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我國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就是要生成由多元利益相關主體通過某種協商機制共同參與決策制定過程,并依據決策實施主體各自內在運行邏輯執行的決策權結構。而在大學內部形成多元主體治理結構及決策規則,針對決策實施主體相應地制定行政管理權限細則,并確定學術主體的自由度是生成這一結構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現代大學制度;大學治理結構;制度建構
現代大學治理結構是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要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以來,學者們對現代大學制度與大學治理結構的本質屬性、結構特征,以及現實建構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此外,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各級各類高校組織也在實踐中對新型大學內部治理關系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索,為構建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我們還應看到,在當前我國教育管理體制下,要建構科學、民主,以及高效率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困難重重,并非一役之功,不僅需要對我國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的內涵特征與現實表現的應然狀態形成共識,而且更要明確其得以生成與建構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從應然的理論探討到實然的現實建構的轉變,無疑成為當前以及今后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關鍵之所在。
一、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界定
“概念既是人類思維的形式,又是人類認識的成果。概念以內涵與外延相統一的方式構成主體對客體的規定性的把握。”而由于人類個體思維發展水平與其所處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的差異性,使得不同個體對同一事物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存在偏差,從而對其概念描述呈現出不盡相同的態勢。因此,我們在對我國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進行理論分析時,首先要對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進行界定,即在何種語境和范圍下使用這一概念,并明確其內涵與外延。
治理理論是在社會資源配置中,市場和國家相繼出現失效問題的背景下興起的,對于治理的定義當屬全球治理委員會給出的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1995年,全球治理委員會在《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的報告里正式將治理定義為“是個人或組織、公共部門或私有部門管理其一般事務多種方式的總和,它是一個使得沖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協并采取合作行為的持續過程”。而治理結構這一概念最早在對企業組織進行研究分析時提出,“是指適應組織中產權制度的基本特點——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而做出的一種制度安排,它用于支配若干在組織中有重大利益關系的團體——投資者(股東和貸款人)、管理者、職工之間的關系。”而作為非盈利組織的大學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組織,“即使高等教育系統曾經比較簡單,它也不會回到以前的樣子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是一個盤根錯節、異乎尋常的體系”。這種復雜性一方面體現為在大學組織內部存在著多元利益相關主體,包括以黨委為代表的政治主體、以校長為代表的行政主體、以教師為代表的學術主體,以及包括學生、校友、捐贈者等利益主體,每個利益主體都為大學奉獻著獨特資源,排斥任何一個利益主體對大學來說都是不可取的,這就使得“大學在進行戰略決策時,就必須平衡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必須以社會價值為目標,必須具有社會責任,而不能以現有的教師、行政人員或學生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另一方面,大學自身基于知識的保存、傳播、創造和應用所形成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功能,需要在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保障下得以發揮和實現,這就需要在大學內部形成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和環境,來實現大學理念。因此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最終旨歸便是為實現學術自由和多元利益關系的平衡,即以學術權力為基礎、以實現大學理念為目標、能夠有效回應“沖突和多元利益”要求的內部決策權結構,從而促進大學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二、我國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生成與建構的內在邏輯
在某種程度上,治理就是“決策”。從大學管理到大學治理的轉變,更多地是為了回應現代大學內部多元利益相關主體參與大學決策過程中的利益訴求,相應的,大學應該生成全新的大學治理理念和與之相應的決策權結構,具體來講就是要形成由多元利益相關主體通過某種協商機制共同參與決策制定過程,并依據決策實施主體各自內在運行邏輯執行決策的大學內部治理結構。
(一)決策制定過程中的內在邏輯——“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理論不僅是組織內部決策制定過程中的內在運行邏輯,同時也是生成和建構我國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前提假設和理論基礎。
首先,有限理性導致大學各利益相關主體擁有不完全信息,只能根據自身已掌握的信息進行個人決策,而且根據自身所處地位角色進行決策。在大學中各利益相關方參與決策制定的過程中,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這種利益訴求一方面體現為代表者作為自身個體所要求的“私有利益”,一方面體現為代表個體所處位置的不同,即在利益群體內部或外部的地位與扮演角色的不同,導致其在參與決策制定時,在自身所處地位與角色要求基礎上只能根據已有的經驗來進行判斷,從而來實現自身以及自身所代表利益群體的決策訴求。
