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維君

摘?要:掌握海外民眾獲取中國信息的數量與分布,是開展中國對外傳播研究的關鍵一步。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以期直觀了解美國大學生獲取中國信息的真實情況,為之后文化影響研究進行鋪墊。結果表明,美國大學生獲取中國信息意愿較高,但深受美國媒體影響;消費類信息未被美國大學生廣泛接受,中國并未給美國大學生留下競爭對手印象。
關鍵詞:對外傳播;信息獲取;內容使用
中圖分類號:G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1-0087-02
一、引?言
目前,中國逐步意識到文化影響力對國家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但在對外傳播的建設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外部環境中,西方媒體一直利用對國際話語權的壟斷,選擇性報道中國的負面新聞,為文化走出去設立屏障;內部環境中,中國文化仍保持“宣傳”而非“交流”的傳播方式,“文化‘走出去還只是簡單的‘送出去”[1],且只注重宣傳形式與輸出,忽視內容質量與接受程度,中國文化只是“走出去”卻未“走進去”。
因此,本文通過對美國五所大學共計731名在校大學生關于中國信息獲取情況的調查,以期對海外民眾獲取中國信息的情況進行了解與分析。
二、研究設計與研究發現
筆者于2018年2月至12月期間以紙質問卷隨機抽樣的形式,共向731名美國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獲得有效問卷572份。調查對象包括羅格斯大學、康奈爾大學、密蘇里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華盛頓大學的學生。設計題目為“你經常獲取的有關中國的信息包括哪些”。選項指標參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調查研究》文化產品指標[2],設計十個選項:流行娛樂、體育賽事、時尚美妝、傳統文化、科技網絡、經濟貿易、旅游地理、社會環保、政治外交、軍事。
樣本中男性占43.7%,女性占56.3%;年齡分布在17~36歲,眾數21歲(179人),本科394人(68.9%)、碩士147人(25.7%)、博士及以上31人(5.4%),數據進行累積計算,獲得結果如表1所示。
根據數據中信息選擇比率進行劃分,可以將美國大學生對中國信息獲取級別劃分四級:高獲取量信息(≥50%)、中高獲取量信息(≥33.3%)、中低獲取量信息(≥25%)和低獲取量信息(<20%),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美國大學生對中國信息獲取深受西方媒體的影響
超過一半的美國大學生經常獲取關于中國的政治外交和科技/互聯網信息,經濟貿易類信息被獲取量近一半,調查結果與貿易摩擦特點非常吻合,說明西方媒體所報道的國際熱點事件深刻影響著美國大學生獲取中國信息。由此看出,西方媒體仍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際傳播領域的話語權,對中國信息傳播起到明顯的“守門人”作用,這阻礙了中國提升對外傳播效果的步伐。
[HJ1.50mm](二)美國學生較為渴望了解中國真實情況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大學生會經常獲取關于中國社會環境與旅游地理類的信息,美國大學生對了解中國真實情況有較高的期望。一方面,說明美國大學生對中國眾多的自然景觀與文化瑰寶有著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中國自然與人文景觀宣傳一直是對外傳播的工作重點,這有效地提升了美國大學生了解中國的熱情,增加了展示中國形象的機會。
(三)中國消費類信息尚未被美國大學生廣泛接受
雖然從2013年開始,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文化商品輸入國[3],但實際上大多以低端和代加工產品為主,代表“中國文化”的消費產品并不多。2016年,中國電影海外銷售收入不足當年中國海外進口影片票房的六分之一。數據顯示,少于三分之一的美國大學生會選擇經常獲取關于中國的消費性文化信息,相較于日韓文化獲得美國大學生的廣泛認可,中國在內容生產與宣傳推廣能力上仍存在著巨大不足。
(四)中國并沒有以“競爭對手”的形象進行呈現
僅有不足20%的美國大學生會經常獲取關于中國軍事以及體育賽事的信息,這兩類信息同屬于“競爭對抗類信息”。美國本土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橄欖球、棒球、籃球和冰球)并非中國優勢體育項目,因而中國體育在美國大學生中影響程度很低;而美國的軍事行動涉及國家數量眾多,媒體報道與中國關聯程度相對較低。雖然中美貿易戰中美國媒體一直希望將中國塑造成一個對美國具有威脅的競爭對手,但較低的對抗性信息獲取量說明,美國大學生并未將中美作為相互對抗的對手。
三、中國對外信息輸出的策略探討
(一)利用國際熱點事件,提升中國正面形象
雖然在以往的對外傳播中,一直將中外傳播領域作為相互對立輿論場,且外媒擁有明顯的控制權,使得中國聲音很難被傾聽。但實際上,海外輿論并非是一個統一的輿論場,各方觀點同時發聲,海外媒體與民眾的高度關注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展示國家形象的機會。因此,在中國信息的對外輸出過程中不應該將涉及中國的熱點事件都視為負面情況,而應該利用每次聚焦中國的機會,應對質疑表明態度;同時充分利用中國目前快速發展的優勢,在海外民眾心目中樹立一個有實力、敢擔當的正面國際形象,提升海外民眾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程度。
(二)利用自然歷史資源,進一步打造展示中國平臺
美國大學生對中國旅游地理、社會環境的關注程度較高,這說明了中國的文化生活與社會生活對美國大學生依然有著較高的吸引力。但目前海外民眾對中國真實生活的了解程度仍然不足,原因主要是對外宣傳中缺乏內容使用指導。因此,應充分利用宣傳優勢與海外民眾的好奇心,針對海外民眾的接受習慣,提供完整的旅游文化產品的消費使用指導,吸引民眾參與并融入實際文化生活中,在了解中國的同時,能真切感受中國生活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三)增加消費類信息輸出,降低減少刻板化宣傳內容
消費類文化信息最大的優勢在于接受門檻相對較低,這種優勢在跨文化傳播中尤為明顯。受眾更愿意主動去獲取并使用消費類的信息,意義也在消費過程中被接受。中國對外傳播常以“形象化”宣傳為主導,而娛樂性、消費性內容在數量與質量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應減少刻板化的形象宣傳,增進娛樂通俗類等消費信息,提供充分的商業文化輸出能力,讓海外民眾對中國的文化產品有機會和意愿去消費,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形象。
(四)把握海外民眾對中國的“非對抗”認知,增強“求合作共發展”大國形象
美國大學生對中國“競爭對抗性”信息獲取量較低,反映出了西方媒體惡意抹黑中國、打造“中國威脅論”的手段收效勝微,中國仍維持自身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大國形象。把握友善形象,爭取更大認同,是保證中國有效抵抗美國施壓、維護兩國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機會。因此,在未來的對外傳播建設中,應該利用一切機會向海外民眾傳達中國力求合作共贏的態度,繼續保持自身友善合作的大國形象,切實提高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趙麗濤. 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3):76-77.
[2]?關世杰.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調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45-247.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4年報告[S].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