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



摘?要: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中,網絡公共事件的爆發大多面向轉型期存在的社會問題,這是一個有待科學認識的對象。本文以2015~2018年的14例公共事件為對象,運用定性比較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網絡公共事件得以高強度爆發的機制。試圖解答網絡公共事件是如何生成、聚集起來的?它的影響因子有哪些?哪些是核心因素?這些因素又是通過怎樣的組合方式影響網絡公共事件?
關鍵詞:網絡公共事件;高強度爆發;生成機制;定性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A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1-0072-04
網絡公共事件頻發是國家與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像。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化的推進,社會轉型期積累的,如教育、法律、醫改、公共道德等問題凸顯,挑動著人們緊繃的心弦。同時,大眾的公民意識和公共精神增強,他們利用社交媒體平臺表達自己的訴求,參與公共事件,維護公共利益。層出不窮的網絡公共事件也在不斷推動學術的反思與發展,網絡公共事件是如何生成、聚集起來的?它的影響因子有哪些?這些因素又是通過怎樣的組合方式生成高強度爆發的網絡公共事件?這些問題都有待深入研究。
一、關于網絡公共事件生成機制的研究
鑒于以往研究中存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等與網絡公共事件的混淆,筆者在研究網絡公共事件的生成機制時,將基于中性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研究納入在內。
從社會的層面來看,網絡群體性事件涉及技術與社會兩個領域,對此,高芙蓉運用ANT 理論指出人類行動者與非人類行動者借助轉譯機制建構了認同聯盟,以揭示其發生機制[1]。
從傳播與演進的層面來看,有學者指出網絡聚集是其主要特征,刺激性的公共事件在共同經驗的作用下引起網民的共鳴,大眾傳播媒介是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催化劑,相對隔離的網絡空間是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孵化器”[2]。也有學者把網絡公共事件分為四個階段,其主要影響因素為網民參與數量激增、網絡媒體強勢傳播、傳統媒體跟進報道與政府部門開始介入[3]。
從心理層面來看,許敏指出網絡群體性事件起始于公民基于利益訴求或情緒宣泄的網絡表達,由此產生了情感與價值共鳴[4]。
綜上所述,網絡公共事件的發生與發展離不開宏觀的社會轉型、技術變革等社會動因,也離不開中觀和微觀的傳播機制、動員機制、心理機制等。網絡公共事件的生成具有多因一果的復雜性,因此有必要采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分析策略,在充分掌握案例材料的基礎上和理論對話,并依靠案例去檢驗和反思理論。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
定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下文簡稱QCA)是由查爾斯·拉金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提出的一種以中小樣本案例研究為導向的理論集合研究方法。它強調從小樣本數據中建構出研究議題的因果關系,關注社會現象的多重條件并發原因。
在案例樣本規模上,QCA做了限制,樣本規模最好在10到60個之間[5]。雖然小樣本數據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解釋變量無法觀察到,但正如拉金指出,有限的變異(Limited diversity) 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常規現象, 即使在大樣本數據中也經常遇到。
面對網絡公共事件中復雜的因果關系,引入QCA能夠對多元原因條件組合情況進行分析,有助于進一步厘清傳播研究因果鏈條,在原因分析和解釋上得出新的結論[6]。
(二)案例樣本的選擇
本文采用立意抽樣方法,筆者基于百度指數、慧科新聞數據庫、人民網輿情頻道和中國社科院社會形態藍皮書,最終整理出2015~2018年間傳播范圍在萬人以上的網絡公共事件14起,并通過網絡傳播改變了事件進程的重大網絡公共事件。筆者對案例資料進行反復比對、查證,以確定變量細節,可信度高。
這14起網絡公共事件為畢福劍事件、東方之星沉船、三里屯優衣庫事件、徐玉玉案、王寶強離婚案、魏則西事件、楊改蘭事件、于歡案、紅黃藍幼兒園事件、滴滴空姐案、王鳳雅事件、江歌案、杭州保姆縱火案、湯蘭蘭案。
(三)QCA變量賦值表
結合前人的研究,筆者認為網絡公共事件的發生和事件屬性、傳播屬性密切相關,而“意見領袖”并不如以往個案研究中顯示出重要作用,所以未納入考量。
本研究將網絡公共事件的爆發作為結果變量,以其在特定時間內的百度指數平均值作為標準。綜合考慮事件的首發時間與爆發時間的時間差,本研究設定為事件的首發時間之后的24小時內,百度搜索指數平均值到達10 000以上的為高強度爆發的網絡公共事件。根據以上設定,筆者對解釋變量及結果變量進行了編碼(如表1所示)。
三、定性比較分析及結果
根據QCA研究慣例,考慮到本研究案例數量及解釋變量,得出的結果較為復雜,所以需要對解釋變量進行簡化。因此,將分別對事件屬性及傳播屬性進行探究。
(一)事件屬性
選取事件屬性,建立真值表,將其輸入fsQCA中得到以下結果。
由以上數據可得:在這14起網絡公共事件中,以上五種生成路徑解釋了80%的案例,其中最典型的路徑為社會道德*大都市*個人/群體*情感表達/宣泄+社會政策/公共管理/突發事件*大都市*政府/企業*回應消極+社會道德*大都市*主動回應*情感表達/宣泄。
