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況】《大唐宗圣觀記》又稱《宗圣觀碑》,歐陽詢撰序并作隸書,陳叔達銘。唐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立。碑圓首龜座,高375 厘米,寬93 厘米,厚37 厘米。碑額楷書“大唐宗圣觀記”6 字。碑文23行,行60字。
【觀典賞析】《宗圣觀碑》為歐書遺墨中僅存的隸書碑石。唐初,高祖李淵多次敕令修建、擴大樓觀規模,甚至親自到樓觀視察。唐武德三年(公元620 年),降詔樓觀名為宗圣觀,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又率百官到樓觀參觀,次年(公元625年)歐陽詢撰《大唐宗圣觀記》,并刊石紀念。原碑豎于樓觀下院會靈觀內,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 年)遷至說經臺,“文革”中被鋪作路面,1978 年修整后豎于說經臺碑廳。此碑記述了樓觀道教的歷史沿革及唐高祖李淵改建草樓觀為宗圣觀的經過,是道教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文獻。《宗圣觀碑》書法介于隸楷之間,有晉碑的風貌,可見歐楷的淵源。
【作品概況】《夢奠帖》全稱《仲尼夢奠帖》,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與《張翰帖》《卜商帖》內容皆涉史事,統稱為“史事帖”。紙本。縱25.5厘米,橫33.6厘米。9行,行9字,共78字。無款,但流傳有序。遼寧省博物館藏。
【觀典賞析】歐陽詢書跡中碑拓為多,墨跡絕少,《夢奠帖》在歐氏僅存的四件墨跡作品中最為典型,為行書代表作。此帖用墨淡而不濃,且是禿筆疾書,轉折自如,無一筆不妥,無一筆凝滯,上下脈絡映帶清晰,結構穩重沉實,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嫵媚而剛勁,清勁絕塵,力透紙背,特別是在線條組合上,歐字的偏正對比更富有特色。《夢奠帖》是歐陽詢傳世墨跡中最為可信、也最為精彩的一種,美妙的情調與意趣,滲透了他對新筆法與新形式的自信與自由。元代書法家郭天錫跋:“此本勁險刻厲,森森焉如府庫之戈戟,向背轉摺,渾得二王風氣,世之歐行第一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