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士元(1907~1998年)與故宮的緣分具有傳奇色彩,有人將之概括為:“溥儀出宮,單士元進宮”——1924年,清遜帝溥儀出宮,“清室善后委員會”成立,17歲的單士元應聘為“善委會”書記員,他的一生從此與這座宮殿緊密相連。從最初的檔案整理,到主持故宮全面大修,直至耄耋之年還在為故宮恪盡職守,他被尊稱為“看護國寶的國寶”。近日,他的女兒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單嘉玖回憶了父親的點點滴滴。
“搞文物不能玩文物”
單士元在故宮度過了74個春秋。單嘉玖記得父親曾經說過:“我這一生看過五種旗幟在故宮飄揚:大清的龍旗,孫中山辛亥革命五色旗,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日本的膏藥旗,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我只愛新中國的五星紅旗。”
單士元曾說,故宮的一磚一瓦都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物,要用歷史的眼光來認識與研究。“父親走遍了故宮每個角落,每當發現維修中的垃圾,一定好好檢視,只要發現有價值的構件,包括殘磚碎瓦,頹梁斷木,都會加以保留。即使拆下來的破頂棚也會認真檢查,如果發現夾層中有乾隆高麗紙等一類的舊紙,會讓圖書館的同志采集,以備修書之用。”
單嘉玖始終銘記的,是父親的一番話:“搞文物不能玩文物,只要觸犯這個底線,就會產生私心。這是咱們家的家規,你一定要做到。”單士元從不收藏文物、從不以商業目的為別人鑒定文物、他生活樸素節約,曾笑言自己是“三窮老人”,即窮學生、窮職員、窮教授。他說:“故宮處處是歷史,件件是文物。對于鑒定文物,我并不反對其重要作用,但單純以貨幣價值定高低,那是古玩商人,而不是文物工作者了。”
堅持“修舊如舊”
單嘉玖說,父親曾經談到他開始研究古建筑的原因,那是20世紀30年代,他在北京大學讀研時,聽陳衡哲教授在西洋史課上講道:“中國建筑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可惜的是,外國人寫的世界建筑史中,從來不提中國建筑藝術,因為他們不懂,也因為我國缺乏專業人員從事研究,因此被人瞧不起。”這番話對他觸動很大,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驅使下,他立志在建筑領域刻苦鉆研。
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館大量的古建筑亟待修整。1954年,文化部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找到建筑學家梁思成,請他推薦一位能夠管理故宮古建筑的專家。梁思成說:“用不著我推薦,故宮現在就有一位——單士元。”于是,經鄭振鐸推薦,故宮博物院吳仲超院長委任單士元主持古建筑維修保護管理。
單嘉玖說,在主持故宮古建筑保護工作期間,父親始終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堅持使用原材料、原工藝,防止建設性破壞,反對大拆大改,反對“煥然一新”。他強調古建筑維修要在忠實歷史的前提下進行,不能把故宮修成“新宮”。
為此,單士元先生確立了“著重保養,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十六字方針,并且始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所謂修舊如舊,是指不改變原建筑的法式與結構,這一遠見卓識的指導方針,至今仍然是維護故宮古建筑的基本原則。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