社會道德是網絡公共事件爆發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在政治機會結構處于有利條件的大都市。通常伴隨著人們的情感表達與宣泄,在指向個人或者群體時,容易爆發高強度網絡公共事件,如杭州保姆縱火案。2017年6月22日,杭州一住宅樓突發火災,女主人及3個孩子死亡,只有保姆逃生。據警方通報,保姆莫煥晶有重大作案嫌疑。男主人稱,妻子平時和保姆關系不錯,還借錢給其買房,經警方詢問,保姆承認曾偷竊女主人名表及小孩手鐲,并有蓄意縱火嫌疑,網民出于情感上對受害者一家的同情以及對莫煥晶恩將仇報的指責,直指莫煥晶應當判處死刑、死有余辜等。2017年6月23日百度平均搜索指數高達21 938,并持續直線上升。
對于在大都市發生的以社會道德作為誘因的事件,并伴隨網民的情感訴求與宣泄,主動回應更容易激發輿情,如滴滴空姐案、三里屯優衣庫事件、王寶強離婚事件等。在滴滴空姐被爆出遇害之后,2018年5月10日,滴滴宣布懸賞100萬元尋找順風車司機劉振華。懸賞發布當日百度平均指數上升為15 790,并仍呈持續上升的態勢,11日百度平均搜索指數高達39 926。對于滴滴發布的回應及懸賞通告,輿論將矛頭對準百萬捉兇的背后,滴滴模式存在哪些漏洞,將滴滴推向風頭浪口。
而對于在大都市發生的涉及社會政策、公共管理的事件或是突發事件,當政府或企業作為被指向主體并且消極回應時,容易爆發高強度網絡公共事件,如紅黃藍幼兒園事件。2017年11月22日晚,十余名北京幼兒家長反映,朝陽區紅黃藍幼兒園(新天地分園)的幼兒被老師用針扎孩子,并給孩子喂成分不明的白色藥片。23日,一些家長來到幼兒園,園長和老師并無回應。當區教委和警方介入后,也并未得到紅黃藍幼兒園相關方積極回應。當天下午的報道中,紅黃藍總部相關負責人被動接受采訪表示,正在積極配合警方的調查工作,目前不方便對外發聲。這種消極應對質疑、被動接受訪問,但無實質回應內容的行為進一步激化了輿論。一時間,相關信息引發網民驚愕、憤慨,輿情迅速爆發。
(二)傳播屬性
選取傳播屬性,建立真值表,將其輸入fsQCA得到以下分析結果。
由以上數據可得:在這14起網絡公共事件中有三種生成路徑,即網絡媒體首發*無明顯傾向*主流媒體參與+明顯傾向*醒目*主流媒體參與+網絡媒體首發*明顯傾向*醒目。其中有40%的案例只能被網絡媒體首發*無明顯傾向*主流媒體參與解釋。
在網絡首發和主流媒體參與的同時,即便首發內容不具有明顯的傾向性,也可能會是一些網絡公共事件的生成路徑,這說明首發內容具有明顯傾向性并不是網絡公共事件爆發的核心因素。
而在主流媒體參與、報道醒目,首發內容有明顯傾向性時容易爆發網絡公共事件,如徐玉玉案。2016年8月23日,《沂蒙晚報》用頭版頭條報道徐玉玉遭遇電信詐騙后郁結于心含恨離世,并用整版對事件進行專題報道。《“玉”殞傷逝留怨人間》《女孩被騙近萬學費郁結于心含恨離世 唯愿天堂沒有謊言,不再有欺騙》《“那騙子要了我閨女的命啊!”》《“她笑起來很可愛,我們都喜歡她”》等報道將矛頭直指罪惡的電信詐騙。24日,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社等主流媒體紛紛轉載并跟進報道,當日百度平均搜索指數為10 718,輿論持續發酵。
四、結?語
在事件屬性中,社會道德是網絡公共事件爆發的核心因素。網絡公共事件的高強度爆發大多具有道德主義傾向,網民習慣于給事件貼上道德標簽,愈是觸及道德底線的事件愈有震撼力。尤其在政治機會結構處于有利條件的大都市,更容易爆發網絡公共事件。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中,大城市所面臨的公共政策、社會治理問題等,更容易挑動人們的神經,激發網絡公共事件。
同時,情感表達與宣泄也是網絡公共事件爆發的核心因素。網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基于感性判斷,是一種情緒化的表達。正如勒龐所說,在集群性行為中情緒和觀念的感染、暗示的影響使集群心里朝某一方向發展,并具有將暗示的觀點立即轉變成行動的傾向[7]。
在傳播屬性中,主流媒體的參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網絡公共事件生成的核心變量。主流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強,發布的信息具有權威性,也更有深度,再加上,大多數的主流媒體對黨政機關以及社會公眾的影響力較大,在網絡公共事件中更容易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高芙蓉.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生成機制及對策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7(3):24-27.
[2]?陳強,徐曉林.網絡群體性事件演化要素研究[J].情報雜志,2010,29(11):15-18+43.
[3]?譚九生,任蓉.網絡公共事件的演化機理及社會協同治理[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5(5):20-27.
[4]?許敏.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演進邏輯與生成機理[J].寧夏社會科學,2015(2):51-57.
[5]?Bennett,A.&Elman,C.(2006).Qualitative Research: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ase Study Methods.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9(1),455-476.
[6]?毛湛文.定性比較分析(QCA)與新聞傳播學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6,38(4):6-25.
[7]?(法)古斯塔夫·勒龐者.王飛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8]?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