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向前 劉繼萍



摘? 要:神話,不僅有人物角色之美、故事的神秘色彩之美,更體現人類智慧之美。教材作為文化傳播與再生產的重要載體,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產生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羿射九日》這一經典篇目因其故事情節新穎奇特而被作為教學資源選入到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從神話語言、神話情節,還是神話精神來看,《羿射九日》都具有突出的文本價值,對其文化內涵的解讀,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這種精神和對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質和修養。
關鍵詞:羿射九日;教材文本;文本價值
在民間文學中凝聚著燦若繁星的民族文化,時至今日這些具有深厚底蘊的民族文化依舊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神話,作為最古老的民間文學體裁之一,其魅力不止體現在人物角色之美、故事的神秘色彩之美,更體現在人類智慧之美,因而被視為人類文明的瑰寶。
教材作為文化傳播與再生產的重要載體,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產生著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眾多神話篇目被作為寶貴的教學資源選入到小學語文教材中,以供教學使用,其中便包括《羿射九日》這一經典篇目。
一、“羿射九日”溯源
《羿射九日》這一經典神話篇目的相關背景和情節在一些古籍中有著相應的文字記載。
(一)對羿的記載
《荀子·儒教篇》中載:“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在《路史·后記十三上》中對其射技有“妙中高出天下”的評價。此外,羿還具備凡人難以匹敵的生理優勢,如《淮南子·修務篇》中指出:“羿左臂修而善射。”可以看出羿左臂長的特征對其“善射”有所裨益。
傳說在蚩尤死后,各部落長期混戰,烽煙彌漫,民不聊生。而在這樣水深火熱的時刻,羿臨危受命,勇擔重任。在《山海經·海內經》中有據可考:“帝俊賜羿彤弓素,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二)對“羿射日”事件的記載
在東漢文學家王逸為《楚辭》所著的注本《楚辭章句》中呈現了羿射日的相關情節:“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淮南子·本經訓》也對羿射日的故事展開了敘述:“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斷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對比兩篇古文,羿射日之事的結果存在差異。前者言簡意賅,清楚地交代了故事背景和結局,是射中九個太陽,留下了一個太陽,而對于射日經過完全沒有說明。而后者將“鏡頭”聚焦于羿為民除害,內容豐富,刻畫細致,但是只提及了“上射十日”,對于射日的經過沒有具體描寫。
唐朝周針作《羿射九日賦》,在文中對羿射九日前因后果進行了生動細致地描述,對故事情節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呈現:“伊祁氏之有天下也,十日并出,或明或晦,不唯乎歷象,抑亦紊乎覆載。留一陽永照,俾九日潛退。羿操弓而進,挾矢而前,曰:彼赫綿綿,如珠之連,爍我下土,暨我上玄,當今盡臣術微妙,協君德之昭宣。于是和容體正,審固心處,張六鈞之在手,期九烏之應弦。弓既無雙,矢惟用九。一發而弦上霆激,再發而空中雷吼。三發而輪震乾坤,四發而輝流星斗。五發六發而燁燁霞散,七發八發而離離電走。九矢皆中,訝妖氛之忽無。一曜高懸,望邪明而何有?蓋帝所惡,天所嫌,始騰凌而赤色翕,而殄殲,貫忘歸而自消,難彰變化;落園陵而盡死,永契沉潛。瑞景將明,彤兮尚彀,百辟仰觀乎黃道,孤兒濁乎清晝。莫不由藝之,就神之援。混濁滅而平權衡,晷運正而分刻漏。”
二、教材文本與古籍文字記載的對比分析
事實上,現行各版本教材要在一定范圍內推廣使用,其文本的表達必須具有規范性。在編寫語文教材的過程中,編者們難免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安排的需要以及學生主體的心理特征等各種影響因素,對入選篇目進行相應的調整、修飾。繼而我們能夠在教材中看到眾多的改編文本,也看到了課文下方標注的“選作課文時有改動”的字樣。
