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使用無人機殺死伊朗“圣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的更多細節(jié)被披露出來。實際上,在伊拉克用無人機攻擊蘇萊曼尼乘坐的汽車并不難,難的是如何掌握蘇萊曼尼的行蹤,又如何準確地識別登上汽車的人就是他本人。而這就非常考驗美國在中東的情報偵察能力。“中東之眼”網(wǎng)站詳細披露了此次襲擊事件的部分細節(jié)。
當?shù)貢r間1月3日凌晨,蘇萊曼尼從韃靼之翼航空公司的航班走下來,踏上巴格達機場的停機坪,遇見一張熟悉的面孔——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武裝“人民動員組織”副指揮官穆漢迪斯,他是這位伊朗將軍的長期盟友和密友。兩輛車準備把伊朗“圣城旅”指揮官接回穆漢迪斯在綠區(qū)的住宅,這是穆漢迪斯在伊拉克首都的常住地址。
但這次,出了點問題。報道稱,根據(jù)韃靼之翼的公開數(shù)據(jù),從大馬士革到巴格達的飛行花費了1小時5分鐘。飛機于巴格達時間凌晨12時32分降落。蘇萊曼尼和他的兩個同伴很快就被穆漢迪斯及其隨行人員接走。1時45分,他們乘坐的車沒開出多久就在巴格達西郊發(fā)生爆炸。初步調查結論認為,兩輛車遭到3枚導彈襲擊。
他們的行程從不事先通報,也不公開目的地,而且他們乘坐普通航空公司的航班。這次事件中,他們沒有通過正規(guī)的渠道在機場檢查護照,也沒有使用智能手機,而且他們乘坐很普通的汽車,乘車人數(shù)盡可能少。總體來說,很難追蹤他們。但大馬士革和巴格達的機場到處都有親美情報機構的眼線,因此他們被盯上了。
美在中東情報網(wǎng)有多強
有分析認為,截至目前本次暗殺行動的許多細節(jié)還沒有公布,但美國中央司令部情報局以及在中東地區(qū)的美國軍種情報組織和非軍方情報支援力量在這次襲擊行動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報道稱,蘇萊曼尼被他“過去36個小時的行程”出賣了。
報道稱,從德黑蘭到達大馬士革的那一刻起,直到他在巴格達遭襲身亡,他很可能受到嚴密監(jiān)視。蘇萊曼尼抵達大馬士革機場后,沒有在敘利亞首都會見任何人,而是一下飛機就直接上了一輛載他到貝魯特的汽車。蘇萊曼尼在貝魯特待了幾小時,并于當天晚上按照相同程序返回大馬士革。在大馬士革機場,蘇萊曼尼和其他乘客一起登上飛往巴格達的韃靼之翼航班。
報道稱,大約在同一時間,穆漢迪斯收到消息,暗示他的朋友不久將在伊拉克降落。他收到的消息很短,只包括航空公司和到達時間。穆漢迪斯安排一位密友開車前往航站樓,為迎接特別客人做準備。
據(jù)稱,穆漢迪斯多年來一直受到美國監(jiān)視,當時,美國人收到情報說蘇萊曼尼正前往巴格達,而穆漢迪斯會在機場接他。美國人招募了一些接近這兩人的人來追蹤他們的行動,然后確定暗殺地點和時間。
多方信息支援打擊任務
據(jù)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來自情報人員、電子監(jiān)聽系統(tǒng)、偵察機和其他監(jiān)視系統(tǒng)的機密信息支援了此次打擊任務。《紐約時報》在報道中稱,美國已經(jīng)掌握到的伊朗最高領袖和蘇萊曼尼之間的通信內容。盡管消息來源并沒有表明通信方式,但很可能是基于無線通信,這就為美國人的監(jiān)聽提供了契機。實際上,美國情報機構監(jiān)聽各國領導人的手機通信已是公開秘密。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手機通信都被美方情報機構監(jiān)聽,就更不用說伊朗高官了。
而且對于如此重要的目標,也不僅僅通過手機定位。而美國無人機固然很先進,但讓其紅外成像傳感器識別一個剛下飛機,然后鉆進汽車的人是否是蘇萊曼尼,那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便是通過手機等系統(tǒng)進行了定位,為了防止錯殺,也必須有更為可靠的方式進行確認。
而在確認目標后,如何讓無人機的操縱人員確認目標就成為關鍵。一個非常現(xiàn)實的操作是,由地面情報人員進行目標指示,使用肉眼無法看到的紅外激光照射相關目標車輛。另一種方式是,實時向無人機傳送目標坐標,由后者根據(jù)其位置信息鎖定目標。
(摘自《環(huán)球時報》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