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草木之美:綻放在西方的73種亞洲植物》
〔英〕西莉亞·費希爾/著
王瑜玲/譯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
牡丹:早在中國唐朝時期,牡丹就掀起過前所未有的狂熱。四個世紀之后,馬可·波羅首次向歐洲描述了牡丹,稱其為“卷心菜一般大小的玫瑰”。這個描述說來也算恰當,因為珍貴的牡丹花是裝在竹籠中運輸的,竹籠里還會內襯著卷心菜葉。但是直到19世紀,東方的牡丹才到達歐洲,這要歸功于在日本的西博爾德和在中國的羅伯特·福瓊,盡管中國瓷器和壁紙上的牡丹花早就點燃了人們對其的渴望。
山茶:中國古人對于山茶屬重瓣花或者彩斑花由來的詳細記載,可以追溯至宋代,但早在這之前,中國云南就率先開始種植山茶了。中國人把這種植物稱為“茶花”,其實就相當于承認了茶樹和山茶兩種植物的近緣關系。之后山茶作為觀賞性植物被傳入日本和歐美。
在山茶屬植物當中,花朵個頭最大的是滇山茶,但種植最廣的還是山茶花,其學名釋義為“日本的山茶”——這其實是誤稱,因為1712年,歐洲人首次對其進行記載時,錯用了恩格爾貝特·肯普弗在日本看到的花卉。日本土生土長的品種實際上叫作茶梅,即日本椿(在日本廣受喜愛的花卉,被鑒定為中國山茶的一個品種),他還回憶了18世紀時,當他來到“春天尾瀨的原野上”,淺間山腳下的尾瀨濕地漫山遍野都是野花(包括大片的山茶花),風景醉人。日本甚至還有一種香甜的果子叫作“椿餅”——上下各放一片椿葉(即山茶花的葉子)夾著吃,文學作品對日式椿餅的描述最早可追溯至《源氏物語》。
百合:古人對于百合的熱愛,如同它的香氣一樣,縈繞在克里特人的花瓶周圍,沿著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浮雕,一路潛入《雅歌》里。在這之后,它們的身影又出現(xiàn)在波斯細密畫以及莫臥兒王朝手繪品的黃金花邊中。
波斯神秘主義詩人尼扎米于公元14世紀創(chuàng)作了《五卷詩》,他在其中提到:波斯王子胡美看到一位中國公主的畫像后一見鐘情,決心去尋找她;在穿越了一片荒原后,他見她站在高樓上,高樓四周是被圍墻圍起來的花園,里面開滿了鮮花和百合,如同伊斯蘭教中的天堂。
在中國和日本有著品種最為豐富的野生百合,人們種植這些百合以獲取其可食用的球莖,直到歐洲的植物搜集者揭開了這座寶庫的神秘面紗。卷丹百合在英文里叫作TigerLily(老虎百合),在日本被叫作鬼百合,植物學家威廉·克爾在1804年將其從廣州運往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1830年,在日本出島進行植物采集的西博爾德引入了艷紅鹿子百合,并將之描述為“高高低低,好似布滿寶石紅和深紅色的斑點,又像閃爍著的尖尖的水晶”。20世紀初,為維奇苗圃(19世紀歐洲最大的家族苗圃)采集植物的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引進了最容易栽培的百合——岷江百合和湖北百合。雖然后來又有許多新品種相繼出現(xiàn),但它們一直都是很受歡迎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