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魏云峰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依然在蔓延,讓全球為之揪心。人們注意到,這次抗擊疫情時,中國用上了不少高科技裝備。
人工智能助力體溫檢測
由于這次春運返程高峰期與疫情防控關鍵期重疊,如何做好春運期間的疫情防控就尤其重要。面對密集的人流,高鐵站、機場等交通樞紐采用傳統的手持式“額溫槍”“耳溫槍”顯然難以滿足需求,不少地方都增加了高效的紅外人體溫度快速篩檢儀,以快速檢測出體溫異常的旅客。據介紹,這類設備利用紅外技術,能對大規模移動人群進行快速體溫測定,它們通過非接觸式紅外測溫方式,只需要在人流密集場所進行快速掃描,就能精準地完成人體溫度測定。進而再通過畫面上呈現出的不同顏色,直接判斷“異常溫度”。這種設備不但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而且還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接觸性傳染的概率。
對于每天往來旅客數十萬計的火車站等交通樞紐而言,這些公共場所環境復雜,如果紅外檢測儀僅能判斷異常溫度,背景溫度或旅客攜帶的高溫物品很容易誤觸警報,浪費檢測的人力且阻礙通行效率。因此今年不少相關企業已經提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精準識別檢測區域內的旅客,與周圍環境切割開來。
超算支持疫苗研發
隨著疫情的持續,很多民眾也非常關心疫苗等相關藥物的研制進展。在此領域,中國近年來不斷發力的超算中心已經開始全力以赴。據介紹,無論是對病毒進行基因測序,找到病毒來源以及傳播宿主,還是研制病毒疫苗或者特效藥,超算中心都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傳統的新藥研發需在實驗室中對數百種藥物成分進行生物測試,這一過程往往要耗費不少時間,超算可以極大加速這個過程。此前在研制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藥時,英國科學家就利用超算運行專門的軟件,該軟件中記錄了100萬種藥物成分的數據,并且會將這些數據與埃博拉病毒的關鍵蛋白數據進行配對,最終找到能影響這些蛋白發揮作用的成分。然后再通過生物測試進一步驗證電腦選出的最佳成分。
目前中國多個超算中心正在發力協助中國疾控中心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科研人員正在利用超算進行靶點探尋、新藥篩選、先導物及試驗優化、藥理毒理等研究工作。例如1月24日中山大學藥學院羅海彬教授提出“需要大量計算資源進行抵抗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篩選和病毒突變預測”的緊急需求后,深圳超算中心迅速協調了大量計算資源。此外,阿里云、騰訊云也相繼宣布免費開放算力,支持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工作,幫助科研機構縮短研發周期。
大數據協助疫情管控
大數據也成為這次疫情管控的得力助手,當前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進行精確翔實的數據歸集和分析,顯得尤為重要,能有效助力政府進行科學化決策。據介紹,各地利用大數據,可以分析疫情暴發后多少人流向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多少人流向內陸廣大農村,了解他們的分布態勢,從宏觀上預測多少人可能被感染,幫助政府決策物資投放和管控手段。同時還可以精確掌握散落在各地的隱性傳染者。例如基于大數據可以獲知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關閉前,有多少曾去過那里的人,通過跟蹤他們的信息,進而獲得精準防控能力。據介紹,曙光云計算撫州中心開發的疫情排查管理上報系統就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精準管理來自病源地的人員,確保跟蹤到位,切實找準并切斷傳染源,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
不過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表示,大數據的排查很重要,但實施起來并不容易,特別是在人流密集的地方,疫情防控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運用大數據時也需要人與人的交流與溝通。▲
環球時報20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