神話篇目《羿射九日》被選入到人教部編、版北京版和冀教版這三版小學語文教材,通過對比發現這三篇課文雖是引入了同一神話篇目,相對于記載“羿射九日”故事的原文字記載都進行了調整、修飾等一些列的處理,呈現出的改編的結果不盡相同,并且對神話篇目本身的諸多方面都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本文梳理出教材文本與相應的古籍文字記載并進行對比分析,從以下幾個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方面展開。
(一)故事的角色名稱方面
人教部編版教材和北京版教材中的該神話篇目課文都是以“羿射九日”為題,而冀教版教材中則是以“后羿射日”為題。但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曾指出:“羿,堯時射官,非有窮后羿也。”由此可見,“羿”與“后羿”并非同一人。相傳,羿是上古時代堯時東夷一個善于射并且射技超群的酋長,在諸多部落中威信很高,后作了“堯時射官”,是做出射日壯舉的英雄;而后羿卻是夏時聚居在今河南東北部地區有窮國的伯,是羿的后代,他并未射日救民,所謂的“后羿射日”即為誤傳。
(二)故事的背景鋪墊方面
《羿射九日》的課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處于中低年段的位置。三個版本的教材改編文本相比較古籍中的文字記載而言,都為“羿射九日”的主體故事情節做了背景鋪墊,對故事發生的時間、場景和原因進行了詳細清楚的交代,并且用于敘述故事背景的語言也生動有趣(見表1)。
(三)故事的情節方面
兩個版本教材文本都省略了猛獸的名字,考慮到識字和記憶的困難,這個簡化處理在情理之中。除此之外,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教材還存在著另一方面非常明顯的改編。較之《淮南子》和《楚辭章句》中《羿射九日》的對應的文字記載,分別是“堯乃使羿”和“堯命羿”,都是堯讓羿去做的,主動性在堯的身上。
而在部編版教材的課文第四自然段段首指出“神箭手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其“射日救民”的主動性已經非常明顯了,在射日的過程中羿經過自己的一番思考,決定留下最后一個太陽為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那么,這篇課文將射日壯舉的功勞全歸于羿。
在冀教版教材中,十個太陽并出之后,堯作為人們的首領懇求太陽無果,羿位天上的勇士,體察到百姓的疾苦并主動來射日解救百姓,最后聽從堯的建議留下了最后一個太陽。在這篇課文中,羿和堯都參與到射日救民中,但堯并未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無論從救民的動機還是具體實施來看,這一壯舉都主要歸功于羿。
編者們對這兩篇課文的處理,都側重于塑造羿的英雄形象,但也使得原文字記載中“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的結局被改動(見表2)。
可能從編者的角度來看,堯這個角色并不重要,不影響對羿的形象塑造,然而在相關典籍中,堯的地位也很重要。堯雖然只是向羿下達了命令,卻因此受到百姓愛戴,羿作為親手拯救大家的人,在文字記載中卻沒有得到明確的獎勵。而這其中的原因,便反映了古今社會秩序與文化的差異。這樣看來主體是“堯”而不是“羿”,后羿雖然勇猛,但是只是一個小卒的角色,其功勞要歸于起決策作用的首領。在今天看來,這樣是不公平的,因此在改編過程中要突出羿居功甚偉,把羿塑造成真正的英雄。然而,我們也不能完全忽視堯。“堯”是一個負責決策的明君,而“羿”是一個勇敢的執行者,兩人搭配才能拯救萬民,對于社會來說兩種人缺一不可。因此在現在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向學生傳遞這樣的思想,兩個人物的貢獻都應被認識到。
(四)故事的結果方面
從射日的結果來看,選文經過改編后的文本總體而言都更貼近《楚辭章句》中射日的結果,都是留了一個太陽。在講述故事結果的方面,部編版教材選擇以生機盎然、令人心馳神往的情景描寫收尾;北京版教材簡要地交代了人們安居樂業、堯成為天子的故事結局;冀教版教材則指出了一切恢復正常,人們感謝羿,羿也答應了人們的請求留在了人間(見表3)。
故事的細節方面
1.“扶桑”
在部編版教材、北京版教材和冀教版教材的改編文本都提及了一棵叫“扶桑”的大樹,但《淮南子》和《楚辭章句》中對應的文字記載都并未提及“扶桑”樹(見表4)。
