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鋒
摘要:明肅莊王陵位于榆中縣來紫堡鄉黃家莊平頂峰,其地面建筑盡毀,地下玄宮卻保存完好,平面結構呈“亞”字形,是明代藩王陵中規格較高的一種玄宮形制。為使肅莊王陵園能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筆者對照永樂八年朝廷對藩王陵園形制的規定,結合肅莊王在新營壙背村的陵園遺址,并參考明初藩王陵中最具代表性的楚昭王陵園和魯荒王陵園的地面建筑,對明肅莊王陵墓陵園形制進行分析和蠡測,從而制作出楚昭王陵園型和魯荒王陵園型兩種較為切合實際的陵園形制。
關鍵詞:平頂峰;朱楧;玄宮;陵園形制
明肅藩王墓群位于榆中縣來紫堡鄉黃家莊村北平頂峰南麓,它是明代封藩到甘肅的歷代肅王和王妃的墓葬,由十一座陵園構成。墓群坐北向南,背靠平頂峰,南臨苑川河,海拔為1592米,占地面積約為1102000平方米,而第一代肅王朱楧墓坐落于平頂峰向北凹進的半月形山梁內,居墓群最北端,占據整體墓區主位。其玄宮規模宏大,結構精美,是明代前期藩王陵中典型代表。為使得對肅莊王陵園形制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筆者想做出進一步的探討。
朱楧是明代封藩到甘肅的第一位藩王,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生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楧被封為肅王,二十八年(1395年),赴甘州就藩。是年八月,朝廷委以重任,“陜西行都司甘州五衛及肅州、山丹、永昌、西寧、涼州諸衛從肅王理之”(1)。四年后,朱允炆登基,為了獨攬皇權,他實行了大刀闊斧的削藩政策。在此歷史背景下,朱楧于建文元年(1399年)移藩蘭縣,在黃河南岸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肅王府。朱允炆的削藩引起了宗室的恐慌,藩王們小心翼翼,以求自保。朱楧在朝廷嚴密的監控下,不再過問政治。朱楧卒于永樂十七年(1419年),葬于平頂峰南麓。
朱楧到達蘭縣后便開始著手選擇陵墓位置。初次選陵在黃上坪(今榆中新營壙背村)。王陵將要完工時,肅莊王聞得附近有村名為“溫家岔”,頓時覺得有“豬瘟”之嫌,于是下令廢棄此壙,重新覓址,而當時朱楧陵園已初具規模,所幸的是,直到現在壙址保存完好。第二次選陵地址選在定遠鎮水岔溝礦灣村。莊王卒后,便葬于礦灣村的暖泉山下。后來,后嗣發現山下有煤,認為煤是地火,真龍托體火上,乃大兇。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莊王靈又遷往孤質堡(今榆中來紫堡)平頂峰(2)。以后,后輩子嗣世襲王爵,歷朝肅王在平頂峰續修續葬,明肅王墓遂成規模。明朝肅藩共有12王,其中10王葬于此處,另外還有兩位位妃子、一位夫人,共十一座墓葬。
肅莊王墓是朱楧和王妃孫氏的合葬墓(3),陵園建筑已毀,現僅存一底徑30米高為11米的封土堆,呈半球狀。封土周圍為耕地,殘存大量青磚、柱礎、灰瓦片等遺物;封土堆南端有一斜坡通往墓室,長14米。封土正下方是莊王墓玄宮,平面呈“亞”字形,青磚砌成,長22.17(含墓門)米,寬處為12.3米,占地面積為258平方米。內設前、中、后三主室及左右配室,主室置三石門,即墓門、中室門和后室門。墓室氣勢恢宏,結構精巧,是明代藩王陵中的規格最高的墓葬形制。
肅莊王陵地宮保存非常完整,而墓地面建筑損毀嚴重,要推測其形制,只能參考現今保存相對完好的同時期其他藩王陵墓形制。
就陵園地表建筑和玄宮形制兩者的聯系來說,并沒有一個內在的統一模式,“各地親王墓葬制大小往往帶有其偶然性,決定親王葬制的仍是地上的陵園、享堂(享殿)、碑碣等”(4),從縱向來看,現存明藩王陵享殿遺址制度并不相同,不同時期規定不同。而從橫向上來看,同一朝代的陵園規制卻都大致相同。而現存同一時期的藩王陵園地面建筑,多數已被損毀,只殘存礎石、石柱、殿基角石。因此,要蠡測朱楧陵園形制,就必須參考現今保存相對完好的同期藩王陵。目前陵園享殿、廂房等主要建筑遺跡保存較好的有山東鄒城魯荒王陵和長清德莊王陵,湖北武昌楚昭王陵和谷城襄憲王陵,河南安陽趙康王陵和新鄉潞簡王陵,還有江西南城益莊王陵。
肅莊王陵園的規模及建筑布局為以下兩種:
1.兩重“回”字形宮城(楚昭王陵園型):以平頂峰為背景,陵園坐北朝南,呈“回”字形,整體南北長205米,東西寬90米,占地面積1.845萬平方米。內設三級臺地,第一級為長90米、寬45米的臺地,中間置神道;第二級為長90米、寬35米的臺地,主要用來設置內宮城的正門—內宮門;第三級為長90米、寬60米的臺地,建享殿及配殿。內宮城南北長75米,東西寬52米,跨第二、三臺地。
2.單重垣墻院落型(魯荒王陵園型):順山勢沿平頂峰修建陵園,陵園坐北朝南,南北長205米,東西寬90米,占地面積1.845萬平方米。陵園分前后兩院落。內分三級臺地,第一級為長90米、寬45米的臺地,臺地中間置神道,為第一進院落;第二級為長90米、寬35米臺地,設享殿門;第三級為長90米、寬60米的臺地,建享殿和配殿。第二進院落南北長75米,東西寬52米,跨第二、三級臺地。
明代的藩王陵的陵園制度并不整齊劃一,同一時期的藩王陵的規制,不但受到朝廷王陵制度的約束,還受著本地經濟的制約。肅藩身處國家的邊塞地區,肅莊王陵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當地經濟的制約,在陵墓規模上要比中原地區的藩王陵小一些,但對于同一藩王的兩處墓葬來說,其陵園形制應該是相近的。在肅莊王陵園形制遭受破后無據可考的情況下,依據保存完好的壙背村陵園形制來探索已遭破壞的陵園形制也不失為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
注釋:
《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九,《明實錄》,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抄本微卷影印。
施連山:《明肅王墓考略》,《西北史地》1997年第4期,第53頁。
林健:《明代肅王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9-60頁。
王紀潮:《明代親王葬制的幾個問題》,《文物》2003年第2期,第64頁。
參考文獻:
[1]《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九,《明實錄》,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抄本微卷影印。
[2]《題中貴張養吾創建貢馬營碑記》,《甘肅通志稿》。
[3]施連山:《明肅王墓考略》,《西北史地》1997年第4期,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