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檔案局 河北廣播電視臺

編者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河北省檔案局與河北廣播電視臺共同推出60集微紀錄片《世說新語 檔案百年》。該片是一部通過翔實的檔案史料、鮮活的故事脈絡,真實再現河北百年革命風云的點睛之作,一經播出,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為了進一步擴大該片的社會影響力,本刊將連續刊載該片腳本文字及圖片以饗讀者。
主持人:
毛主席曾將游擊戰概括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可以說紅軍時期的戰略戰術,也同樣是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立于不敗之地、克敵制勝的大戰略!
但是,1942年,開國元帥、時任八路軍129師師長的劉伯承,卻提出了“敵進我進”的戰法。這件檔案(圖一),是劉伯承1942年太行山區夏季反“掃蕩”的軍事總結,或許我們能透過字里行間傳達出來的訊息,跟著中國歷史上這位偉大的元帥一起,回到那個戰火硝煙的歲月。
短片解說:
1942年,日軍對太行根據地進行了反復而殘酷的大“掃蕩”,根據地糧食缺乏、兵力受損嚴重,八路軍總部機關也遭到重創。但事后,日軍方面華北最高軍事長官岡村寧次卻放出話來,“此次掃蕩唯有一個劉伯承集團沒有受損,日后定當多加注意”。
專家解說:
當時八路軍129師師部和直屬隊700余人在日軍眼皮底下輾轉騰挪,游刃有余,展現了劉伯承元帥高超的指揮藝術。在這次反掃蕩中,我軍注重情報工作,掌握大量信息,結合戰場環境,做出正確的判斷,對取得反掃蕩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短片解說:
5月22日夜,2.5萬名日軍分成數路向八路軍總部發動向心大合擊。這是抗戰幾年來日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最殘酷的掃蕩。劉伯承根據我方搜集到的各路日軍出動時間、方向、兵力等情報,對我軍突圍的時間和方向進行了縝密部署。
專家解說:
劉伯承在反掃蕩的總結里格外強調了偵查警戒和通信聯系的重要性,他曾經把任務、敵情、我情、地點和時間稱為打勝仗的“五行術”,“五行不定,輸的干干凈凈”就是對作戰信息重要性的生動說明。
短片解說:
“這次,敵人假定我們主力是縮入腹地中心作戰,重演敵進我退、誘敵深入的老規律,故從各方齊向腹地中心來了一個鐵桶大合擊。我們基干軍隊主力如能不與合擊者作被迫的戰斗,即能出合擊圈外如上項所述者背擊敵人,這是上策。如不可能時,則僅與一方來的敵人略為戰斗,即轉出合擊圈外,進行上述的作戰,這是中策”。這是劉伯承在夏季反“掃蕩”中一段對戰術的總結。6月上旬,侵華日軍又發起了對太行山南部的重點攻勢,這一次,矛頭直指劉伯承率領的129師師部(圖二)。
正是劉伯承的“敵進我進”戰法,使129師順利跳出了日軍的“鐵桶”合圍。
專家解說:
“敵進我進”有兩方面的涵義,從戰略上講,是指敵人對我們發動進攻的時候,我們在敵人的后方大規模地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從戰術講,敵人向我們根據地發動進攻的時候,我們不能在根據地內和敵人死打硬拼,按照劉伯承的理論,應該派主力部隊突破敵人的包圍,打他的阻擊線、打他的據點,敵人勢必回兵救援,我們就達到了粉碎敵人圍攻,粉碎敵人掃蕩的目的。
主持人:
這一份浸透著劉伯承心血、對反“掃蕩”具有重大指導作用的軍事總結,曾被譽為“太行山的‘論持久戰”。
劉伯承(圖三),這位有著過人軍事才能的將軍,為歷史,為千萬后人,留下了值得我們一生回味的財富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