而關于“扶桑”的記載在《山海經》中提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在《海內十洲記·帶洲》中有對于扶桑樹的描述:“多生林木,葉如桑。又有椹,樹長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圍。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也。”經分析應是編者綜合了各種古籍的相關記載得出的改編文本,而教材中對于在此處引用“扶桑”一詞的原因也并未在課文或注解中詳細說明或體現,課文中也沒有提及扶桑是太陽沐浴的地方。課文擴增“扶桑”這一細節,卻并未建立在扶桑樹與羿射九日故事的聯系,該元素與故事主體的關系不夠清晰明了,相關的知識體系沒有很好地交融而出現了斷裂,使讀者對課文的內容產生不解。
2.“水被蒸干”與“過九十九條大河”
部編版教材的《羿射九日》課文中,第三自然段寫道“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但是第四自然段又寫道“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此處出現的明顯爭議可歸因于改編不善(見表5)。
三、《羿射九日》的文本價值
(一)從神話語言來看
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們對自然界、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社會形態的美好幻想,為后代口口相傳并在一些古籍中有所記載,得以流傳至今,這也就奠定了神話本身的特殊性。在《楚辭章句》中還是《淮南子》中,對于該神話篇目記載程度不同。在前者中,對于羿射九日的故事敘述言簡意賅,體現了神話故事敘述語言的“留白”;而在后者中,將射日前后的情節用了充分的筆墨去描寫,豐富的敘述語言為讀者拉近了“鏡頭”。然而對于神話故事的敘述所用語言不論是留白還是豐富,都能夠推動讀者的想象,在想象中勾勒出立體的角色形象、放映出飽滿又傳奇的故事畫面,將神話的神秘與浪漫色彩烘托得淋漓盡致,這是神話語言的魅力所在。雖然在被選入到小學語文教材中以后,神話篇目沒有以原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但經過教材編者改編的文本也能基本做到尊重神話故事,通過靈活的、更貼近學生語言水平的文字去盡可能地呈現神話故事的“原汁原味”。在神話類文本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神話類文本語言的獨特魅力,理解這樣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提升文學素養。
(二)從神話情節來看
如果說一篇動人心弦的故事如同一串經過精心設計的精美珠鏈,那么其中的情節則是被精挑細選并按特定順序串起的珠寶。神話以大膽離奇、精彩紛繁的故事情節為顯著特征,這一特征也是神話故事引人入勝的關鍵原因。對于神話類文本的學習,學生常常樂此不疲。《羿射九日》的故事情節新穎奇特,為人津津樂道,作為學生的文學讀物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并且在學生的寫作方面,若能借鑒神話情節的展開方式,也能激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空間,創造出包含靈活多變的情節的文學作品。
(三)從神話精神內涵來看
人們在這一神話故事時,能夠看到羿射九日的英勇身姿。除了講述射日的故事之外,《羿射九日》所傳達的更是羿臨危受命、拯救苦不堪言的百姓于烈日的炙烤中的精神。在教學中追加對這一神話篇目內涵的解讀,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這種精神和對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質和修養。
參考文獻:
[1]李夢萍,張松斌,元麗,張浩波.羿射九日析疑[J].滄桑,2008(6):32-34.
[2]鄭文靜,吳亞林.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價值訴求——基于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文本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6(12):92-97.
[3]王濤,趙光輝.播種傳統文化的種子——基于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文本分析[J].科教文匯,2019(13):136-138.
作者簡介:龔向前,北京聯合大學小學教育專業。
劉繼萍,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