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新 馬培德 徐 娟
(1.海門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南通 226131;2.南通市中醫院,江蘇南通 226001)
股骨頸骨折主要是發生在患者的股骨頭與股骨頸基底之間的部位,在全部骨折患者中所占據的比例達到4%左右[1]?;颊咴诎l生股骨頸骨折后會引發股骨頭壞死等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在治療過程中普遍采用的治療方式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兩種模式,而哪一種治療方式更具有治療優勢是研究學者正在研究的問題,本文針對這兩種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海門市第五人民醫院2015 年3 月至2019 年3月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中,利用盲目抽選法的方式抽取60 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根據實驗需求進行分組對比研究,根據手術治療方式的不同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對照組患者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70 ~85 歲,平均年齡(80.23±5.12)歲;基底型股骨頸骨折疾病的患者7 例,經頸型股骨頸骨折患者10 例,頭下型股骨頸骨折疾病患者13 例;陳舊性骨折患者14 例,新鮮性骨折患者16 例;觀察組患者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65 ~75 歲,平均年齡(79.51±5.65)歲;基底型股骨頸骨折疾病的患者有6 例,經頸型股骨頸骨折患者11 例,頭下型股骨頸骨折疾病的患者13 例;陳舊性骨折患者13 例,新鮮性骨折的患者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海門市第五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兩組患者所患的疾病已經利用X 線檢測進行確診,并且所有患者知情本次試驗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以往存在腰部疾病史者;在患有股骨頸骨折的同時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曾經接受過置換手術者;表現出認知障礙者。
對照組與觀察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同時運用X 線片拍攝病髖關節正位與側位,在患者的腓骨小頭與脛骨結節的相交位置將固定針與牽引弓有效安裝,目的是針對發生骨折位置進行臨時性的固定,對兩組患者實施治療前的檢查工作并觀察實際生命體征。如果患者患部產生的腫脹癥狀已經消退,生命體征始終處于穩定狀態中,不存在髖關節手術禁忌癥,可以為患者實施各自采用的手術模式。兩組患者術前1 d 采取靜脈注射抗生素,可以防止術中發生感染并發癥。
在手術時,對照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采取的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首先對患者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在麻醉實施后選擇髖關節的外側位置為手術切口,將患者皮膚與皮下組織進行逐層切開,充分暴露出股骨頸與股骨頭。將股骨頸采取截斷措施后取出股骨頭,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患者的雙極人工股骨頭假體,將其放置于髓腔內。在髓腔內安置完成股骨頭假體時要保證股骨頭與頸托達到貼合的狀態,還要實現股骨頭的形狀處于前傾狀態[2],當骨水泥完成固化過程后,逐層將切口縫合并且放置引流管。觀察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麻醉方式和切口位置與對照組相一致,逐層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并充分暴露股骨頸與股骨頭后,將股骨頸截斷取出股骨頭。針對滑膜與關節囊實施切除工作且對髖臼實施清理措施。根據患者實際選擇適合于患者的人工髖關節。在患者的髖臼內均勻地涂抹骨水泥,將粘固劑涂抹于髖臼床部位[3]。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出人工髖臼合適的擺放位置。應用髖臼調位加壓器時要達到快速擠壓人工髖臼的過程,進而達到人工髖臼與髖臼床實現緊密貼合的目的。同時,還要保證方向要朝向外側與前方處傾斜。在髓腔內填入骨水泥與股骨頭假體,放入時要保證股骨頭與頸托之間處于貼合狀態,還要實現股骨頭的形態朝向前傾,當骨水泥完成固化過程后,逐層將切口縫合并且放置引流管。兩組患者在手術完成后都要開展抗生素治療的過程,目的是防止發生術后感染,要求患者的患肢在術后要達到抬高的效果,還要始終保持外展位的狀態,進而避免人工關節產生脫落的問題。
觀察兩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可利用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量表進行準確性的評價。評價標準是:分數在44 分以上表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達到優秀的標準;分數在30 ~40 分表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達到良好的標準;若分數在20 ~29 分表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達到一般的標準;若分數未達到20 分表明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能力較差??們灹悸?(優秀+良好)例數/總例數×100%。利用自制的健康調查問卷表(SF-36)對兩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涉及到總體健康程度、軀體產生疼痛的程度、生理職能與功能的恢復情況、活力狀態5 項內容。如果患者所得的分數越高證明生活質量越佳。
兩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所產生的數據應用SPSS 20.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表示。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在運用各自的治療方法后,經統計觀察組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的治療效果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兩組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在運用各自的治療方法后,經統計觀察組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的SF-36 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老年人群發生股骨頸骨折后會對身體健康與機體運動功能產生嚴重性的影響,并且老年患者因機體功能衰退而同時伴有較多基礎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等[4]。在治療股骨頸骨折時應選擇合理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較多研究學者[5-7]進行深入性的研究后發現,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均是治療股骨頸骨折普遍應用的治療方式,但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能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減少創傷,且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表1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例(%)]
表2 兩組患者股骨頸骨折患者的SF-36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股骨頸骨折患者的SF-36 評分對比(,分)
組別 n 總體健康評分 軀體疼痛評分 生理職能評分 生理功能評分 活力評分對照組 30 69.56±3.52 69.37±3.64 69.30±3.17 70.51±3.23 68.26±4.12觀察組 30 74.61±3.12 75.81±3.29 75.82±3.46 76.79±2.91 76.59±3.81 P<0.05 <0.05 <0.05 <0.05 <0.05
本次研究中針對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效果進行了試驗并對比治療效果,可從各項數據中顯示出全髖關節置換術模式的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原因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所具有的術后康復速度較快、患者術后可早期適當運動的因素密切相關,因患者可以早期適當運動,而不會發生壓瘡與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對患者的康復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8]。因此,在針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可以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模式。
綜上所述,在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時可以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模式,此方式經過試驗證明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方法。另外,研究學者還可加大研究力度研究出更優質的治療方式,促進本次研究中評價的各項指標再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