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戰明 王宇飛 林凌
摘?要:全國各級氣象部門緊跟媒介發展趨勢先后開通了氣象官方微博,不斷擴展氣象信息的發布渠道,以此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氣象官方微博發展至今,集受眾知情功能、信息傳播功能、輿情導控功能、民意互動功能、科普宣傳功能為一體,豐富完善了公眾氣象服務的內容和手段,提高了防災減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氣象;官方微博;防災減災;功能探究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1-0023-02
一、引?言
官方微博是政民互動和服務的線上延伸,是政府機構利用新媒體的執政資源推進政務工作的通道。官方微博從2011年井噴式發展至今日趨成熟完善,仍是我國互聯網輿論場中最具傳播活力和話題深度的平臺之一。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人民日報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經過認證的官方微博達到17.58萬個,微博成為國內最大的政務新媒體平臺。因此,微博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化媒體,已經成為政府網絡問政、了解民意、匯集民智和官民溝通的重要平臺[1]。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暴雨、臺風、寒潮、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頻發,嚴重威脅著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氣象官方微博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信息傳播渠道的補充和延伸,豐富完善了公眾氣象服務的內容和手段,并帶來了較為明顯的效果。目前全國各級氣象部門均已開通氣象官方微博,以彌補傳統媒體氣象信息時效性、交互性的不足。時至今日,氣象官方微博已不再是粘貼氣象公報的“公告欄”,更兼備多種功能,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結合2018年福州地區重大氣象災害中的典型事件,探究氣象官方微博在防御重大氣象災害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二、氣象官方微博在防災減災中的功能
1.受眾知情功能
“社會知情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其所感興趣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了解社會發展變化的權利”[2]。微博具有強大的傳播效力,在災害性天氣可能影響或即將影響或已經影響的各個階段,公眾往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所處的環境變化對自身的影響,也更急切地想要了解情況和表達意見。氣象官方微博作為氣象信息的發布平臺之一,是政府部門、人民群眾在防災減災中獲取消息的可靠來源和科學依據。氣象官方微博及時、準確地發布預報預警信息既是公共氣象服務的基本要求,也是滿足受眾知情權的體現。正是氣象部門與公眾之間搭建了一個公開、透明、及時的信息平臺,充分發揮了受眾知情功能,促使公眾在災害性天氣中對其感興趣和關注的話題進一步跟進,優化氣象信息傳播質量和傳播效果,并為有效互動建立良好基礎。
2.信息傳播功能
各級氣象部門作為黨委政府防災減災工作的氣象參謀,及時發布和提供各類預報預警信息,同時通過氣象微博向廣大民眾發布預報預警信息,不僅方便了民眾,也使他們根據災害性天氣信息及時自救,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例如,在2018年第8號臺風“瑪莉亞”影響期間,作為福州市氣象局唯一的官方微博“福州氣象”發揮其權威優勢,在臺風影響的不同階段,第一時間發布或變更臺風預警信號,使廣大民眾能夠及時查看臺風消息,并采取相應的自救措施,減少災害損失。
3.輿情導控功能
在傳統媒體時代,政府部門對于輿論的控制和引導相對較為容易,但進入新媒體時代后,網絡的開放性和傳播力給政府部門引導輿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氣象官方微博,在災害性天氣過程中如何運用微博平臺進行輿論風向引導、社會情緒疏導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各類非氣象部門的氣象服務網站、賬號、平臺迅速興起,便捷多樣的信息傳播渠道讓抓人眼球的“氣象謠言”裂變式擴散,誤導廣大受眾,尤其在災害性天氣和重大特殊節日,謠言的危害性更大,嚴重影響著氣象部門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例如,2018年高考前夕,“臺風可能生成并在高考期間給福州帶來暴雨”的謠言在“福州全接觸”微博平臺上傳播,一時間引起了很多考生和家長的恐慌,實際上臺風僅是“即將生成”的狀態,根據各級氣象部門的預報,未來也不會給福州帶來太大影響。面對此次氣象謠言,“福州氣象”主動發揮輿情導控功能,第一時間在官方微博平臺發聲,明確指出臺風即將生成,但主要影響廣東省及海南省一帶,福州的考生無需恐慌,可安心備考,并在官方微博嚴肅指斥該平臺已經連續兩周發布氣象謠言,嚴重誤導廣大考生,已違反《氣象法》《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搶占首發權進行辟謠保障了廣大考生家長的切實利益,體現了“福州氣象”作為氣象官方微博在出現輿論危機時對輿論主導權的良好把控,并用專業知識及時發聲,積極回應網友的質疑和困惑,讓公眾了解真相、疏導情緒,既保證了公眾的知情權,又充分發揮權威優勢,抑制和肅清網絡謠言,引導公眾免受謠言誤導,維護了氣象部門的公信力,穩定了社會秩序。
4.民意互動功能
傳統媒體盛行的時代,傳播者和受眾之間是“我說你聽”的關系。進入媒介融合時代后,微博作為一種具有開放性、自由性、交互性等特點的社會化媒體,為傳播者和受眾之間提供了優質的互動交流渠道。災害性天氣影響期間,公眾比往常都更加關注天氣動態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其參與度、互動性空前提高。社會的良性發展要求信息對稱[3],氣象官方微博積極反饋和回應有利于加強與民眾之間的互動交流、拉進溝通交流的距離,有利于消除疑問、疏導情緒,使氣象部門與廣大民眾之間的信息達到相對對稱。面對災害性天氣,氣象官方微博除了及時、準確地發布消息動態之外,更應正視民眾反饋意見對氣象服務的倒逼作用,有效解決民眾的實際問題,釋放社會焦慮。
5.科普宣傳功能
災害性天氣往往破壞力強、影響范圍廣、損失嚴重。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氣象部門能夠較為準確地預報各類災害性天氣,并及時發布相應的預警信號,也通過氣象官方微博這一傳播媒介向廣大民眾推送氣象信息。同時,在氣象官方微博上發送科普知識,能使廣大民眾充分了解各類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掌握防御手段,從而真正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例如,2018年第8號臺風“瑪莉亞”影響期間,福州氣象官方微博高頻次推送“臺風來了怎么辦”“臺風防御指南”“臺風來了如何避險”“臺風預警發布后,我們怎么辦”“臺風天氣用電須知”“我國史上最強的臺風有哪些”等一系列氣象災害防御科普圖文視頻,在及時準確告知臺風動態的同時,利用生動直觀的科普素材,發揮科普宣傳功能,提醒市民積極做好防御準備。
三、結?語
政務微博的出現是基于現實的存在而存在的,它的最本質功能還是“政務”而不是微博[4],微博只是政務實施的技術載體[5],脫離了交互性的氣象官方微博只能稱為氣象信息公告欄。作為新媒體下信息傳播的意見或討論領袖,氣象官方微博發展至今已日漸完善、成熟,并在重大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氣象官方微博除了日常預警預報信息的發布外,還應充分利用微博平臺的優勢,積極與受眾良性互動,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銳,謝耘耕.中國政務微博運作現狀、問題與對策[J].編輯之友,2012(7).
[2]?奚潔人.科學發展觀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205.
[3]?曹勁松.政府機構微博與官民交流創新[J].現代傳播,2011(5).
[4]?王首程.警惕政務“微博‘癡呆癥”[J].人民論壇,2012(4)上:50-51.
[5]?王國華,魏程瑞,楊騰飛.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的網絡輿論危機應對研究——以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發布為例[J].情報雜志,2015(4).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