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永德 邊 濤
(1.北京市西城區(qū)白紙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54;2.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北京 100035)
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臨床上也稱胸椎小關節(jié)滑膜嵌頓、胸椎小關節(jié)錯位等,多為外傷導致胸椎小關節(jié)錯位及肌腱、韌帶、軟組織等急性損傷,或久坐、負重等活動造成脊椎長期過度勞損[1],使胸椎小關節(jié)處于偏歪或過屈體位等病理性改變,進而引起胸椎小關節(jié)偏離正常位置,導致脊柱周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受到牽拉、損傷、水腫而壓迫神經、血管出現一系列癥狀體征[2]。本研究采用中醫(yī)復合正骨手法(側臥位定點復位法結合膝頂后板法)治療50 例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患者,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北京市西城區(qū)白紙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收治的100 例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50 例。治療組男性17 例,女性33 例;年齡35 ~62 歲,平均年齡(48.60±13.40)歲。對照組男性15 例,女性35 例;年齡36 ~63 歲,平均年齡(49.10±12.3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市西城區(qū)白紙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
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診斷標準[3]包括病史、癥狀、體征、輔助檢查。病史:有胸背部外傷史或慢性姿勢不良勞累史;癥狀:①胸背部疼痛、酸痛、脹痛或有背部勞累、沉重等不適感的患者,可伴有胸悶、胸痛、心悸、胃痛等脊神經、交感神經受壓迫引起的一系列表現;②患有頸椎病、腰椎病伴有背部疼痛的患者。體征:①觸診定位法:自上而下順序檢查胸椎棘突有無偏離中軸線(脊椎向左或右側偏歪,后凸角度加大)改變;②胸椎棘突間,棘突旁韌帶有鈍厚或剝離,軟組織可觸及不同范圍和程度的疼痛感,壓痛明顯。輔助檢查:胸椎X 線檢查或者CT 檢查顯示胸椎側彎,胸椎生理曲度改變,椎體關節(jié)間隙改變,椎體前后緣有增生樣改變[4]。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行X 線檢查或CT檢查確診的患者。排除標準:患者存在過敏體質,或合并危及生命的其他系統疾病,或存在意識障礙;老年嚴重骨質疏松患者及惡病質患者;脊柱腫瘤、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胸椎滑脫或胸椎手術后的患者。
治療組采用復合正骨手法治療:①基礎手法:揉法、拿、撥法、一指禪推法對患者背部進行治療,確保患者脊椎旁肌肉軟組織充分放松。②側臥位定點復位法:患者側臥位,枕頭高度與患者一側肩寬相等,保持背部與治療床垂直,下肢向前屈曲對齊。術者用雙手拇指置于患者胸椎棘突旁,手掌張開其余四指輕貼于患者上方胸壁側,根據病情對偏歪的椎體向下方向按壓,常可聞及彈響聲,指下能感知偏歪的棘突復位。手法輕重根據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從輕到重,不強求一次復位。沿胸椎排列方向從上到下依次治療。患者翻身對另一側偏歪的椎體依次治療,調整胸椎的偏歪及側方移位。用于治療胸椎左右側方移位或胸椎側彎的患者。③膝頂后扳法:患者取坐位,醫(yī)生站立于患者后方,患者兩手指相互交叉,置于頭部后側,術者一足踩住凳子上,同時用膝部頂住患處,雙手把持患者腋下,在患者深呼吸時,術者兩側手順勢上提后拉,同時膝部向前上方頂推,常可聞及一彈響聲,此法用于治療上端胸椎后凸角度加大。患者取坐位雙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醫(yī)生坐在患者后方,單腿彎曲踩在矮凳上,用膝部頂在要整復的胸椎棘突下方,雙手扶住患者雙肩,患者向后仰身在到達極限時,術者雙手及膝部同時發(fā)力,此法可對下段胸椎后凸移位進行復位。手法治療1 次/周,5 次為1 療程。
對照組采用中醫(yī)傳統正骨手法治療:①基礎手法:采用揉法、拿、撥法、一指禪推等手法對背部進行治療,確保患者脊椎旁肌肉軟組織充分放松。②俯臥雙手沖壓法:患者取俯臥位,雙手自然垂落至體旁側,術者站立至一側面向患者頭部方向,一手卡壓至患椎棘突位置,另一手按壓在掌背,告知患者張口深呼吸,順勢向前上方沖壓,與患椎棘突傾角方向作為沖壓方向,當聽到復位聲響表示手法成功。多用于下部胸椎錯位患者。③膝頂后板法:患者端坐于方凳上,雙上肢自然屈曲,將雙手指交叉抱至頭部,術者站立至患者背后將雙手插入患者腋下,告知患者身體后仰背部充分放松,背部緊貼術者膝部。術者雙手輕巧用力后扳上提,膝部向前上方對椎體進行頂推,聽到關節(jié)復位響聲手法復位成功。多用于上部胸椎錯位患者[5-6]。手法治療1 次/周,5 次為1 療程。
