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婉雯
【內容摘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提高實效性,是一線教師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教育心理學》的許多理論對筆者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文中筆者將教育心理學理論聯系自身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的情況,進行剖析,深刻反思,以期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 道德與法治教學 實效性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用正確的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往往事半功倍。我將從學習的動機、學習的遷移、認知策略、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等方面,談談教育心理學理論在自身道德與法治教學實際中的實踐情況。
一、采用多種策略,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指個體發動、維持其學習活動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就必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學習效果也隨之增強。
1.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啟示我們對待學生要以人為本,力求讓學生的缺失性需求及發展性需求得到最大的滿足。“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我比較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始終以平等的身份與之對話,例如通過QQ、微信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尊重、關心、愛護他們,增進與學生的友誼,做他們的良師益友,使其對我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
2. 巧設問題,創設情景,啟發教學
情景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不同的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專注度一旦提升,知識挖掘的動力就更足。好奇心得到滿足,學生的學習動機隨之提升,教學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例如在講授“合理消費”時,我利用某同學在天貓“雙十一”網購時的消費清單來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一層層地探討消費清單中哪些消費是合理的,哪些消費是不合理的?我們如何做到合理消費?讓學生從情境中感悟到合理消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如講授“可持續發展”時,我播放了一個關于保護環境的沙畫表演視頻,學生們在愉悅感受沙畫的魅力之中培養了想象力,同時又融入了對美的心靈陶冶,掌握了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再如在講“學習先進人物”專題時,我利用抗疫英雄鐘南山、李蘭娟、張定宇、張伯禮、陳薇等抗疫英雄的先進事跡創設情境,讓學生深深感悟英雄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同時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巧用課文素材、聯系生活實際、利用社會熱點、利用多媒體素材或講述故事創設情境是我在教學時常用的教學手段,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問題情境就產生了。通過層層遞進的設問,學生在思考、發現、探索中獲取新知,體驗樂趣。同時,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深度思維和廣度思維,增長學生的學習能力。
3.合理組織學習PK
現代社會,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要學會合作,學會競爭。為培養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我將全班同學分成8個小組,每組6人(1號-6號),每個小組中均有成績好、中、差的同學。我提倡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團體PK;按學生的能力等級(每小組相同號碼的同學)進行PK;鼓勵個人的自我PK和團體(小組)的自我PK,力爭每個學生都有進步的機會,使先進更先進,后進變先進,全班努力向前進,使PK成為增強學生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的激勵手段。實踐證明,學習PK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學生自我提升的需要,進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4. 歸因指導,增強成功感
我曾教過這樣一個學生,文質彬彬,大智若愚,語數英名列前茅,但道德與法治一度成為他的弱勢科目。初一上學期第一、二單元測驗,他的道德與法治成績都是70+,遠達不到優秀。接連兩次滑鐵盧,他自認為很努力,課本知識點也已背得滾瓜爛熟,但該科成績就是上不去,定是自己缺少了本學科的學習天賦,很是喪氣。正因為該生對學習結果進行了錯誤歸因,阻擋了其前進的步伐。此時,我對該生進行歸因指導,幫助其分析,找出成績上不去的真正原因——他割裂了知識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不懂得合理遷移和運用知識點。找出問題,對癥下藥,再進行系列的學法指導,該生的成績終于攀升至優秀90+。所以說,在教學中,教師能對學生進行歸因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促其自主學習
學會學習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六大素養中的一個,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要著眼于“會學”。在教學中,我從“計劃、監控、評價”這幾方面訓練學生,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促其自主學習。
1.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
我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制定適合的學習目標: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制定稍高的學習目標,以激發其潛能,不斷超越自我;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應著眼于最近發展區,制定難度相對較低的學習目標,跳一跳能夠得著,讓學生保持積極性,有機會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2.適時監控、合理調節學習
我教學生要適時地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監控并合理地調節。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可配合教師監控、家長監控及小組監控。如反饋學習的進展,查看學習計劃的實施情況,平時是否做到科學管理時間?有無進行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課堂聽講、課后練習、目標達成情況如何等。這樣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一旦發現問題可以迅速作出相應的學習方法和手段的調節。這樣一來可以大大減少學習活動的盲目性、無效性,二來提高了學習效率及成功的可能性。
3.評價學習效果
我指導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及學習策略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學習后能否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否靈活運用和遷移所學知識?學習計劃和時間管理是否合理?預習、復習的效果如何?等等。學生對上一階段學習效果的評價,有利于引導自己下一階段的學習,增強學習效果。
三、幫助學生克服習得性無助,樹立學習自信
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學習得來的無能為力的狀態。以前我會埋怨現在的學生上課不認真,學習成績不理想,感慨越來越多學生出現厭學心理。可現在我遇到低成就動機、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消極的“習得性無助”學生時,通過以下方式來幫助學生克服“習得性無助”,樹立自信。
1.幫助學生調整心態
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樹立現階段的目標,激發他們為人生理想而拼搏的熱情和斗志。
2.支持和鼓勵學生
平等、真誠地關愛不同層次的學生,消除對后進生的歧視與偏見。我堅信只有問題行為,沒有問題學生。對于有問題行為的學生,我們更要多些關注和幫扶,善于發現他們的亮點,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提升存在感和價值感。
3.關注點滴進步,及時表揚肯定
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如果他們的努力沒有奏效,他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灰心喪氣;如果他們的努力和進步被忽視甚至無視,他們進而產生習得性無助感。當我們關注到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予以表揚和肯定,學生就會看到自己努力的成功,從而增強其自信。
4.防止習得性無助遷移
班里處于“落后”水平的學生很容易將某個科目學習的無助感遷移到其它科目,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我們應加以留意,適時提醒,防止習得性無助感蔓延擴散。
5.積極歸因指導
首先引導學生將失敗的原因分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確定因素、不確定因素四個維度,一一列出,自己進行判斷;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在四個維度中哪些是無法避免的,哪些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最后讓學生明確失敗的原因,找準努力方向。積極歸因有利于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防止習得性無助的產生。
結語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相信,如果我能善用博大精深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指導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一定會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真正地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貫徹與執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吳超.淺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中外交流,2019,026(038):208-209.
[2]馬盼盼.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深度教學研究[D].揚州大學,2019.
[3]郭文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研究[C]//2019年“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2019.
(作者單位:中山市石岐啟發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