其次,有限理性使得大學利益相關主體各自擁有信息不對稱,存在委托代理風險。在大學進行組織決策過程中,既存在各利益相關群體內部個體之間各自擁有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又存在著代表各利益相關群體的個體之間所擁有信息的不對稱問題。前者主要體現在,如在代表學術利益的教師群體中,誰有資格成為其代理人,即要代表教師群體的利益,將教師群體的利益訴求最大程度地體現在決策制定過程中,就需要通過一種機制來進行決定。而后者更多地表現為在決策制定時,各利益相關方為滿足自身訴求而進行的一種相互沖突、相互妥協的博弈過程,至于在最終的決策結果中,哪一方的利益訴求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既取決于各利益相關方基于自身貢獻所取得的決策話語權與影響力的大小,又受到決策參與結構的影響。如依據我國現有大學領導體制,即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大學總體發展規劃這一決策制定的過程中,以校長為代表的行政利益主體通過擬定和起草這一發展規劃來體現其決策參與權,再通過黨委來進行討論并決定。在這一決策制定過程中,政治主體與行政主體在決策參與結構中處于優勢地位,即擁有很高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而其他利益相關主體參與決策訴求得不到較大程度的滿足,因此需對現有決策參與制定結構進行補充和完善的基礎上生成與建構我國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
(二)決策實施過程中的內在運行邏輯——“效率”與“自由”
在現代大學內部,決策實施主體主要有兩類,即以行政管理人員為代表的行政主體和以教師群體為代表的學術主體,前者遵循的是“效率最大化”運行邏輯,即建立在科層制基礎上,利用行政權威自上而下貫徹實施組織決策,從而達成管理目標,其行政權威主要來自“法律的明確授權和組織的正式任命”;后者遵循的是“學術自由”運行邏輯,即基于知識創造和傳播的規律,自下而上通過形成專業權威來進行相互影響和制約,從而實現追求真理與教書育人的目標,而其專業權威主要來自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能力。
“效率最大化”的運行邏輯要求行政主體在執行組織決策時,要以最小的成本,來實現最大的實施效果。在我國大學組織中,執行決策的行政主體主要有兩類,即學校行政職能部門與院系部門,其均在校長的領導下對大學行政事務從不同層級進行管理,服務并保障學術活動的順利開展。具體來看,大學職能部門中的管理人員是校長的助手,幫助其具體執行各類組織決策中的行政事務,如教務處負責全校各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制定和修訂工作;進行專業和學科建設;組織與協調日常教學和課程管理等,并對院系一級的相關工作或職能人員進行業務方面的領導、指導和幫助。而院系部門中行政管理人員主要在學院行政負責人的領導下負責學院日常科研工作與學生工作的管理與服務。
學術自由是大學學術主體開展學術活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處于自由的學術環境中,才能夠保證知識的準確和正確,高水平實現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中外大學發展的歷史表明,學術自由是探求真理、發展學術和繁榮學術的基本條件,是大學的精神象征”,因此保證學術主體按照“學術自由”運行邏輯,依托相應的組織機構開展學術活動,是實施有關學術決策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構建我國現代大學內部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大學組織內部,學術自由主要體現在學術主體能對學術事務,如“教學活動、科研活動、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師資培養、學位授予以及招生就業等諸多方面”有相對自主權和決定權,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時間和空間內遵循學術事務自身運行規律參與并管理學術活動。而具體來看,以教師群體為代表的學術主體通過校、院(系)兩級的學術委員會來執行組織決策,相對于行政職能部門與院系行政管理人員的關系而言,學校一級的學術委員會與院(系)一級的學術委員會之間具有更高的獨立性,相互影響和制約較小,主要在決定學術事務的層級上有所差別。如新修訂的《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高等學校設立學術委員會,審議學科、專業的設置,教學、科學研究計劃方案,評定教學、科學研究成果等有關學術事項,并按照章程審議、決定有關學術發展、學術評價、學術規范的其他事項。”在某部屬高校章程中也規定,“學校學術委員會是學校的最高學術機構,對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等學術事務統籌行使決策、審議、評定和咨詢權。”而各二級院(系)學術委員會主要對學院的重要學術事項進行審議、評議和咨詢,并承擔制定本學院學術規范和組織學術交流活動等職責。
在明確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中決策制定與決策執行過程中的內在運行邏輯之后,如何將其與大學內外利益相關者對大學組織的利益訴求相結合,在現實中生成與建構既符合大學決策權結構運行邏輯的內在要求,又體現并滿足利益相關主體的外在訴求的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將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在此,筆者根據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理論思考,認為構建我國現代大學內部治理結構首先要在大學內部形成多元主體治理結構及決策規則,并針對決策實施主體相應地制定行政管理權限細則,確定學術主體的自由度。
參考文獻
[1] 孫正聿.哲學通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9.
[2] 龔怡祖.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真實命題及中國語境[J].公共管理學報,2008,5(4):70-71.
[3] 曹光榮,黎嫦娟.關于高校治理結構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5(8):82.
[4] [美]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313.
[5] 李立國.大學組織特性與大學競爭特點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1):39.
[6] 龔怡祖.大學治理結構:建立大學變化中的力量平衡—從理論思考到政策行動[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2):52.
[7] 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306,299.
[8] [美]詹姆斯G.馬奇,赫伯特A.西蒙.組織[M].邵沖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118.
[9] 周光禮.重構高效治理結構:協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5(19):8.
作者簡介:張妍(1993- ),女,陜西省商洛市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