臨床療效:依據國家中醫(yī)藥管局編制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評定[7]。治愈為胸椎椎體及棘突無明顯異常,胸椎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疼痛癥狀消失。隨訪6個月未見復發(fā)。顯效為胸椎椎體及棘突明顯復位,胸椎活動功能明顯改善,疼痛明顯緩解。有效為胸椎椎體及棘突有所復位,胸椎活動有所改善,疼痛稍緩解。無效為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胸椎活動仍受限。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疼痛評分:使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進行評價,使用一把長10 cm 的游動標尺,兩端分別代表無痛及劇痛,其中“0”代表無痛,“10”代表劇痛。向患者介紹VAS 使用方法及意義,根據自己的疼痛程度移動標尺,醫(yī)生根據尺子背面的數字評判疼痛程度。①“0”表示無痛;②“2”表示輕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③“4”表示中度疼痛:輕度影響睡眠,需用止痛藥;④“6”表示重度疼痛:影響睡眠,需用麻醉止痛劑;⑤“8”表示劇烈疼痛:影響睡眠較重,伴有其他癥狀;⑥“10”表示無法忍受:嚴重影響睡眠,伴有其他癥狀或被動體位。
使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48/50),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的90%(45/50),且治療組隨訪6 個月疾病復發(fā)率為50%,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疾病復發(fā)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 1。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589);經過治療,治療組VAS 評分明顯下降,且低于對照組(P <0.00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V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VA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治療組 2.80±0.76 0.60±0.73 22.228 <0.001對照組 2.88±0.72 1.32±0.62 20.405 <0.001 t 0.542 5.32 P 0.589 <0.00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脊椎胸段的連接主要由關節(jié)突關節(jié)、肋頭關節(jié)、肋橫突關節(jié)和椎間盤等周圍的韌帶軟組織連接構成,目前臨床上把這三個關節(jié)病變都統稱為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根據關節(jié)錯位方向,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可分為旋轉型、過伸型、過屈型,由于胸椎及胸廓運動的復雜性,常見類型為復合型錯位。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目前尚未確定統一的診斷標準,但已形成部分共識[9]。
中醫(yī)復合正骨手法以胸椎生理解剖結構為基礎,并結合生物力學原理。在運用觸診定位和X 光、CT 片精確定位后,根據杠桿原理采用臥位按壓對椎體釋放均勻的頂推力,對椎體側方移位進行整復。后用膝頂后扳法根據中醫(yī)“欲合先離”的原則,通過胸背的過伸運動,瞬間加大病變小關節(jié)的間隙,在外部頂推力和關節(jié)周圍肌肉、韌帶和關節(jié)囊的彈性作用力下使小關節(jié)復位,對椎體后凸角度增大進行整復。本手法可使同節(jié)段小關節(jié)復合性錯位同時得到矯正,恢復胸椎的正常生理結構,從而解除神經、血管及周圍軟組織的壓迫或牽拉,恢復脊柱內外動態(tài)平衡。中醫(yī)復合正骨手法具有著力點精準、用力輕巧、可操作性強等優(yōu)點[10]。通過手法治療對關節(jié)突關節(jié)、肋椎關節(jié)、肋橫突關節(jié)的復合型錯位進行全方位的矯正,使偏離中軸線的椎體恢復正常。重建脊柱內外力學之間的平衡,糾正“筋出槽,骨錯縫”[11]。
本研究分別采用中醫(yī)傳統正骨手法和復合中醫(yī)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癥。結果發(fā)現,治療組及對照組在治療后,VAS 評分均下降,治療組VAS 評分下降更明顯,治療組患者疼痛感明顯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0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48/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45/50),治療組有效率也高于對照組。治療組隨訪6 個月疾病復發(fā)率為50%,相較于對照組患者疾病復發(fā)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提示中醫(yī)復合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中醫(yī)推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