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強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針對本校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出現的技術應用不到位,技術在支撐課堂模式轉變中存在的難點,利用“自組織轉變理論”簡論了促進學生學習欲望達到臨界狀態,是提升學習自主學習效率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自組織轉變理論 信息技術 融合 學習主體
我校教育信息化從2016年至今,經過了一段相對較快的發展階段,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我們嘗試了“翻轉課堂”及“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但由于準備不足,軟硬件設施不達標,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困擾,甚是遺憾。然而網絡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課堂的深度融合已是當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如果不能在這些方面做深入的實踐活動,勢必會對學校進一步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學校應該在這一領域做一些深入的安排和規劃,為此我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實踐,談一談我的認識。
信息技術與課堂的真正融合應該是教育信息化中關鍵的一環,也是最有價值的一環。那么什么是信息技術與課堂的融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就是我們首先要弄清的問題。而要談這些問題,有必要對教學過程的理論做出合適的選擇,這里我想談一談邢紅軍教授根據德國物理學教授哈肯的“協同學理論”,進一步思考后提出的“自組織轉變理論”。
邢紅軍教授主張的“自組織轉變理論”中,對課堂中師生的主體和主導地位,沒有簡單地區分,而是根據教學過程中不同的階段進行劃分,他認為雖然學生的自主學習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的習得至關重要,但自主學習的狀態達成,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這一條件的創設,則是在以老師為主體對一節課的知識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方式讓學生具備進一步學習的條件時,才可達成。“教學過程的自組織轉變理論,是一種動態理論,它關注教學過程的轉變,并且認為,教學過程被組織階段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須的,是自組織的必經階段。只有當教學系統的被組織狀態達到臨界值時,才有可能轉變為自組織結構。”
對于邢紅軍教授的這一解釋我認為是中肯的,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學習的意愿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能達成自主學習進行時的效能,而這種效能的達成一定是在“被組織狀態達到臨界值時”,也就是說沒有達到自主學習條件的自主學習效能會不高,甚至低下。要達到臨界狀態,老師必須要注意這幾方面的問題:
一、老師對教育的目標要有正確的認識
老師對教育的目標要從向學生傳授知識轉化為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正確地處理問題的能力上。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學會學習方法則更為重要,一個學會學習,并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使用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學生,才是信息化時代創新性人才需要的素質,所以老師對所教學科知識體系中蘊含的科學思維方法的深刻認識就至關重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利用學生認知過程的心理基礎,逐步地將概念和規律形成中的思維方法深入到學生的思維意識中,這樣才能逐漸地轉換為學生學習和思維的能力,而這一過程的達成老師本身的素養必須優秀,老師的知識儲備也要扎實廣泛。
二、教學過程必須開放
這是強調教學過程必須有真實的交流,也就是說要讓學生自己產生問題,不是總是老師提出問題,更不是為了提出問題而進行虛假交流。而要達成真實的交流,老師對學習過程的設計就是關鍵,如果老師不是精心設計和引導學習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而是僅僅在形式上做“四個滿堂”,即“滿堂問”、“滿堂動”、“滿堂放”、“滿堂夸”,是無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的。老師的主導作用應該更多的體現在對學習過程的設計上,設計的核心則要體現在如何能使學生順利地從被組織狀態進入自組織所需的臨界狀態,顯然,要具備這種能力,僅僅依靠老師知識水平和對專業的素養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對相應年齡結構的學生之認知水平、心理特征以及學生的學業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如果一名老師在課堂中能合理的從被組織狀態把學生引入“自組織學習”的臨界狀態,我們不能不稱其為真正的大師。
三、課堂過程必須遠離平衡態
布魯姆認為“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狀態處于非平衡態,教師必須努力啟發他們自由靈活地思考問題”,即要求學生不滿足已有的理論和知識體系,具有懷疑的態度和批判的精神。我們的課堂學生缺少的是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是一種非線性思維,其特點在于它既不受“時間順序”的束縛,又不受“邏輯順序”的束縛,具有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性質,可以在事物細節未分明時對整個事物進行感知。邢紅軍教授書中對我們的學生情況的這一段描述還是切合我們學生的情況的,他說:“由于我國學生總是學習教科書(系統封閉),聽教師的話(處于平衡態),認為科學就是邏輯(線性相互作用),不善于提出新想法(缺乏漲落),這就造成了我國學生根基扎實但”缺少創新意識“的問題”。
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有一個正確教育理念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指引,否則就會造成我們形式上在按某些模式進行教改,但卻不知道我們這樣做的意義,缺少前進方向的指引,很難深入到教改的原本意義上去。我們在課堂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技術對于課堂教學內容實現中的優點,例如能很好了擴充課堂的容量,能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能模擬出某些復雜的過程來幫助認識世界,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僅凸顯技術本身的優勢,不考慮學生認知的特點,不考慮課堂教學的規律,則很容易造成技術的濫用,在享受技術對于解決知識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遏制學生思維的活性,特別地把探索性問題變成展示性的問題,使教學成為知識堆積的過程,或者說解決了授課的內容問題卻不能完成能力的培養任務。
在我們的“翻轉課堂”實踐中我們更深地體會到,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很重要,但學生的自主學習對大多數學生并不是一個自律的過程,如果沒有明確的任務沒有合適的獎懲、督促措施,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設計得不科學,沒有足夠的導引意義,效能將會不高;即便有了好的引導,如果學生沒有達到“自組織學習”的臨界狀態,也就是有著迫切的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愿望時,效率也不能體現得更要充分。而如果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開始時,就已經利用多種手段將學生調動起來進入到“自組織學習”的臨界狀態,則他們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獲得的結果并形成能力的目標就會好得多。可見,在信息技術融合體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并不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將真實的教師變為大容量,形象直觀的互聯網、高技術那樣簡單,翻轉也不是簡單的先學后教,“學”應該是教師主導下的“組織”作用的延續,是達到“自組織”臨界狀態后的順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發揮的好壞,對課堂效率的高低至關重要。
雖然自主學習是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但我們必須承認當前的課堂學習模式轉換到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模式,學習習慣的慣性阻力是相當大的,如果在這一變化中不能注意到這些事實,僅迷惑于技術所提供的好看、好用的表象,不尊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狀況和自律水平,只從突破知識重難點的方面使用技術,顯然是不夠的,而利用技術并充分認識到它在轉換學習模式上能提供有效支撐,并研究師生角色在新模式中如何更好的發揮作用,以突破學習創新能力培養上的欠缺,應是我們要不斷思考的一個領域,而我所推薦的“自組織轉變理論”就是對類似于“翻轉課堂”這種以達到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課堂組織模式中面臨問題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邢紅軍.初中物理高端備課[M].中國科技出版社,2014:82-98.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金川總校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