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彥東
摘要:墨菲定律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本文基于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角度分析墨菲定律背后的心理學機制,讓墨菲定律不再是一團迷霧。研究表明,墨菲定律的實質是小概率事件,發生的原因與人認知的錨定偏差以及有限理性密切相關,同時僥幸心理以及自我暗示也是導致墨菲定律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小概率事件;錨定偏差;有限理性;僥幸心理;自我暗示
一.墨菲定律的定義: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1.小概率事件
簡而言之,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從表面來看,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在概率論中,我們將發生概率很小(通常不超過5%)的事件稱作小概率事件(代恩華,2009),事實上,墨菲定律所描述的就是小概率事件,某個試驗第一次進行時,我們將某個事件A出現的概率為p,不出現的概率為1-p。如果進行n次這個試驗,事件A都不出現的概率就為(1-p)n,則A至少出現一次的概率為1-(1-p)n(高顯彩單雪紅,2014),當n無限大時1-(1-p)n就越來越接近1,這就意味著樣本無限大時事件A就一定會至少出現一次。
二.墨菲定律的主要內容
1.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基于認知心理學觀點,這條定律的實質是人們在完成一件事情時或準備完成一件事物前對事件難度估計所存在的認知偏差。錨定(anchoring)偏差。因為人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決策者常常會對問題進行事先的估計(錨定),然后進行調整,以形成理想的判斷。(周菲,2008)也就是說,在對事件的難度進行估計時,我們往往會遵從以前的經驗,由于記憶美化效應(即對過去解決相似問題的感受的美化)的存在,我們往往會低估即將處理事件的難度。
卡尼曼和特維爾斯基認為,人們依賴于幾個經驗推斷法來估計不確定事件的概率和效用,一般而言,這些經驗推斷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它們使估計概率和預期值的復雜任務大大簡化了,(周菲,2008)這意味著我們處理不確定事件時,我們會不自覺地將任務(事件)簡單化,這也就造成了“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2.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基于認知心理學觀點,赫爾伯特·西蒙(H·Simon)則用“有限理性”這個更現實的概念來描述人類處理問題的能力。(周菲,2008),該觀點認為人們在一定的時間內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這也就導致了我們可能接收不到影響任務(事件)進展的偶然因素的影響,從而會導致錯估時間。
2.1認知心理學觀點:
2.1.1我們無法預測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只能按照理想的情況來估計解決事件所花費的時間。我們偏向于使用最簡單的策略來解決問題,這就導致了我們構想出理想的問題解決花費時間與實際時間不符合。
2.1.2我們的能力、情緒狀態、心理壓力等影響著我們問題解決。情緒狀態,當人們熱情激昂時解決事件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同樣,當人們抑郁不振時,解決問題所花費的時間就會增長。心理壓力同樣會影響人們解決問題的速度,面對不同難度的事件時,心理壓力與問題解決的相關性也不同。在完成簡單的任務中,動機強度高,效率可達到最佳水平。
3.會出錯的總會出錯
基于社會心理學觀點,墨菲定律引申出的第三條定律,會出錯的總是會出錯,一方面是強調關于小概率事件的原理,另一方面從深層次挖掘出人們的僥幸心理。
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識,這種心理反映在人們的各種思維活動中,僥幸心理會使人相信通過某種偶然的不確定事件的發生而使自己獲得意外的收益或者躲過某種確定可以出現的災難,是一種與事情的常態發展向違背的心理預期。
在森林野炊時,一個沒有踩滅的煙頭;炒菜做飯后,沒有關緊的煤氣灶;上班出門前,沒有鎖上的大門等事件都存在變壞的可能性,也許一次僥幸并沒有發生什么,但是如果不改變現狀,總有一天會出錯。在這背后就是人們的僥幸心理作祟,沒有發生什么就不作為,那么危險遲早會降臨.在不少安全事故中,當事者的僥幸心理與事故的發生有著直接的關聯。僥幸心理是安全的第一大天敵。(李紅云,2019)用墨菲定律的原話來說就是,會出錯的總是會出錯。
4.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基于臨床心理學研究,墨菲定律最后一條: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其本質是一種自我暗示,所謂自我暗示,是指透過五種感官元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王奕,2011)
當我們害怕某些事情發生時,事實上就是給自我暗示,從心理機制上講,這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的假設,我們在腦海中已經肯定了這種事件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發生的可能性要高于5%,而當這種事件沒有發生之時,我們就會保有僥幸心理,不去解決造成問題實質,那么以后同樣的情況再次出現時,這種事件就更有可能發生。
三.結論
總的來說,墨菲定律的實質是小概率事件,其主要內容是“會出錯的一定會出錯”,從進化論角度來看,犯錯誤是人的天性,隨著大腦的不斷成熟,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來越精明,伴隨而來的是犯更多錯誤的可能,墨菲定律背后的心理機制存在于人對信息接收的有效理性,以及認知偏差的干擾,正因為我們不能接收所有有關事件解決的信息,所以我們不能正確估計時間的難度以及解決事件所花費的時間,與此同時,僥幸心理與自我暗示也是導致墨菲定律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僥幸心理與自我暗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壞事發生的可能性,只有我們有效避免了上述四種心理的發生,才能有效的避開墨菲定律
參考文獻:
[1]代恩華.小概率事件原理及其應用[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3 (2):34-35.
[2]高顯彩,單雪紅.概率論中小概率事件原理的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6 (06):156-159.
[3]周菲.決策認知偏差的認知心理學分析[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 (05):75-79.
[4]李紅云.僥幸心理是安全的第一大天敵[N].中煤地質報,2019-07-04 (002).
[5]王奕.淺談暗示[J].學周刊,2011 (3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