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磊
摘要:文章結合高速公路軟巖大變形隧道施工實踐,通過對隧道圍巖與初期支護監控量測數據進行擬合分析,研究隧道拱頂下沉和周邊收斂變形情況與變形速率,計算二次襯砌允許位移量,合理確定二次襯砌施作時機。
關鍵詞:隧道;軟巖;二次襯砌;變形速率;允許位移量;施作時機
0 引言
軟巖大變形隧道圍巖穩定性差,初期支護后應按規范要求進行監控量測,分析圍巖的變形情況,合理確定二次襯砌的施工時間。二次襯砌施作過早,隧道圍巖和初期支護結構變形未穩定,容易導致襯砌結構變形開裂,縮短使用壽命;二次襯砌施作過遲,可能導致初期支護結構變形無法控制,造成隧道失穩破壞。關于隧道二次襯砌施作時機,規范中做了相關規定,但施工中也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為準確確定二次襯砌的施作時機,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做了很多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以收斂約束法為主,逐步發展采用建模、數值仿真平臺和有限元分析,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二次襯砌施作時機受隧道圍巖、斷面尺寸、開挖支護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各隧道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
本文在隧道監控量測的基礎上,收集數據繪制變形曲線,進行擬合分析,確定拱頂下沉和周邊位移的變形速率,進一步通過有限元計算,確定隧道二次襯砌的允許位移值,計算得出在隧道圍巖與初期支護結構變形穩定的情況下,拱頂下沉和邊墻周邊收斂變形速率,作為確定二次襯砌施作時機的理論依據,準確確定二次襯砌施作時間。
1 依托項目概況
某高速公路隧道圍巖等級為Ⅴ級,圍巖破碎,風化嚴重,主要為二疊系淺白色、灰白色砂巖,裂隙紋理發育,穩定性差。該隧道穿越地區山嶺陡峭,部分巖石裸露,溝壑交錯。隧道進出口位置圍巖穩定性差,有大量塊石,局部分布有巖堆。洞口附近有溝谷,雨季有地表徑流水,施工中應做好臨時排水。隧道設計采用雙向隧道,單向坡度為6%,進口高,出口低。隧道設計長度為1 043 m,進口段位于緩和曲線上。隧道路線上分布有斷層,總體走向為S44°W~EW,斷裂面產狀為69°E/72°N,破碎帶內圍巖主要為角礫,穩定性差。
2 隧道軟巖變形特征
隧道進出口地段覆蓋層薄,圍巖風化嚴重,且受季節性流水影響,圍巖為軟巖,穩定性差,施工中出現較大變形。
進口段隧道為V級圍巖,主要為碳質板巖,個別地段有少量砂巖,巖體破碎,裂隙節理發育,整體強度低,自穩能力差。施工中個別地段隧道圍巖出現撓曲變形,開挖后拱頂出現掉塊,甚至塌方現象。為了提高隧道圍巖的穩定性,有效控制圍巖和初期支護結構變形,采用三臺階預留核心土法進行開挖,開挖過程中如果仍存在變形不收斂現象,可采用三臺階臨時仰拱法進行施工。
出口段掌子面圍巖為Ⅴ級圍巖,呈灰白色,主要成分為板巖夾灰巖,巖層有撓曲現象,節理裂隙發育,巖石破碎,硬度低。掌子面開挖后滲水,局部有股狀涌水,圍巖穩定性差,處治不當容易出現坍塌。出口段采用三臺階預留核心土法進行開挖,開挖過程中如發現變形增大現象,可采用三臺階臨時仰拱法進行施工。
3 隧道二次襯砌施作時機分析確定
3.1 隧道圍巖與初期支護結構變形分析
通過布置測點,開展監控量測,對隧道拱頂下沉、周邊收斂位移進行量測,分析隧道位移與初期支護結構的變形情況。收集監測數據,繪制拱頂下沉位移隨時間分布的散點圖,并進行數據擬合,進行回歸分析。
結合隧道選定的監測斷面拱頂下沉的量測數據,繪制拱頂下沉位移隨時間變化曲線如圖1所示。選擇擬合相關系數R=0.95,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擬合函數見式(1):
分析圖3和圖4速率變化擬合曲線,在初期支護結構封閉初期,隧道圍巖和支護結構拱頂下沉和周邊位移變形速率較大,變形量也較大,后期變形速率逐漸變小,并逐步趨于平穩。拱頂下沉位移和周邊位移變形速率分別在初期支護結構封閉17 d和10 d后基本穩定。監控量測變形速率和變形量基本穩定,說明隧道位移和初期支護結構達到了預期的支護效果。
3.3 二次襯砌允許位移量計算
3.3.1 二次襯砌變形量計算
假定隧道二次襯砌與初期支護之間沒有空隙,緊密接觸,與初期支護結構同步變形,隧道結構無偏壓,結合圍巖與初期支護結構變形分析確定二次襯砌變形量。假定在施工時間為t時刻二次襯砌變形量ΔU是初期支護結構的最大變形量Umax與二次襯砌施工前初期支護結構與圍巖變形量u(t),即式(5):
4 結語
本文結合隧道圍巖與初期支護監控量測結果,擬合分析隧道拱頂下沉和周邊收斂變形情況與變形速率,計算二次襯砌允許位移量,確定二次襯砌施作時機,并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拱頂下沉和邊墻周邊收斂變形速率擬合曲線,得出二者變形在初期支護結構封閉17 d和10 d后變形速率基本穩定。
(2)通過計算確定安全系數最小值,得出拱頂邊墻處的安全系數最小值分別為2.4和2.0,進而得出二次襯砌拱頂下沉允許位移值ΔUymax=1.58 mm,周邊位移允許位移值ΔUxmax=0.59 mm。
(3)通過計算得出,在隧道圍巖與初期支護結構變形穩定的情況下,拱頂下沉和邊墻周邊收斂變形速率分別為v=0.18 mm/d和v=0.12 mm/d,說明此時隧道圍巖和初期支護結構穩定,可以進行二次襯砌施作。
參考文獻:
[1]王志龍,童建軍,姚 萌.大斷面機械化施工隧道二次襯砌支護時機研究[J].現代隧道技術,2019,56(S2):270-277.
[2]劉國慶.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隧道二次襯砌施作時機研究[J].現代隧道技術,2013,50(2):84-93,101.
[3]楊友彬,裴利華,林 東,等.軟弱圍巖隧道二次襯砌合理施作時機研究[J].施工技術,2018,47(2):56-64.
[4]楊 峰.隧道二次襯砌合理施作時機確定方法研究[J].現代隧道技術,2018,55(2):84-93,101.
[5]劉志春,李文江,朱永全,等.軟巖大變形隧道二次襯砌施作時機探討[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27(3):58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