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瀾
摘要: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迫使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從農村地區移居到中國的主要城市。盡管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廉價勞動力推動了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長,但這也讓父母和孩子們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沒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會出現心理健康等問題。本次研究選取了江浙地區8所學校80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研究,分析父母缺位與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探索新時代應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等問題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對策
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貧富差距,迫使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從農村地區移居到中國的主要城市。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國內移民。留守兒童的現象并非中國獨有,亞洲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現象。然而,沒有一個國家的留守兒童數量能像中國一樣高。據估計,中國有超過6100萬留守兒童,約占中國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其中40%的兒童年齡都在5歲以下。
這種遷移模式的結果是,留守兒童依然由親戚照顧,往往是祖父母、家庭朋友,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他們不得不自己照顧自己。因為這些“臨時監護人”往往沒有足夠的精力和知識來照顧這些孩子,他們遭受著發展、生活作息和其他類型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得到適當的解決。
在這個傳統里,來自農村的農民工每年春節期間都會去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看望他們的家人。然而,許多孩子并不是每年都能見到自己的父母。這種情況加劇了孩子們在學校、人際關系甚至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據估計,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農村兒童在沒有父母一方或雙方的情況下長大,其中一半以上是父母雙方都留下的。
為了緩解這一問題,政府為農民工子女創建了學校,并啟動了一個項目,讓留守兒童有機會到城市旅游,與父母一起度過暑假。然而,移民學校的標準比正規學校低,因此他們提供的教育質量不如正規學校。
盡管外來務工人員的廉價勞動力推動了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長,但這也讓父母和孩子們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為了盡可能多地攢錢,他們往往住在骯臟的宿舍里,許多人共用一個房間,完全沒有舒適生活的條件。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困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多兒童專家警告說,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長大的孩子會出現心理和情感問題。其中一個后果就是他們會在學校表現不好,經常出現行為問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導致自殺。
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
據估計,多達57%的留守兒童患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大約占7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此外,來自農村地區的孩子被禁止進入城市的公立學校,也得不到醫療照顧,他們的父母需要居民證才能得到照顧。
中國的戶口制度阻礙了農村孩子上大多數合法的城市學校。盡管中國兒童有資格享受9年免費的公共教育,但如果他們在自己注冊的城鎮或村莊以外的學校上學,則必須繳納巨額罰款。少數城市居民歧視來自農村的人,他們認為農村人沒受過教育,舉止粗俗。
媒體報道的故事表明,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欺凌、性和身體虐待。在家里,他們更容易遭受燒傷和其他事故。雖然他們的祖父母給他們的孩子所有的愛的支持,在許多情況下,有一個廣泛的文化差異,阻礙他們了解孩子的需要和關注。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范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后果。
雖然一些非政府組織一直在努力幫助留守兒童克服他們的情感問題,給予他們支持,但這樣的非政府組織的數量太少,無法緩解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面的政府計劃來處理這個問題。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將聯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制定留守兒童狀況改善方案。
這一計劃應該包括改革戶口登記制度,使那些想要和父母團聚的農村流動兒童更容易獲得教育和社會服務。此外,祖父母可以在當地學校接受有關如何最好地識別和解決孫輩問題的課程。
政府已經開始培訓“赤腳社會工作者”,他們能夠處理留守兒童最常見的社會和情感問題,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提高這些兒童的生活質量是中國健康社會發展的必要步驟。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后的發展極為不利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