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5日晚,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作為黑馬闖入世界視野,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立刻成為國內外文學界和大眾追讀的熱門。
雖然在大眾視野中我們對石黑一雄并不熟悉,但從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起,他已經已經獲得過布克獎、大英帝國勛章、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等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文學獎項。石黑一雄并不是個多產的作家,迄今為止八部作品的版權均被上海譯文出版社買下,中國的讀者可以讀到他全部作品的中文版。
一、為什么是他?
諾獎的文學標準是——(頒給)創造出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瑞典文學院給出的石黑一雄的頒獎詞:他在極具感情張力的小說中,揭示出我們與世界的虛幻聯系之下的深淵(另譯:黑洞)。瑞典文學院的秘書莎拉.達紐斯補充評價石黑一雄,“他是一位非常正直的作家。他不止看到了事物的一面,他獨自開拓了整個宇宙”。這個“宇宙”,我理解為石黑一雄作品創造出來的那個世界。她最喜愛的石黑的作品是《被掩埋的巨人》。這本書2015年出版,是石黑一雄用了十年的時間精心創作的最新作品。2016年1月,《被掩埋的巨人》中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二、讀《被掩埋的巨人》
《被掩埋的巨人》這本書18.5萬字,kindle的推薦閱讀時間為4+小時。
故事背景設在公元500+年,亞瑟王后期。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坐標位于歐洲凱爾特人神話體系,在歐洲的影響相當于四大名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想通關這段的歷史,初級版看迪斯尼經典動畫《石中劍》(1963),中級版讀湯瑪斯.馬洛里的《亞瑟王之死》高級版品電影《阿瓦隆的迷霧》。
這是一個關于遠征(冒險)、復仇與寬恕和愛的寓言式的故事。
一對相依為命的、年邁的不列顛夫婦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的記憶好像出了問題,每天都生活在不斷地遺忘之中。他們所生活的環境跟《霍爾特人》非常相似。為了尋找當年相愛最初的記憶,在去投靠多年不見的兒子的路上,遇到了一些奇怪和詭異的人和事。這個同路人的模式,可以參照《綠野仙蹤》傻白甜少女多蘿西的冒險之旅。最終,他們認識到,要想恢復記憶,找到事實的真相,目標應該是打怪獸——殺死母龍魁瑞格,正是她的氣息散發的濃霧使人們活在忘卻中。
冒險之旅遇到的第一、二個同伴幾乎同時出現的,來自東方的撒克遜武士維斯坦在跟怪物的決斗中救出了這個村子被捉走的勇敢的小男孩埃德溫,但是這個被怪物咬了的男孩不再被迷信的本族人接受,為了治療傷口和生存下去,他只能離開。于是,這對尋找記憶和兒子的老夫妻、志在殺死母龍的武士和為了救媽媽的小男孩,一起結伴上路了。
路上,他們遇見了亞瑟王最后的騎士高文。老爵士決心用生命守護國王的遺產——母龍及她吐出的遺忘的迷霧,因為守護它,就意味著守護住和平——這是亞瑟王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于是,五個人的四個目標在埋葬巨人的山丘中撞擊了。最終,母龍被殺死了,巨人會復活,而之前被掩埋的那些記憶——個人的、種族之間的——就這樣浮現出來了。
小說一開始,老婦人一直希望恢復記憶,幫助她和丈夫一起登上神秘島頤養天年,而能夠兩人同時上島的試金石就是船夫要驗證他們之間是否存在真愛。一路上,他們斷斷續續回憶其了很多甜蜜的過往。但當記憶的真相浮出本來的面目后,她的丈夫還是一如既往地想跟她在一起,而她則平靜地接受了命運(船夫)的安排……最后的結尾非常耐人尋味,需要親身閱讀,體驗其奇妙。
三、藝術特色:
曾經很多個晚上,睡前帶著耳機聽蔣勛說《紅樓夢》里的青春世界,娓娓道來,催人入眠。他說,打開整本紅樓,除了大觀園的吟詩作畫、飲食起居、家族興衰之外,滿紙都寫滿了兩個字:慈悲。
有位著名的作家說,文學家不需要下結論——那是批評家的事,他只需要把事物按照他觀察/想像到的樣子,盡量客觀地呈現出來。
這篇小說在“尋找”的主題下,五個主角分別在找兒子、找媽媽、找母龍和被掩埋的巨人、找回記憶的真相。但實際上,他們都在不同的線索下追尋著同一樣東西——愛與被愛。石黑一雄的筆下,手牽著手緩慢行走在山崗和平原上找著永遠也不可能找到的兒子的老夫婦,被布雷斯納爵爺從小侮辱而埋下仇恨種子的撒克遜武士,把鎧甲穿得生銹任五十年守護著亞瑟王和平諾言的高文騎士和他年邁的戰馬,耳邊永遠縈繞著母親召喚的勇敢小男孩,以及不被接納的流浪女人等,這里沒有批判、沒有評價,透露著對人類整體遭遇的悲憫與寬恕。
前三章使用第三人稱視角,通過不列顛老夫婦的行走展開書寫。作家像帶著散發著微光的頭燈,帶著我們在礦井下封閉曲折的小道走,光束以外全被被黑暗吞噬,我們不知道前方是什么在等著?不知道哪里會有岔路口?只能跟著主人公的行動一步一步探索,接近真相。第三章、第四章則轉換為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即兩次“高文的浮想”和船夫的獨白,讓我們得以一窺迷霧退卻的秘密,同時也直面內心的拷問;忘卻與記起,復仇與寬恕,該怎樣才能放下?該怎樣才有勇氣走進將來?
《被掩埋的巨人》是一部寓言式的小說,正像作者所評價的“長版本的歌曲”,曲調悠揚,迷霧中彌漫著哀傷……
四、評論
《衛報》:一場有關記憶與負疚的深刻審視,探討了我們該如何回憶過去的創傷。《被掩埋的巨人》是一部關乎良知的《權力的游戲》,一本美麗得讓人心碎的好書,講述的是記憶的責任與忘卻的沖動。
《泰晤士報》:石黑一雄傾盡心血后鍛造出的是一則美麗的寓言,而深藏在故事核心的卻是一條冷峻的哲理。我懷疑,今年不會再有比《被掩埋的巨人》更重量級的虛構類作品了。
本人觀點:整部小說的結構略顯頭重腳輕,作為一共四章的作品,第一章差不多占了一半的篇幅,也可能是為了詳細渲染遺忘迷霧的下的“霍爾特人”的生活日常。不過,從第二章開始,也就是“在路上”開始,情節開始引人入勝,開始有讀偵探小說的樂趣了。
尾聲
何時應當回憶,何時不如遺忘?石黑一雄最新長篇《被掩埋的巨人》——這是一個關于愛與寬恕的寓言,你讀了嗎?
作者簡介:鄭堅(1979.01.22)女,民族:滿,籍貫:廣東省廣州市,職務:高級講師,單位負責人,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親子教育,文學評論,文學創作,單位:廣州市富垠技術有限公司,“時間之堅”公眾號創始人,南方公益閱讀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