繞專題,暢所欲言,交流聽課收獲,進行評課。評課應遵循簡要、基于學科素養、避免重復等原則。第三,立足課堂,基于專題的基礎上,形成對課堂教學的初步討論改進建議方案,作為跟進研討的前提與基礎。
4.專題跟進
議之后,由備課組組長或主講人對一個循環進行簡要小結,重點是對以后教學的借鑒意義。同時主張形成案例分析,主要成分是主題的產生緣由(如現狀描述、成因分析)、設想的較好的做法及其實踐情況簡介、現存的問題、后續改進的措施(含備課組成員討論的結果)。
三、專題聽評課的實踐:歷史組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教學為主題開展的專題體聽評課案例
本學期,學校教研活動圍繞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專題聽評課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行動研究》而展開,主要以語文、數學、歷史、生物學科為試點,圍繞主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進行專題聽評課活動,能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解決學科教學的重難點,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層面,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筆者本人執教的歷史學科《20世紀科學偉人愛因斯坦》為課例開展的專題聽評課活動,拋磚引玉。
1.在歷史教研組決定開展專題聽評課以后,圍繞課題的主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召開課前會,進行課前會“備與研”階段。與會骨干教師精心備課,梳理課標、學情、教材等,確定歷史教學的立意與靈魂,構建課堂教學環節,即導入激趣——教學主體:愛因斯坦的人生(求學篇—科學貢獻篇—社會活動篇—巨人的隕落)——結尾升華。在各個環節中突出信息技術的優勢,尤其是重難點的突破,在課堂結尾處升華教學立意,落實歷史學科立德樹人。
根據此前備課及課前會的研討討論,筆者盡可能利用信息技術的可視化、大容量、直觀性等特點,部分修改了原有的設計,進行一場主題明確、相互學習探討而又原汁原味的聽評課活動。
2.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科組教師積極性很高,在聽課中認真觀察,對于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做了詳細的課堂紀錄,進行認真研討,并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建議意見,選取課堂教學的其中幾個環節和圍繞主題進行研討探究的片段,具體如下:
(1)課堂導入環節中,以《時代》周刊封面愛因斯坦的經典肖像,并配以科學家們對他高度評價的史料導入教學: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馮·勞厄說“只要地球上存在著文明社會,他的事業成就將經久不敗。”[2];法國物理學家保羅·朗之萬贊揚“他現在是并且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有頭等光輝的一顆巨星。很難說他是否同牛頓一樣偉大,或者是比牛頓更偉大,不過可以肯定地說,他的偉大是可以同牛頓比擬的。”[3]設計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愛因斯坦會得到那么高的評價?”石莉莉老師認為,這樣課堂導入開門見山,直觀性強,圖文配合,熟悉的愛因斯坦躍然紙上,但又為接下來的深度的愛因斯坦做好鋪墊。
(2)在“求學篇:愛因斯坦學習的經歷”環節教學中,我預設了“兒童時代、少年時代、大學時代”三個階段的愛因斯坦,并選取兩個他的事跡“一只羅盤針的故事”“一個小板凳的故事”設計成“小故事大道理”??傮w感覺感覺很好,有歷史學科的德育意義。但桂潔老師認為,利用PPT技術可以把求學的經歷設計成時間軸的形式,更加直觀,突出歷史的時空觀,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桂潔老師的建議緊扣學科核心素養,以核心素養引領教學,提供歷史教學的另一種視角。
(3)在“科學貢獻篇:科學領域不懈探索”教學中,“廣義相對論”概念是一個難點,這個知識點對于理科學生而言都很難理解,何況是文科學生。先展示“廣義相對論”概念,并配以“廣義相對論下四維時空和物質的分布”動態的展示。鄭宇老師認為,多媒體技術很好突破教學難點,動態展示,直觀形象,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教學效果很明顯。
(4)在教學結尾時,本課知識體系進行如下分析歸納:
從科學和社會活動兩個層面分析愛因斯坦的偉大貢獻,展示他的科學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他的光輝典范激發學樹立遠大理想和人生目標。
在歸納基礎上升華本課教學立意,習近平主席勉勵青年學生的一段話:“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心中總要懷有一個遠大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這一代人的歷史貢獻?!闭佌伣虒V大青年學生增強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激勵學生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習而奮斗,落實歷史學科的家國情懷教育。
(5)課后評議后,學科組教師熱烈討論,初步形成一直意見:以主題教研活動目標明確,很有價值意義;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融合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有利于突破歷史學科教學重難點,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對于歷史人物的教學方法,建立一定模式,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總之,以專題聽評課為載體的校本研修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研模式,其各個環節都是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展開,意圖謀求教學行為的改進,實實在在地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讓參與者在活動中通過對特定主題的深入思考、試驗、交流、反思獲得集體理性的增強,從而提高學科教學的效率。同時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策略很多,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我們不妨借助專題聽評課這種形式精益求精,共同提升。
【參考文獻】
[1]崔允廓.聽評課制度的現存問題和范式——崔允廓教授答記者問[G].當代教育科學,2007:24.
[2]易杰雄.相對論之父——愛因斯坦[M].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單位:安徽省濉溪縣孫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