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業 王會戰 高劍峰
(惠陽三和醫院,廣東惠州 516211)
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可明顯改善呼吸減弱和呼吸困難等問題,并可提供混合氧,防止新生兒出現由于長時間使用純氧所導致的不良后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升臨床治療效果[1]。傳統氧療對于新生兒肺炎的患兒干預效果有限,而通過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的應用,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患兒常見的疾病問題,促進疾病轉歸,加強氧氣支持,輔助通氣效果的優化,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關于兩種方法應用效果對比的研究相對較少一些,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的應用效果沒有較多的數據支持,還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針對這一特點,本研究主要圍繞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在新生兒肺炎中的應用效果,并與傳統的鼻導管治療進行對比,旨在為臨床相關方法的選用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參考依據,報道如下。
選取惠陽三和醫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70 例新生兒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5 例)與對照組(35 例)。觀察組中,男患兒21 例,女患兒14 例;日齡3 ~21 d,平均日齡(11.34±2.16) d;出生前的胎齡范圍32.5 ~41.0 周,平均范圍(34.71±2.88) 周;出生體質量2.8 ~4.3 kg,平均體質量(3.21±0.35)kg;肺炎類型:吸入性肺炎20 例,感染性肺炎15 例。對照組中,男患兒23 例,女患兒12 例;日齡4 ~26 d,平均日齡(12.14±2.99)d;出生前的胎齡范圍32.0 ~42.0 周,平均范圍(35.89±1.87)周;出生體質量2.6 ~4.7 kg,平均體質量(3.55±0.47)kg;肺炎類型:吸入性肺炎23 例,感染性肺炎12 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惠陽三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經臨床檢查明確診斷為新生兒肺炎[2],伴有宮內窘迫史和出生后呼吸窘迫或感染等問題;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明顯的肺部感染指征,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發熱、嗆咳、嘔吐等癥狀;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疾病,或者其他器官或系統的重大疾病;存在用藥禁忌證或治療方法禁忌證。
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治療與基礎治療,包括清除呼吸道異物,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加強營養支持,并根據檢查結果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問題[3]。采取對癥治療的同時給予氧療。對照組患兒采取鼻導管吸氧,氧流量控制在1 ~2 L/min,持續進行吸氧[4]。觀察組患兒采取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根據患兒現有的胎齡、日齡及體質量,選擇合適大小的裝置連接導管,導管深入至患兒鼻腔內0.5 ~1 cm,固定導管之后打開相關裝置,氧流量在5 ~10 L/min,其吸氧濃度控制在40%~60%。當患兒血氣指標得到明顯改善之后,視情況而進一步改用鼻導管吸氧或頭罩吸氧,持續進行氧氣支持。
①對比兩組患兒的呼吸困難消失時間、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時間和住院時間,消失時間、恢復正常時間與住院時間越短,則表示患兒疾病越早期得到改善。②觀察并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心率、呼吸頻率,其中血氣指標包括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分壓(PaO2)和血氧飽和度(SaO2)。抽取患兒顳淺動脈或橈動脈血2 mL,使用血氣分析儀進行檢測。③對比兩組患兒的NCIS 評分,分數越低,則表示患兒病情越嚴重,反之則表示患兒危重情況得到明顯改善。④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評定標準如下:患兒經過臨床治療之后,呼吸困難、發熱、嘔吐、嗆咳等一系列癥狀大部分消失,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相關體征恢復正常,則可以評定為顯效[5];如果治療之后相關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相關體征明顯恢復,可以評定為有效;如果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患兒發熱、嗆咳等一系列癥狀沒有得到任何改善,實驗室檢查無明顯變化,甚至出現繼續加重的現象,則需要評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開展干預前,兩組患兒血氣指標及各臨床指標NCIS評分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開展干預后,患兒的以上指標得到了顯著改善,觀察組患兒的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呼吸困難消失時間、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更短,且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時間和住院時間也相對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及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及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干預前相比,*P <0.05。
