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恒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廣東廣州 510095)
中風在臨床上又被稱為“腦卒中”,大多因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中風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且發病日益趨于低齡化,具有高致殘率[1]。肌張力異常作為中風患者的重要后遺癥之一,可引發包括但不限于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及肢體失用等癥狀[2],不僅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較大的身體及心理負擔,亦同時極大增加患者家屬的護理負擔。既往臨床上常采用藥物及手術方法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但是存在藥物毒副作用大、手術費用昂貴等缺陷[3]。基于此,為進一步提高中風后肌張力增高的診療效果,本研究采用浮針療法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廣東省第二中醫院2019 年1 月至12 月收治的60 例中風后肌張力增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樣原則分為對照組(30 例)與觀察組(30 例)。對照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23 ~39 歲,平均年齡(29.7±3.6) 歲。觀察組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齡24 ~42 歲,平均年齡(30.2±3.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 準。
納入標準:臨床確診為中風后肌張力增高者;發病時間>14 d、<90 d 者;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意識不清或合并有精神疾病者;合并有心腦血管等嚴重器質性疾病者;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和備孕期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針灸治療方案。患者取俯臥位,針刺懸鐘、委中、陽陵泉等穴位。直刺選擇平補平瀉法,腰臀部的穴位在施針后需要下墜針感,微弱刺激1 ~2 下。啟用電子針療儀(上海三崴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設置為“疏密波”,調整頻率為25 Hz,確保強度在患者能夠耐受的范圍內。留針30 min,1 次/d,10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浮針療法。患者取側臥位,使用一次性浮針用具。在進針過程中,若患者無酸麻及疼痛感,則表明進針過淺或過深,需要進行調整;在進針過程中,若遇到血管等,則需要把針退回皮下再次施針。進針者手握進針器離激痛點3 ~5 cm 處留針,水平至于皮下,將留針點當作基點,水平往上左右擺動針體,同時要了解患者的疼痛感。治療結束后,囑患者輕度活動,如無明顯不適,則以膠帶固定,留針時長約為6 h,1 次/d,10 d 為1 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治療總有效率及Barthel 指數下肢評分等指標的差異,評估浮針療法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高的臨床應用潛力。Barthel 指數下肢評分:Barthel 指數下肢評分共計45 分,評分越高,則代表患者自理能力越強。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肢體活動及語言表達功能恢復明顯,有一定獨立自理能力;顯效:患者與治療前相比有各項功能的好轉,但尚不能自理,無效: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各項功能變化不明顯或進一步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取秩和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28/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21/3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下肢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下肢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下肢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下肢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8.80±2.30 18.20±4.80對照組 30 8.70±2.20 11.30±3.40 t 0.172 6.425 P 0.864 0.000
由于中國老齡化現狀愈發嚴峻,我國老年人口數量急劇攀增,導致中風的發病率也隨之呈現上升趨勢。其中,肌張力增加作為中風后的主要后遺癥,常常導致肌痙攣,嚴重影響患者肌肉功能的恢復[4]。該病在中醫學屬于“痙癥”的范疇,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浮針療法治療中風后肌張力增加患者,并系統評估了該法的臨床應用潛力[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28/3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0%(21/30);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下肢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但在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下肢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據相關研究表明[6],對于中風患者而言,其大腦皮質出現損傷,對脊髓反射的調節能力減弱,進而導致肌張力增高,肌肉痙攣,而針灸治療因其可以調節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改善肌肉肌張力,提高再生神經的協調性,故而對中風后肌張力增高的診療具有積極意義。此外,浮針療法是從傳統針灸演變而來,而與傳統針灸不同的是,浮針療法是通過一次性浮針在非疼痛位置的淺筋膜層(一般是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實施掃散手法的施針治療,具有無痛苦、見效快、適應證廣等特點[7-8]。事實上,有專家認為深層肌肉或其他軟組織的疾病必須將針深入到病變組織,但是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如同橘子的囊一樣深入到肌層,故對于浮針療法而言,因其“針在淺層,功在深層”,所以對疾病的診療具有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浮針療法可以有效提高中風后肌張力增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對于改善患者的Ashworth 量表評分及Barthel 指數下肢評分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 用。