組別 n PaCO2(mm Hg) PaO2(mm Hg) SaO2(%)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5 55.31±4.98 35.17±3.14* 51.78±5.12 87.71±4.34* 66.17±4.98 98.99±3.14*對照組 35 54.99±5.02 44.78±4.99* 51.33±4.44 74.27±6.19* 65.44±3.87 86.36±4.14*t 0.789 6.178 0.997 6.472 0.671 6.774 P 0.524 0.007 0.671 0.008 0.412 0.006組別 n 心率(次/min) 呼吸頻率(次/min) NCIS(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5 162.33±14.14 121.34±11.86* 59.31±5.33 39.22±4.14* 79.34±4.16 94.57±3.16*對照組 35 164.11±15.69 142.33±13.14* 58.37±3.11 51.92±4.66* 78.99±5.16 87.89±4.15*t 0.781 7.142 0.991 6.336 0.781 7.115 P 0.448 0.003 0.672 0.005 0.612 0.001
表2 兩組患兒臨床各項指標緩解時間及住院時比較()

表2 兩組患兒臨床各項指標緩解時間及住院時比較()
組別 n 呼吸困難消失時間(h) 肺部濕啰音消失時間(d) 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5 22.36±2.41 1.11±0.53 3.77±0.87 12.33±1.24對照組 35 33.15±3.14 3.26±0.47 6.02±0.89 16.17±1.46 t 8.991 7.821 7.892 7.214 P 0.000 0.001 0.001 0.002
觀察組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新生兒肺炎主要是指發生于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群體中的肺部炎癥反應,根據致病原因的差異可以分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兩種,兩者的表現也各有不同,但是都會出現明確的呼吸困難和發熱等癥狀。一般來說,吸入性肺炎主要是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吸入了過多的羊水胎糞,導致呼吸道阻塞產生肺部的化學性炎癥反應[6],進一步導致繼發感染,可出現明確的呼吸道阻塞問題,呼吸困難也會隨著阻塞的程度和時間各有差異。而感染性肺炎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呼吸道感染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般以革蘭陰性菌感染為主。由于新生兒的免疫力低下,且在肺部發育方面尚不夠完善,當出現了感染就會進一步導致肺內部與空氣接觸、交換面降低,出現通氣功能減弱。這樣的病理改變,促使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同時心功能也會受累,進一步出現心率和呼吸頻率增快的現象,嚴重威脅患兒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積極改善現狀,進行通氣支持,才能有效促進肺炎的轉歸[7]。
進行通氣支持的過程中,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是一種無創的機械通氣方法。在應用的過程中,其與傳統的鼻導管和頭罩吸氧方法相比效果更佳。本研究中,使用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的觀察組相比對照組而言,干預之后各項指標緩解時間更短(P <0.05),指標改善情況更好(P <0.05),臨床總有效率更高(P <0.05)。根據作用機制分析其原因可以發現,傳統的通氣法雖然能夠緩解病情,但是肺部血氧飽和狀態較低的問題無法得到根本性的糾正,主要是由于相關方法的通氣壓力較低,而且沒有加溫加濕。相較而言,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免去了嚴重情況下進行氣管插管治療的痛苦,消除了喉頭水腫等常見并發癥的發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以使患兒的氣道保持正壓,以減少呼吸做功消耗,通過緩解整體的呼吸疲勞問題,改善心肺功能。由于維持了肺內正壓,也就避免了肺泡出現萎縮的問題,繼續使其持續擴張,通過配合抗炎治療等方法,使其彌散面積增加,從而進一步改善通氣功能[8]。由此可見,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作為一種無創性的操作,可以極大程度地減少各種通氣支持對于患兒的負性影響,同時還能提高臨床通氣支持的效果,改善通氣功能。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肺炎的治療過程中,選擇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比傳統的鼻道管吸氧等方法效果更好,可以明顯地縮短患兒的治療時間,促進患兒早期轉歸,改善其血氣指標,對臨床治療具有更加積極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